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1)
孔子是诗人,是没有被认为是伟大的诗人的伟大诗人。 孔子是哲理诗人,也就是用哲理组合成诗的人。哲理诗的本质不是哲理,而是诗。哲理可以是陈腐的,也可以变得过时,诗的魅力却是万古长青。 但千百年来,孔子主要的被认为是哲人。 或许可以说,人们心目中的孔子,是《论语》所载孔子那些名言的总和。这些名言似乎都是通俗易懂的。“通俗”是确实的,而“易懂”则是远远说不上。“通俗不易懂”是什么?是杰出的诗的根本特征。“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样的名言就不易懂,而是容易让我们困惑:古时候的学者怎么能一刀切似的都是“为己”,而今天的学者又何以一刀切似的都是“为人”的?孔子这两句话,几乎可以肯定都是不符合事实的,作为哲理都是错误的,两句错误的话组合在一起,岂不是错上加错?它们又为什么被认为是响当当的千古名言? 孔子是最伟大的诗人,因为孔子贡献了最大量的有言外之意的文字,或许只有李白可以与之相比。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白话文:学后经常去练习,不是也喜悦吗?有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你却不愤怒,你不是也成为君子了吗?) 一个人发现了进入“说”的状态的新方法,那是因为这个人有相当的意志力,能够抑制“学而时习之”所引起的厌烦,这个人最终因为“学而时习之”而意外地产生了“说”。 一个人发现了获得“乐”的新方法,那是因为这个人有某种禀赋,能够对朋友产生相当的吸引力,以至于“有朋自远方来”,这个人最终因此而意外地感觉到了“乐”。 一个人发现了成为“君子”的新方法,那是因为这个人掌握了一定的技巧,能够化解自己因为“人不知”而产生的“愠”,这个人最终因此而发现自己意外地变成了“君子”。 一旦发现了这样的一些新方法,这个人就能够意识到自己终结了那些老方法的垄断,就能够意识到自己再也用不着完全依赖那些老方法了,就能够产生相当的自信心,以至于说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发现新方法”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 (白话文:巧妙的言语、可爱的表情,其中的仁是稀少的。) “巧言令色,鲜矣仁”——要想作出这样的一个判断,我们必须有某种神奇的本领,能够看见“仁”,能够提取出每一个事物中所蕴涵的所有的“仁”。 要想作出这样的一个判断,我们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仁”在事物中的浓度低于多少才算是“鲜”的。 “作出判断”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