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解(5)
苏东坡 1、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其二):“长嫌钟鼓聒湖山,此境萧条却自然。乞食绕村真为饱,无言对客本非禅。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遥想后身穷贾岛,夜寒应声作诗肩。” 有言外之意的是“洗足关门听雨眠”。 如果说诗句中的这个人快速入睡了,那首先是因为他作出了某种努力——“洗足”;其次,是因为他具备物质条件——由“门”象征的房屋;其三,是因为他足够幸运——下起了能够发出足够大的声音的一场雨。 “快速入睡”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王安石 1、梅花:“墙角数枝梅,凌霜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有言外之意的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白色的)事物。张三说:那是雪。李四却说:那不是雪,因为我嗅到了从那里飘过来的暗香。 人是会犯错误的动物,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白色的)东西,凭眼睛我们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那个(白色的)东西是雪。想要避免出错,我们必须有功能正常的各种感觉器官,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感觉器官,现在,我们需要运用鼻子,鼻子终于嗅到了从那个(白色的)东西发出的暗香;想要避免出错,我们还需要有相当的知识,现在,我们需要的知识是:雪是没有香味的东西;想要避免出错,还需要我们会推理,现在,我们必须会做这样的推理:远方那个(白色的)东西既然发出香味,它就不是雪。 “避免出错”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说,王安石当初在“绿”字的位置上选用过“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最后才确定用“绿”字。后世读者可以说是清一色地承认“绿”字用得妙。 要想证明“绿”字胜过其他动词,或许只需指出“绿”的某种与众不同之处就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让江南岸变绿,变绿的过程实际上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但我们似乎真的就看见了,那只是我们的想象力看见了,换言之,“春风又绿江南岸”是想象性的;用到、过、入、满等动词中的任何一个,譬如“春风又到江南岸”,说的是一个我们能感觉到的事实,因此是感觉性的,而非想象性的。只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才能唤醒我们的想象力,这或许是“绿”字在艺术效果上超过其他动词的原因之一。 3、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有言外之意的是“山花落尽山长在”。 要想找出“山花”和“山”这二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作出相当的努力——只有在看遍这座山的每一寸土地之后,我们才能得出结论:“山花落尽”了;其次,我们还必须付出代价——只有在用上一“长”段的时间紧盯着这座山看之后,我们才能得出“山长在”这样的结论。 “找出事物间的关系”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