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解(7)
1、“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有知识的外观,揭示了“大巧”的一种特性——“若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小心谨慎,一个人不把第一眼看起来是笨拙的东西都扔进垃圾桶里去,是因为这个人有知识,有“大巧若拙”这样的知识;做不到小心谨慎则会导致种种恶果——一个人因为没看清那些看起来是笨拙的东西其实是伟大的巧妙,就把它们处理掉,那就意味着这个人遗漏了宝贵的东西,意味着宝贵的东西不能造福于世界。“小心谨慎”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语译:不走出家门,(才能)形成有关天下的知识;不向窗户张望,(才能)形成对天道的知识;一个人离开(家)越远,他能形成的知识就越少。) 想要形成知识,譬如形成有关“天下”和“天道”的知识,我们必须付出代价——拒绝门外那个世界的诱惑、抵制从家中走出去的冲动,再就是压制自己想张望窗户外的世界的本能;想要形成知识,我们还必须首先具有某些知识——“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外观上正就是一条知识,遵循此知识的教导,我们形成知识才有了必要的条件。“形成知识”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3、“治大国若烹小鲜”。(语译:治理大的国家就如同油炸小鱼。) 因为聪明,我们才能发现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譬如“治大国”和“烹小鲜”二者间的相似性,从而形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样的知识;知识还是有用的,如果我们希望那些“治大国”的大人物谦虚地坐下来与我们交谈,则有了像“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样的知识,我们有可能实现愿望——说“治大国”和作为普普通通的行为的“烹小鲜”差不多,这首先可以灭一灭“治大国”的大人物的威风,同时还可能激发大人物的好奇心——“治大国”和“烹小鲜”怎么就会是差不多?您还是说给我听一听吧。“知识”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