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5)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第二) (语体文: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一无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有知识的外观,揭示的是一种因果关系——“学而不思”是原因,“罔”是结果;“思而不学则殆”也有知识的外观,揭示的也是一种因果关系——“思而不学”是原因,“殆”是结果。 如果说“罔”和“殆”都意味着低效率,则要想避免低效率,我们必须有相关的知识,这样才有努力的方向——要想避免“罔”,我们首先避免“学而不思”;要想避免“殆”,我们首先避免“思而不学”;其次,我们还必须能够保持警醒,能够不让自己陷入到单纯的“学”或“思”之中。 “避免低效率”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第二) (语体文:子路,告诉你怎样获得知识:有知识就是有知识,没有知识就是没有知识,这是智慧的。) 如果说“孔子”的目的是推行自己的主张,让子路(“由”)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且实现了,那首先是因为孔子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人们喜欢各种各样的窍门,于是声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正就是获得知识的窍门;其次,是因为孔子对对方有所了解,知道子路希望自己被别人认为是智慧的,于是声称:能够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个人也就智慧了。 “推行自己的主张”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孔子此名言内容上是不同寻常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通常会认为,做到了这一点的人是诚实的,孔子却说是智慧的。 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篇第二) (语体文:哀公问:“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服从?”孔子答:“提拔正直的人,不理睬不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会服从;提拔不正直的人,不理睬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服从。”) 哀公的问题是“何为则民服”,“孔子”只需回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就够了,但“孔子”紧接着又说出“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不妨说“孔子”这是在尽兴说话。 尽兴说话首先需要我们有相当的知识,“举直错诸枉,则民服”有知识的外观,揭示的是一种因果关系——“举直错诸枉”是原因,“民服”是结果;尽兴说话还需要我们足够聪明,能够对已有知识加以充分的利用——把“直”和“枉”这两个字交换一下位置,“举直错诸枉”就变成了“举枉错诸直”,这是性质上正好相反的两种做法,它们引起的结果也应该是相反的,总之,因为聪明,我们才能让“举直错诸枉,则民服”派生出“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使尽兴说话成为可能。 “尽兴说话”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