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14)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第七) (语体文:仁(离我)远吗?我想要仁,这个仁就来到(我身边)了。) 如果说“我”说出“仁远乎哉”,意味着“仁”把“我”搞糊涂了,则这个仁能够把“我”搞糊涂,首先是因为这个仁足够幸运,以至于“我”对它起了“欲”望,想起了它;其次,是因为这个仁有种种神奇的本领,能够极快的知道“我”的所思所想,能够转瞬之间就从无到有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把他人搞糊涂”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七) (语体文:君子给人的印象是平坦宽广,小人总是忧心忡忡。) 只有有了一定的禀赋,我们才能展现出“坦荡荡”的现象,才能被人们称为“君子”;因为没有一定的禀赋,我们只能让自己陷于“长戚戚”的状态,只能被人们认为是“小人”。 “禀赋”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3、“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篇第八) (语体文:泰伯的品德可以说是达到极点了,三次让出天子的宝座,人民没有办法称赞他。) 如果说说出这三句话的“孔子”表现出了自己的高人一等,那首先是因为“孔子”足够幸运,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民”众面对“泰伯”,想赞美却苦于做不到;其次,是因为“孔子”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三以天下让”所体现的,正就是“至德”。 “表现出高人一等”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