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10) 1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 (白话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驭车,孔子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不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答:“父母活着,就按照礼去侍奉,死了,按照礼去安葬,按照礼去祭祀。”)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检验出一个人是不是足够敏锐。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因此而针对“孟懿子”就“孝”提出的“问”题,仅仅笼统地答之以“无违”,因此而从对方没有做出反应而看出对方不够敏锐。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此一成就感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表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各种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种信念,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把知识只传授给足够聪明的人;必须做出一定的努力,对“樊迟”说出自己这样的一段经历——“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因此而使得“樊迟”表现出自己足够聪明——“何谓也”;因此而对“樊迟”说出这样的一条知识——“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只有这样,自己才能间接地实现某种自我表扬。 “产生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1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第二) (白话文:孟武伯问怎么样才是孝子,孔子答:“这个人的父母只为他的疾病忧愁。”)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兴奋之情,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兴奋之情,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人们向自己请教。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兴奋之情,孔子还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孟武伯”来向自己“问孝”。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兴奋之情,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兴奋之情能够激活人们的创新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兴奋之情,孔子还能够意识到各种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相当的反常规意识;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人们通常是根据一个人是不是让父母感觉快乐来判定这个人是不是孝子;必须有某种神奇的本领,能够看见有孝子的父母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提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孝子的新标准——“父母唯其疾之忧”; “产生兴奋之情”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1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白话文:“今天的人们所说的孝就是能够养活父母,但人们也会养活自己的犬马,不尊敬父母,怎能有所区别?”)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观察社会。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必须做出一定的努力,因此而形成了这样的一份调查报告——“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表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各种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种信念,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同时表现出善意和攻击性;必须有相当的洞察力,能够看出“敬”是唯一能够让人们把自己的父母和犬马区分开来的感情;因此而来他这样的一个半是提醒半是质问——“不敬,何以别乎”;只有这样,自己才能间接地实现某种自我表扬。 “产生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17、“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第二) (白话文:我与颜回谈话整日,颜回没有反对的话,像个傻子,回头去看颜回的行为,也能够启发我,颜回不傻。)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通过长时间的交谈来观察他人。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必须做出一定的努力,因此而得出了这样的一种结论——“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表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各种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些信念,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承认他人让自己获益了,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根据自己的新发现而重新评价一个人;因此而承认了“颜回”的价值——“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因此而做出了这样的一种重新评价——“回也不愚”;只有这样,自己才能间接地实现某种自我表扬。 “产生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18、“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第二) (白话文: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看他的做事方法,看让他安心的是什么,这个人藏在什么地方?这个人藏在什么地方?)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发现真理。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必须足够聪明,因此而发现了某种真理,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一个人的“所以”、“所由”和“所安”一旦被“视”、被“观”和被“察”,则这个人也就无处可“廋”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表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些信念,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同时表现出善意和攻击性,坚信只有杰出的人才能做出语言上的部分重复;因此而来了这样的一个半是提醒半是质问——“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因此而把“人焉廋哉”连说了两遍;只有这样,自己才能间接地实现某种自我表扬。 “产生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