彭运生解《五灯会元》(7)
1、靠不住的“知识”: 问:“如何是初生月?”师(指澄照禅师)曰:“大半人不见。” [语译:(有人)问:“‘初生月’是什么样的东西?”澄照禅师答:“(一个东西的)一大半是人们看不见的,(人们把这个东西叫做‘初生月’。)”(卷三) 人类认识许多事物,这表现为人类对许多事物的命名,人类对事物的命名则是建立在自己两只眼睛的基础上。问题是:人类的眼睛靠得住吗?初生月这个名词是怎么来的呢?但这个名词本身就是荒谬的:月又怎能是由母亲生下来的呢?月亮永远是月亮,是永远自身圆满的,只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无法看清这一点,只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不见月亮的绝大部分,我们才稀里糊涂地、莫名其妙地把这时候的月亮命名为初生月。 2、谦虚的妙用: 问:“如何是佛?”师(指赵州禅师)曰:“殿里底。”曰:“殿里底岂不是泥龛塑像?”师曰:“是。”曰:“如何是佛?”师曰:“殿里底。”问:“学人乍如丛林,乞师指示。”师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师曰:“洗钵盂去。”其僧忽然醒悟。 [语译:有一个僧人问:“佛是什么样子?”禅师答:“佛殿里的样子。”问:“佛殿里不就是那些泥塑佛像吗?”答:“是的。”问:“佛(到底)是什么样子?”答:“佛殿里的样子。”问:“我是最近才开始学禅,请您指点。”禅师问:“吃粥了吗?”答:“吃过粥了。”禅师说:“那就洗餐具去。”僧人一下子醒悟了。](卷四) 当僧问禅师“如何是佛”的时候,与其说这是在向禅师请教,不如说是在考问禅师,总之,这里没有谦虚的意思。不谦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只能得到虽然不算错、但远远不能满足我们期望的答案。不谦虚永远只能导致这样的结局。但当僧说“学人乍如丛林,乞师指示”的时候,他就体现出了真诚的谦虚,后果则是:禅师说出了看似平常、却又意味深长的一番话,僧也因此而“忽然醒悟”。 3、禅师的幽默: 有新到谓师(指赵州禅师)曰:“某甲从长安来,横担一条拄杖,不曾拨著一人。”师曰:“自是大德拄杖短。” [语译:有一个新到的人对禅师说:“我从长安来,横扛着一条拐杖,(但是)没有碰过一个人。”禅师说:“那是因为您的拐杖短。”](卷四) “新到者”自称“某甲从长安来,横担一条拄杖,不曾拨著一人”,可能包含的言外之音是:所有的人一看见我都会躲开,这就表明了我的威风;或者我身体敏捷,非寻常可比。总之,新到者的话体现了某种自我优越感。而赵州禅师的理解却一下子毁灭了新到者的全部优越感。 4、谦卑的大道上,我们能够走几步? 师(指赵州禅师)与文远论议曰:“斗劣不斗胜。胜者输果子。”远曰:“请和尚立义。”师曰:“我是一头驴。”远曰:“我是驴胃。”师曰:“我是驴粪。”远曰:“我是粪中虫。”师曰:“你在彼中作甚么?”远曰:“我在彼中过夏。”师曰:“把将果子来。”[语译:赵州禅师对文远说:“比谁把自己说得更低下,把自己说得比对方高的人输水果。”文远就说:“您给开个头。”禅师说:“我是一头驴。”文远说:“我是驴的胃。”禅师说:“我是驴粪。”文远说:“我是驴粪中的一条虫。”禅师说:“你在驴粪里干什么?”文远说:“我在那里过夏天。”禅师就说:“你输了水果。”](卷四) 谦卑可以给我们带来奖品,无奈人类天生不是谦卑的动物,所以,即使我们把自己降格为一条虫子,我们还是会给自己找到一个粪球,让这个更低贱的粪球为我们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