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16)
25、“季康子問:‘使民敬、忠而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為政”第二) (白話文:季康子問:“讓人民有敬意、有忠心而且相互勸勉,該怎麼做?”孔子說:“你莊重地對待人民,他們就會有敬意;你做到了孝和慈,他們就會有忠心;你提拔好人,讓人們獲得技能,他們就會相互勸勉。”) 如果說這裡的孔子掌握了某種主動權,則要想掌握這樣的一種主動權,孔子必須了解相關的各種情況,了解到了“季康子”完全不可能做到“臨之以莊”,完全不可能表現出“孝慈”,完全不可能去“舉善而教不能”。 要想掌握這樣的一種主動權,孔子還必須足夠幸運,以至於“季康子”遇到了各種問題,來向自己求教——“使民敬、忠而勸,如之何”。 一旦掌握了這樣的一種主動權,孔子就能夠產生讓對方痛苦不堪的衝動,以至於哪壺不開提哪壺,一口氣對“季康子”說出:“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掌握主動權”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2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第二) (白話文:一個人沒有信譽,不知道他怎麼就行得通。大車沒有安橫木的輗,小車沒有安橫木的軏,這些車怎麼就能行走呢?) 孔子說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如果說這裡的孔子表現出了某種義憤之情,則要想產生這樣的一種義憤之情,孔子必須有某種信念,堅信“無信”的“人”在社會上寸步難行。 要想產生這樣的一種義憤之情,孔子還必須足夠幸運,以至於看到了一個“無信”的人在社會上就是吃得開——“可”。 一旦產生了這樣的一種義憤之情,孔子的聯想力就能夠被大大地激活,孔子因此從“無信”的“人”,聯想到了“無輗”的“大車”,還聯想到了“無軏”的“小車”。 一旦產生了這樣的一種義憤之情,孔子還能夠產生進行譴責的衝動,以至於發出這樣的質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產生義憤之情”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27、“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第二) (白話文:祭祀不應當祭祀的鬼,是為了討好;應當做的事情不去做,是因為沒有勇氣。) 如果說這裡的孔子表現出了某種憤怒之情,則要想產生這樣的一種憤怒之情,孔子必須有某種信念,堅信人們只應該“祭”“其鬼”。 要想產生這樣的一種憤怒之情,孔子還必須足夠幸運,以至於看到有人在那裡“非其鬼而祭之”。 一旦產生了這樣的一種憤怒之情,孔子的某種神奇的本領就能夠被激活,孔子因此而能夠看見人們的內心世界,就能夠看到“諂”,就能夠看出這個“諂”是這一可惡的現象的原因。 一旦產生了這樣的一種憤怒之情,孔子還能夠產生尋找更多的可惡的現象及其成因的衝動,最終找到了“見義不為”這樣的一種可惡的現象,看出了“無勇”是此一現象出現的原因。 “產生憤怒之情”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