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13)
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第七) (语体文: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喜爱古代事物,勤勉探求才得到那些知识。) 如果说孔子此名言实质上是一篇人物访谈,则要想做出人物访谈,我们必须遇上不寻常的人物——如今有这么一个人,他居然让我们感觉到他是“生而知之者”。 通过人物访谈,我们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判断——原来这个人不是什么“生而知之者”,这是这个人自己说的。 要想做出人物访谈,我们必须善于紧抓住问题的关键——您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但您拥有只有“生而知之者”才可能拥有的广博知识,又是怎么来的? 要想做出人物访谈,我们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对方回答,自己拥有像是只有“生而知之者”才会有的广博知识,那是自己“敏以求之”的结果,但我们有这样的知识:“敏以求之”的人不在少数,但绝不是每一个这样的人都能获得这么广博的知识,于是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您认为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另一方面,人物访谈能够隐含知识——我们从这样的人物访谈中发掘出这样的知识:一个“好古”的人能够做到“敏以求之”,他就能够获得只有“生而知之者”才能够拥有的广博知识。 “人物访谈”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篇第七) (语体文:我(孔丘)是幸运的,如果犯了错误,别人必定知道。) “丘也幸”,说这句话的“丘”感觉到了自己的幸运,那首先是因为这个“丘”足够聪明,能够发现:自己所犯的错误都能必然地被别人意识到;其次,是因为这个“丘”有某种信念,坚信“不是任何人所犯的错误都能被别人必然地意识到”。 “感觉自己幸运”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3、“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述而篇第七) (语体文:孔子病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问:“有根据吗?”子路答:“有根据,《诔》中说:‘为了你向天神地祇祈祷。’”孔子说:“我祈祷很长时间了。”) 如果说“子路”最终取得了为孔子祈祷的机会,那首先是因为子路有相关的知识,知道“《诔》”中有“祷尔于上下神祗”这样的话,进而回答了孔子的问题;其次,是因为子路足够聪明,能够从孔子的话“丘之祷久矣”听出这样的意思:我为自己祈祷,即使时间长还是无效,但你子路是为了我而祈祷,这就不一样,或许是有效的吧。 “取得机会”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