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的文化学解读(1)
1、“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意为拉)而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唐代神秀对佛教修炼方法的描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是慧能对佛教修炼方法的理解。心灵世界里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被称之为“尘埃”,尘埃只不过是尘埃,拂拭拂拭就行了,神秀的修行生活似乎比较悠闲;慧能则从根本上不把这些尘埃当一回事,以为它们连“物”都算不上,我们从慧能的脸上也就看不出任何忧心忡忡。 王阳明想要“扫除廓清”的“己”或“恶”,与神秀的“尘埃”相对应,但王阳明眼中的尘埃是可怕之极的东西——王阳明要求把这些尘埃必须给扫除到“一毫不存”的地步,否则,这一丝一毫没有被扫除掉的尘埃会引来手拉着手的一群尘埃,之前的扫除工作算是彻底地白干了。 从唐代的神秀和慧能到明代的王阳明,从容不迫和乐观情调,被某种极端主义和深深的恐惧,给取代了。 2、“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先生(王阳明)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王阳明所谓“寂然不动”,是“消灭”了包括“货色名利等心”在内的人的一切爱好之后才出现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所谓圣人境界。为了让“寂然不动”脱颖而出,就必须逐一消灭各种各样的敌人,也就是牺牲心灵世界的多样性。“不惜一切代价”、“为了一个人而牺牲所有其他人”,这样的意味贯穿了王阳明的这段话。 王阳明杀气腾腾的话语比比皆是,折射了中国文化的单一化、残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