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運生談藝錄(165)
藝術魅力的層次性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蓮”,這是杜甫的詩句。 “雨”讓“深院菊”變“荒”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霜”讓“半池蓮”“倒”下,也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這兩個過程都不是我們的眼睛能夠看清的,但這兩句詩似乎讓我們真真切切地看清了這兩個過程中的每一個瞬間所發生的微小變化。那是因為我們的想象力被激活了。一句藝術品只要能夠激活讀者的想象力,它就沒有完全失敗。 杜甫這兩句詩給讀者帶來的畫面,是不是同等的清晰?與這個問題的答案直接相關的,是這兩句詩中的“荒”和“倒”。種“菊”的“深院”里的雜草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荒”了呢?而“倒”的意思較之明晰——“倒”指的是不再直立。所以,杜甫這兩句詩,後者展示的後面比前者的清晰。文學作品能夠提供清晰的畫面,那無論如何也是一種巨大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這兩句詩,有言外之意的只有後者。我們能聽出的言外之意是:水滴因為寒冷而被凍成了霜,水滴無色,霜卻是白色的,霜是顯眼的,沒有寒冷的侵害,水滴不會成為顯眼的霜,顯眼源於受傷害;另一方面,顯眼讓霜背黑鍋——沾在蓮上的那些霜能有多大的重量,又怎能壓“倒”那些“蓮”呢?這些蓮最終倒了下去,主要原因大概是寒冷,而不是這個霜吧。總之,“顯眼”受到了隱秘的否定。 杜甫這兩句詩,要是沒有後者,就不可能有前者出現,雖然前者在作品中被擺放在後者的前面。只有後者是靈感之作。如果產生於靈感的是一句詩,我們的詩人十有八九會續上另一句,而且讓這兩句構成對偶,這樣,今天的我們能看到大量藝術質量上不般配的對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