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的文化学解读(1)
1、“问:‘太极不是未有天地之先有个浑成之物,是天地万物之理总名否?’(朱熹)曰:‘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问:‘‘《太极解》何以先动而后静,先用而后体,先感而后寂?’(朱熹)曰:‘如鼻息,言呼吸则辞顺,不可道吸呼。毕竟呼前又是吸,吸前又是呼’”。(卷一) 这段对话中的问者感兴趣的,首先是“太极”和“天地万物”的先后关系问题,其次是一个事物为什么能够在另一个事物之前。 事物间的先后顺序,也就是所谓“排座次”,或许是中国人最看重的问题之一。朱熹一个又一个的学生都提出先后顺序问题。 朱熹是能够深入思考的哲人,终于发现“先后顺序”没有多少意义。 2、“问:‘天地会坏否?’(朱熹)曰:‘不会坏,只是相将(意为将近)人无道(意为邪恶)极了,便一齐打合(意为融合),混沌一番,人物都尽,又重新起’”。(卷一)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变得“无道极了”的可能性或许不是很大,但在朱熹看来,一部分人邪恶到极点,则所有的人都会完蛋,而且完蛋的不仅仅是所有的人,还有万物。我们从朱熹此番话能读出什么?是强烈的道德义愤,还有就是公平意识的缺失。朱熹会反对“株连九族”之类的做法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