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2)
1、“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第一) (语体文:巧妙的话语和可爱的表情,(其中的)仁是稀少的。) 此名言揭示了“巧言”和“令色”共有的一种性质:其中的“仁”的含量是稀少的。如果说此名言是某种高浓度的事物,则要想造出这样的高浓度的事物,我们首先必须有某种禀赋,能够看出各种事物中“仁”的含量的多少;其次,我们还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刚好先后遇上了“仁”的含量都“鲜”的“巧言”和“令色”,最终得以把“巧言,鲜矣仁”和“令色,鲜矣仁”这两句话,给浓缩成一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 “造出高浓度的事物”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第一) (语体文:年轻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头尊敬兄长辈的,谨慎而有信用,与众人相亲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完这一些之后还有剩余力量,就去学习文献。) 如果说“学文”的意思是学文化,则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学文化,学文化需要人们有某种资格——已经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便是一个人可以去学文化的“门槛”;人们也不是任何条件下都能去学文化,学文化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有余力”。 “学文化”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人们容易认为,孔子此名言说的是“为学次序”,认为就其重要性来说,“孝”是第一,“悌”次之,一路下来,“学文”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了。 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学而篇第一) (语体文:君子不严肃就没有权威,学习就不会坚固。以忠诚守信为主。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误不怕改正。) 应该做到“重”而做不到,就成了“不重”,而“不重”会导致严重后果,而且这严重的后果还不止一项——直接的后果是“不威”,间接的后果是“学”而“不固”。 君子做不到“主忠信”,其后果又是什么?不用说了,你可以自己想象去。君子做不到“无友不如己者”,其后果又是什么?也不用说了;君子做不到“过,则无惮改”,其后果又是什么?还是不用说了。 全面深入地研究一件事情——譬如“重”,你才能成为某种权威;而一旦成了权威,你就用不着去逐一地论证自己所提出的那些主张了。 “成为权威”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