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5)
1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第二) (白话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答:“这个人的父母只为他的疾病忧愁。”) 通过一个人的“父母”是不是“唯其疾之忧”,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孝”,如果说我们这是在使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则要想使用这样的间接的方法,我们必须耐心等待,直到这个人的身上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的坏事情,直到这个人生病,直到这个人的“父母”做出反应。 要想使用这样的间接的方法,我们还必须抓紧时间,赶在这个人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变得不再能表现出“忧”之前,使用之。 “使用间接方法”受到了隐秘的方法。 1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二) (白话文:“今天的人们所说的孝就是能够扶养父母,但人们也会养活自己的犬马,不尊敬父母,怎能有所区别?”) 如果说一个人的愿望,是补充“孝者,是谓能养”这样的主张——将之补充为“‘孝’是‘敬’的基础上的‘养’”,则要想作出这样的补充,这个人必须有相关的各种知识,知道人们“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知道人们无论如何也难以对自己的“犬马”产生“敬”意;知道人们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敬意倒是有可能的。 要想作出这样的补充,这个人还必须有某种信念,坚信“人们不应该无差别对待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犬马”。 “补充他人的主张”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1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第二) (白话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控制表情是困难的。有事情,年轻人去干;有酒饭,年长的吃,难道这就是孝吗?”)
如果说“色难”是一条知识,则要想形成这样的一条知识,孔子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做成一件事所需的力量超过多少,这件事才可以说是“难”的。 一旦形成了这样的一条知识,孔子就能够产生为相关事物确立新标准的冲动,最终把对于“色”的控制,确立为“孝”的新标准。 一旦形成这样的一条知识,孔子就能够产生去考察某些做法的冲动,最终意识到,把“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这样的行为,评价为“孝”,这样的做法是值得怀疑的。 “形成知识”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