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147)
稀薄的形象 一般的文学理论教科书上,都会说起文学作品的形象性,认为形象性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特性之一。诚然,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的诗句完全由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堆砌而成,其形象性不言而喻。 李白的一些杰作中,形象性十分稀薄。“落日不尽欢,恐为愁所侵”,“尽欢”的意思是狂欢。除了“落日”这个形象,李白此诗句中没有其他的形象了。但这不影响李白此诗句隐含这样的言外之意:适合于“尽欢”的时间是短暂的——“落日”是转瞬即逝的;其次,尽欢还可以让我们免于“为愁所侵”。总之,“狂欢”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东风吹愁来”,这也是李白的诗句,此诗句似乎是专为粉碎主张“形象性”的文学理论而存在的,因为唯一显得有些形象性的“风”,其实也是看不见的事物。只是李白此诗句偏偏有一切杰作应该有的言外之意:一个人宣称“东风吹愁来”,这个人其实是在发出警报,而发出警报自然是有价值的——不想被东风吹来的愁所击中的人听到警报之后可以及时躲藏起来;其次,不是谁都能发出警报,一个人发出“东风吹愁来”这样的警报,意味着这个人既能看见常人所看不见的风,还能看见常人所看不见的愁,总之是有某种特殊的本领。“发出警报”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一种文学理论(诗学)是不是真理,李白的那些杰作或许是最权威的鉴定者。有“东风吹愁来”这样的诗句摆在那里,哪好意思随便就去说什么文学的形象性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