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15)
2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白话文: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一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如果说这是某种知识,则要想形成这样的一条知识,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爱“学”,厌恶“思”,以至于“学而不思”。 要想形成这样的一条知识,孔子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一个人进入到了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罔”。 一旦形成了这样的一条知识,孔子就能够产生某种好奇心,想知道作为“学而不思”之反面的“思而不学”,这样的一种做法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最终形成了这样的一条新知识:“思而不学则殆”。 “形成知识”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3、“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第二) (白话文:子路,告诉你一条知识:有知识就是有知识,没有知识就是没有知识,做到这一点的人就是智慧的。) 如果说这里的孔子表现出了某种兴奋之情,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兴奋之情,孔子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有的人只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们就会变得“知”。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兴奋之情,孔子还必须了解相关的情况,了解到了“由”想让自己变得“知”而未能。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兴奋之情,孔子还必须有相当的洞察力,能够看出“由”未能变得“知”,是因为“由”没有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兴奋之情,孔子就能够产生帮助他人的强烈的冲动,以至于主动找到“由”,把自己的窍门传授给了“由”——“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产生兴奋之情”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4、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第二) (白话文:哀公问:“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服从?”孔子答:“提拔正直的人,不理睬不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会服从;提拔不正直的人,不理睬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服从。”) 如果说“哀公”是某种大人物,则要想为大人物解决问题,孔子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哀公”用“何为则民服”这样的一个问题来问自己。 要想为大人物解决问题,孔子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一旦为大人物解决了问题,孔子就能够产生展示自己的博学多识的冲动,以至于在解答了“哀公”的问题之后,不请自来地说出了自己的另一条知识——“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为大人物解决问题”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