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113)
杨万里诗的通俗 文学杰作“通俗而不易懂”,用通俗来指责文学作品是错误的,但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通俗易懂”确实是一个贬义词。杨万里的那些杰作,容易被误以为是通俗易懂,那或许只是因为它们的写实色彩太明显了。 “酴醿蝴蝶浑无辨,飞去方知不是花”,这是杨万里的名句。这似乎是诗人对自己一次终归是用不着大惊小怪的遭遇进行写实的结果——看过“荼蘼”一眼,诗人得出结论:荼蘼正在开着“花”。不曾想,一朵荼蘼花“飞”了出来,仔细一看,这不是什么荼蘼花,而是一只“蝴蝶”。这样的遭遇是平平常常的,问题是,诗人没有停留于对此次遭遇的纪实,而是想要解释:自己当初为什么就看不出有蝴蝶混在花中?而且发现了问题的答案——蝴蝶和荼蘼花太相似了,简直就是“浑无辨”。正因为有了此“发现”,杨万里此名句就有了这样的言外之意:“荼蘼正在开着花”,这是诗人凭第一眼得出的结论,却不是真相。看出真相是困难的,因为世界上有些事物彼此相似,它们混杂在一起,加以辨认不容易,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其次,想要看出真相需要我们花足够长的时间去观察事物,也就是必须付出某种代价;最后,想要看出真相还需要我们足够幸运——蝴蝶长时间地不从荼蘼“飞去”,我们就始终难以察觉这里有任何蝴蝶。总之,“看出真相”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也是杨万里的名句,“走”是意思是奔跑。诗句内容上几乎是对一种平常现象的写实,却也隐含了这样的言外之意:“儿童”“追黄蝶”时是“急走”,如果这个儿童追上了黄蝶,甚至还抓住了黄蝶,人们可能将之归功于儿童腿脚的强壮和手的快捷,却可能难以想起眼睛的作用,实际上,没有眼睛的指引,儿童再强壮的腿脚、再快捷的手,那都是无济于事的;黄蝶一旦“飞入菜花”,儿童就“无处寻”了,也就是说,儿童的眼睛现在表现出了无能,这样的无能是难以容忍的,因为它使得儿童此前的努力白费了。眼睛的功劳容易被忽视,眼睛的弱点却容易表现出来。如果说眼睛象征的是不幸者,则“不幸者”在诗中受到了隐秘的否定。 杨万里的那些杰作表明:“通俗”不是艺术品的弱点,“不通俗”则是艺术品缺少天才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