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4) 10、“《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 (白话文:《诗经》有三百首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虚假。)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喜悦之情,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喜悦之情,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爱诗,喜爱具有相当体量的事物。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喜悦之情,孔子还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得到了这样的一个事物——“《诗》三百”。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喜悦之情,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喜悦之情能够激活人们的概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喜悦之情,孔子还能够意识到各种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种老习惯,喜欢找出事物的缺点;必须做出一定的努力,去查看“《诗》三百”中的每一篇是不是有这样的一种缺点——“邪”;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概括出这样的一种结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产生喜悦之情”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1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第二) (白话文:用政令来管理,用刑法来达到一致性,老百姓就会追求免于刑罚,却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达到一致性,老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且前来归附。)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发现真理。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必须有某种神奇的本领,能够看见人们的内心世界,能够看出人们的追求是什么,能够看出人们是不是无耻的;因此而发现了某种真理,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让“民”变得“免而无耻”。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够让人们产生发现更多的同类型的真理的冲动。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各种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相当的模式化意识,想要利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所隐含的句式;必须有相当的联想力,能够从“政”联想到“德”,能够从“刑”联想到“礼”;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获得相当的权力,能够去“道之以德”,能够去“齐之以礼”;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快速发现这样的一条真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能够让“民”变得“有耻且格”。 “产生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 (白话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的时候能够立足于社会,四十岁的时候做到不胡涂,五十岁的时候认识了天命,六十岁的时候听到什么话都能保持镇静,七十岁的时候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喜悦之情,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喜悦之情,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受不了畏首畏尾,受不了犯错误。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喜悦之情,孔子还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自己变得“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喜悦之情,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喜悦之情能够激活人们的年龄意识,孔子因此而意识到:现在的自己“七十”岁了;就能够意识到此一喜悦之情还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总结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喜悦之情,孔子还能够意识到各种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相当的模式化意识,想要利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隐含的句式;必须有相当的记忆力,能够记住数十年前的事情;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一些特点才算是“志于学”,才算是“立”,才算是“不惑”,才算是“知天命”,才算是“耳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快速写出这样的一份总结报告——自己是“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三十而立”,是“四十而不惑”,是“五十而知天命”,是“六十而耳顺”。 “产生喜悦之情”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