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140)
什么是艺术上的“自然”? 律诗的中间四句是两个对偶,这是律诗的常规,李白也写出了大量的此种律诗作品。但李白有冲破常规的作品。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这是李白的“赠钱征君少阳”,两个对偶却是由前二句以及第五和第六两句构成的。此诗中的两个对偶不是前后相连,而是被“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给隔开了,如果说这样的做法是“自然”的,这个“自然”指的是什么? 因为现在是“三月”,也就是所谓“暮春”时节,意味着春季快结束了,所以,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春风余几日”这样的问题。“两鬓各成丝”意味着一个人变衰老了,也就意味着这个人会心生悲伤之情,也意味着这个人需要摆脱悲伤之情,所以,“秉烛唯须饮”的想法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艺术上的“自然”,指的是作品前后相继的两部分相互间有因果关系。 一个诗人喜爱“自然”,也就是喜爱作品前后两部分有因果关联,这样的诗人就有可能自然而然地打破常规,但这也意味着所谓常规有可能是一些“不自然”的东西。 从一般的创作过程来看,律诗的常规正就是不自然的,因为一个人最终写成一首律诗,通常是因为他首先写成了一个对偶,按照律诗的常规,这个率先出现的对偶却偏偏不能占据开篇的位置。另外,任何人想要一口气写出两个对偶,总是几乎不可能的,按照律诗的常规,并非连续出现的对偶却必须被放置到一起,这也是不自然的。 如果说李白此诗是对律诗常规的突破,那么使李白实现此突破的,不是李白“逆反”的个性,而是李白对“自然”的执著。这个“自然”除了意味着作品前后两部分有因果关系,也意味着诗人按照作品各部分产生的顺序记录下它们。或许可以说,李白此诗是“自然”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