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7)
1、“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篇第三) (语体文:得罪了天,祈祷就没有用。)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有知识的外观,揭示的是一种因果关系——“获罪于天”是原因,“无所祷”是结果。要想形成这样的知识,我们必须有相当的洞察力,能够发现“获罪于天”是人们的祈祷不见效的原因;另一方面,有了这样的知识,我们能够避免做无用功——一旦确定我们得罪了的是“天”,我们干脆就不去祈祷了。 “知识”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八佾篇第三) (语体文:一个人完全按照礼的要求去侍奉君主,别人认为这个人是在谄媚君主。) 不是谁都能招致别人的议论,现在,有一个人被议论为“谄”媚者,那首先是因为这个人有相当的地位,能够去“事君”;另一方面,因为被人议论,被议论的人能够发现真理,形成这样的知识:一个人要是完全按照“礼”去事君,他就会被别人认为是谄媚者。 “被他人议论”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3、“《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篇第三) (语体文:《关雎》这首诗快乐而没有淫,悲哀而没有感伤。) 如果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对于《关雎》的审查报告(文学批评),则要想形成这样的审查报告,一个人必须有某些信念,譬如坚信“‘乐’和‘淫’以及‘哀’和‘伤’总是两两相伴而出现”;另一方面,像这样的审查报告是有价值的,因为其中隐含了这样的知识:“乐”和“淫”以及“哀”和“伤”,可以不成对地出现在同一个事物之中。 “审查报告(文学批评)”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篇第三) (语体文:孔子谈起《韶》,说“美极了,也善到极点了。”谈起《武》,说“美极了,没有善到极点。”) 要想比较譬如《韶》和《武》这两个事物的高低,我们首先必须有某些信念,譬如坚信“每一个事物都包含了若干方面”、坚信“两个事物相互间的差别具体表现在它们相同方面程度上的差别”;其次,我们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事物的每一个方面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是什么样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断定一个事物是“尽善”还是“未尽善”。 “比较两个事物的高低”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