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11)
1、“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篇第五) (语体文:宁武子在政治清明的时候就聪明,政治黑暗的时候就傻;他那聪明,别人赶得上;他那傻,别人赶不上。) 如果说这段话内容上是一则新闻,则要想形成这样的新闻,我们首先必须遇上某种新鲜事儿——居然出现了这么一个人,他一会儿聪明,一会儿又变傻了,而且,一旦变傻,他就傻到了极点,没有人赶得上;其次,我们还必须有相当的洞察力,能够看出:“邦有道”是宁武子表现出聪明的原因,“邦无道”则是宁武子变得“愚不可及”的原因。 “形成新闻”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有的人把此名言中的“愚”理解为“装傻”,这首先是所谓“增字解经”;更严重的是,这样一来,这段文字一下子变得平淡无奇了。 2、“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公冶长篇第五) (语体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乞讨醋,他向自己邻居乞讨到醋之后给了那人。) 孰谓微生高直?这是一个问题。要想形成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对相关情况有所了解,知道“微生高”有“直”率的好名声;其次,我们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掌握了“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这样的有关微生高的信息;其三,我们还必须足够聪明,能够看出:这样的信息刚好表明微生高的品德不是直率,而是直率的反面;其四,我们还必须有相当的好奇心——到底是什么人,居然去散播“微生高这个人直率”? “形成问题”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3、“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篇第五) (语体文:巧妙的语言、美好的表情、十足的恭顺,左丘明认为这些可耻,孔丘我也认为可耻;把对他人的怨恨藏起来,还向这个人表示友好,左丘明认为这样可耻,孔丘我也认为可耻。) 不妨说这段话内容上是一则新闻,因为其中包含了这样的新鲜事儿——“丘”感觉可耻的事物与“左丘明”的一模一样,都是“巧言、令色、足恭”,以及“匿怨而友其人”的人;另一方面,这样的新闻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孔“丘”与左丘明的荣辱观为什么一模一样?是因为此二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丘”字吗?名字部分相同的人就会有一模一样的价值观吗? “新闻”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4、“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篇第五) 要想发现自己的优势,一个人必须做出相当的努力——“丘”最终发现自己的优势是在“好学”方面,那是因为他逐个地考察了“十室之邑”中的每一个人,看清他们都“不如”自己好学;另一方面,在力图发现自己的优势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收获副产品——“丘”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新知识是:在每一个人口聚集达到“十室之邑”规模的地方,总是“必”然地会有人在“忠信”方面能达到某种高度。 “发现自己的优势”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5、“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篇第六) (语体文:伯牛病了,孔子去探问,隔着窗户握着伯牛的手,说:“快完了,命运啊!这样的人得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得了这样的病!”) “孔子”拉着病中的“伯牛”的“手”说出“亡之”,如果说孔子在对伯牛做出预言,则要想快速地做出预言,孔子就必须相当的洞察力,能够从伯牛的病情中看出“命”运来;要想做出极有把握的预言,孔子就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人一旦得上什么样的病就会必死无疑。 “做出预言”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