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1)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 (白话文:学后经常去练习,不是也喜悦吗?有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你却不愤怒,你不是也成为君子了吗?)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对人们做出善意的批评。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学而时习之”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还必须做出一定的努力,了解到某个人喜欢掌握各种知识;因此而对这个人做出了这样的一种半是提醒半是质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够让人们产生做出更多的此类批评的冲动。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相当的模式化意识,想要利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所隐含的句式,自己才能快速做出这样的一些批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产生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一) (白话文:巧妙的言语、可爱的表情,稀少的是其中的仁。)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发现真理。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必须有某种神奇的本领,能够提取出一个事物中的全部的“仁”;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仁”在一个事物中的比重小于多少才算是稀少;因此而发现了某种真理,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巧言”中的“仁”是稀少的。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够激活人们的浓缩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相当的联想力,能够从“巧言”联想到“令色”,自己才能快速发现这样的一条真理——“令色”中的“仁”也是“鲜”的,才能进一步浓缩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巧言令色,鲜矣仁”。 “产生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 (白话文:年轻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头尊敬兄长辈的,谨慎而有信用,与众人相亲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完这些之后还有剩余力量,就去学习文献。)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偏爱之情,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偏爱之情,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爱那些精力旺盛的年轻人。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偏爱之前,孔子还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在做到自己所要求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之后,有的“弟子”表明自己还是“有余力”。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偏爱之情,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偏爱之情能够让人们产生为自己偏爱的对象“开小灶”的冲动。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偏爱之情,孔子还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最值得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去做的事情是什么,自己才能为他们开小灶,才能给他们提出这样的一条建议——“学文”去。 “产生偏爱之情”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