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20)
40、“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第四) (白话文:我没见过喜爱仁的人,没见过厌恶不仁的人。喜爱仁的人,那可是至高无上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们表现出仁,是通过不让不仁之人靠近自己。有人能够用一天的时间去实践仁吗?我没有看到力量不够的人。大概会有,只是我没看见过。) 孔子说出“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如果说孔子这是在哀求他人,则要想哀求他人,孔子必须有某种爱好——想看“见”“好仁者”和“恶不仁者”。 要想哀求他人,孔子还必须有相关的各种知识,知道“好仁者,无以尚之”,以此来表明“好仁”是大为有益的事情,以此来激发对方行动起来的兴趣;知道“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以此告知对方怎样成为“恶不仁者”。 一旦哀求他人,孔子的智慧就能够被激活,以至于说出“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你们谁也别推脱,说自己“力不足”,因为我已经观察过你们中的每一个,除非你太渺小,以至于我根本就无法看到你。 “哀求他人”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4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 (白话文:早晨得知了真理,当晚就死去,是可以的。) 如果说“闻道”意味着实现了某种伟大的理想,则要想实现这样的一个伟大的理想,孔子必须有相关的知识,能够断定自己“闻”到的不说别的,它正就是自己想要听到的“道”。 要想实现这样的一个伟大的理想,孔子还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述说“道”的声音在自己的身边响了起来。 一旦实现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理想,孔子就能够意识到再也没必要在这个世界上长久地呆下去了,以至于说出“朝闻道,夕死可矣”。 “实现伟大的理想”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4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第四) (白话文:一个士有志于真理却又以吃粗粮穿破衣服为可耻,这种人,不值得与他商议了。) 要想全面认识作为一个人的“士”,孔子必须有某种神奇的本领,能够看见人们的内心世界,能够看出这个“士”是不是“志于道”。 要想全面认识这个“士”,孔子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一个人因为某些事物而感觉“耻”辱的时候有什么样的一些表现,能够看出这个“士”是不是因为“恶衣恶食”而感觉到了“耻”。 一旦全面认识了这个“士”,意识到了这个“士”是“志于道”却又“耻恶衣恶食”的人,孔子就能够产生对相关事物进行评估的冲动,最终对于这个“士”,做出了这样的一个评估:“未足与议也”。 “全面认识一个人”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