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53)
以问题结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是李白《秋浦歌》中的一首。“明镜里”的“秋霜”“何处得”?这是一个问题,是出现在全诗末尾处的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这不是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因为问题的提出者可以解答相当难的问题——他知道之所以有“三千丈”的白发,是因为有相同长度的“愁”,但他想解答下一个问题而不得,这正是“不知”的意思。一个相当高明的人现在居然需要向我们请教,我们这些读者的虚荣心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此《春思》诗中,末尾处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出现在一个女子(“妾”)的心中,这样的问题还有这样的意味:如果“入罗帷”的是女子的“相识”者,此女子似乎就没有什么困惑、不会介意了。总之,这样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塑造了一个性态度上比较随便的女子形象,这就能激发男性读者的性幻想和侥幸心理。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王维的名作。“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正确地说应该是:“离(故乡)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提出问题的人说错了话,但我们读者还是能明白提出问题的人的愿望是什么。总之,王维此诗末尾的问题让读者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的聪明——即使你说错了话,我还是能知道你心里想要的是什么。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此诗的末尾处是问题“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个问题首先让人感觉荒谬:由“风雨声”就想起“花落知多少”,好像风雨声本身就可以让花掉落,但真正能让花掉落的,是风和雨。不过,貌似荒谬的说法不一定是无意义的,相反,这个荒谬的问题让读者感觉内涵丰富,原来,这个问题是浓缩的结果,它的全部内容其实是:风雨声是风雨产生的,夜来风雨声,意味着昨夜刮了风下了雨,有多少花因为风雨而掉落了?总之,孟浩然诗中此问题,能让读者感觉到自己的聪明——只要你说出一些关键词,即使你的话省略到了不通的地步,我还是能听懂你想要表达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