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203)
1、历史知识对文学作品分析的羁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刘禹锡“乌衣巷”的末二句。 造物主造出燕子之后,想宠爱燕子。你想实施宠爱的行为,你必须具备一些资源——造物主宠爱燕子,表现为把作为资源的飞行的才能赏赐给燕子;实施宠爱还需要智慧,造物主宠爱燕子表现出的智慧,是创造出能建造房屋的人,再让古往今来所有的人,不管是出身“王谢”那样家族的还是“寻常百姓”,都接纳燕子,为燕子提供栖身之所。“宠爱”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乌衣巷”是刘禹锡的一首所谓“咏史诗”,诗中提到的“王谢”距离刘禹锡生活的中唐有数百年的时间,根据这样的事实,诗中的燕子就有了问题——一只燕子怎么能活上数百年却还能飞?就对杰作的欣赏和分析来说,历史知识尤其是一种消极的东西。 2、新奇的比喻到底靠什么让人喜爱? “体轻似无骨”,这是刘禹锡的诗句,其字面含义当是:(有骨骼系统的生命体因为)体态轻盈(就看起来)像是没有骨头似的。 觉得一个人像是没有骨头,我们这时候就是在想象状态。想象不能凭空发生,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事物作为起点——我们想象一个人没有骨头,作为想象之起点的乃是一个体态轻盈的人;想象还需要我们有知识,没有相当的知识,想象不会发生——我们想象一个人没有骨头,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知识:能飞的蜻蜓和蝴蝶可以说是“体态轻盈”的极致,而蜻蜓和蝴蝶正就是没有骨头的。“想象”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体轻似无骨”是一个新奇的比喻,因为它隐含的是一个半截子的比喻,完整的比喻应该是“体轻似无骨的蜻蜓(或蝴蝶)”。好的比喻多种多样,“半截子的比喻”有可能胜过“完整的比喻”,但归根结底,好的比喻吸引人,靠的是隐含其中的言外之意。 刘禹锡对“体轻似无骨”是看重的,因为他在别处还写下了“舞体轻无骨”这样大同小异的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