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163)
文学作品分析的数量化 “落花游丝白日静”,这是杜甫的诗句,“静”的基本含义是无声音和不动,“白日”无所谓有没有声音,所以,“静”在此诗句中的含义应是不动。 我们的眼睛看见,“花”正在“落”,“丝”正在“游”,姑且认为花和丝受到眼睛的关注是1;至于“日”,我们的眼睛首先看见它是“白”色的,继而又看见它的“静”止的,这样,姑且认为日受到眼睛的关注是2,换言之,对比于花和丝,日受到了眼睛双倍的关注。不过,“静”还是某种不寻常的东西,我们的眼睛看见日的静,意味着眼睛盯着日看了相对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只有在发现日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一动也不动,我们才有理由说日是静的,这样,姑且认为这个“静”意味着我们双倍地关注过日。总计一下,相比于花和丝,日受到了眼睛三倍的关注。 日受到了眼睛三倍的关注,日却不是无功受禄,因为日是某种特殊的事物——日作为光明的象征是我们的眼睛发挥功能的前提,日帮助眼睛看见了“落花”,这是立了一次功;日帮助眼睛看见了“游丝”,这是立了第二次功。日累计立了两次功,应该得到两次奖赏。总之,日比花和丝受到的关注多出两倍,乃是公平的了。 杜甫此诗句隐含的言外之意是:相比于花和丝,日受到了眼睛的特殊待遇。特殊待遇只有少数事物才能享受——构成多数的花和丝就得不到特殊待遇;不是谁随便都能得到特殊待遇,想要得到特殊待遇,你必须作出相应的贡献,就必须像日一样“发光”。总之,“特殊待遇”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数量化通常被认为是科学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文学作品分析也能表现出数量化,是不是意味着这样的文学作品分析是科学性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