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19)
37、“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第四) (白话文:只有仁者才是能喜爱人,能厌恶人。) 如果说这里的孔子创造了某个偶像,则要想创造出这样的一个偶像,孔子必须有相当的想象力,能够想象出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能好人,能恶人”的人。 一旦创造出这样的一个偶像,孔子就能够产生对相关事物加以命名的冲动,最终把这个偶像命名为“仁者”。
一旦创造出这样的一个偶像,孔子还能够进入某种幻觉状态,以至于感觉到自己的偶像是独一无二的,以至于说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创造偶像”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38、“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第四) (白话文:如果立志于成为仁者,就不会有麻烦。) 如果说这里的孔子发现了某种方法,则要想发现这样的一种方法,孔子必须有某种追求,希望自己能够“无恶”。 要想发现这样的一种方法,孔子还必须有某种个性,喜爱“仁”,以至于去“志于仁”。 要想发现这样的一种方法,孔子还必须有相当的洞察力,能够看出自己终于变得“无恶”,就是因为自己“志于仁”了。 一旦发现了这样的一种方法,孔子就能够产生高明地加以推广的冲动,最终说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你只消“志于仁”,你就能实现“无恶”,真是便宜事啊。 “发现方法”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39、“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第四) (白话文:富和贵,是人们希望得到的,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就不接受;贫和贱,是人们希望摆脱掉的,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就不去摆脱它们;君子舍弃了仁,怎能形成自己的名声?君子不可在一顿饭的时间内背离仁,忙忙碌碌的时候是如此,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如此。) 要想发现“道”的某种功能——让人们得到“富与贵”,让人们摆脱“贫与贱”,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欲”的是“富与贵”,“恶”的是“贫与贱”。 要想发现“道”的此一功能,孔子还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尝试着“以”“道”去追求“富与贵”,尝试着“以”“道”去摆脱“贫与贱”,而且成功了。 一旦发现了“道”的此一功能,孔子就能够产生做出某种决定的冲动,最终决定干什么都必须是“以其道得之”,把这个“道”确定为唯一可用的方法,摒弃掉所有其他的方法。 一旦发现“仁”的某种功能——让人们形“成”“君子”之“名”,孔子就能够产生寻找具有相同的功能的事物的冲动,想知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一旦发现“仁”的此一功能,孔子还能够产生对相关事物充分地加以利用的冲动,最终制订出了这样的一个方案:“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发现事物的功能”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