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的实质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这是李白的诗句。“天公”的意思是天神,“玉女”的意思是仙女。天公看见玉女后大笑一千亿次,这是这两句诗的字面含义,也就是“言内之意”,但除了字面含义,这两句诗似乎还有另外一些意思在其中回荡着,不妨将之命名为“言外之意”。 这两句诗的字面含义首先是关于天公的一条知识:天公是一个看见玉女就会大笑一千亿次的生命体。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则是在隐隐约约地论证知识的价值:想要获得知识,譬如想要获得“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这样的知识,我们首先必须足够幸运,幸运得以至于能看见平时难以看见的天公,进而更幸运地看见天公见到玉女时发生的事情;其次,想要获得“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这样的知识,我们必须有足够长的寿命,以听完天公旷日持久的一千亿次的大笑,还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以听完天公这些彼此间或许是大同小异的那一千亿次的大笑。总之,“知识”来之不易。对于知识作出这样的隐秘的肯定,是李白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的内容。 关于文学作品可以形成的问题可能是无数的,但基本问题不多,唯一根本的问题大概就是“言外之意的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一旦解开了此一问题,一个崭新的诗学体系差不多就会水到渠成般地出现。 言外之意的实质是:对某一事物的价值作出隐秘的肯定或否定。 揭示一件作品的言外之意,实质性的第一步是确信这件作品(或其中的一部分)具有言外之意,第二步是判定受到了隐秘肯定或隐秘否定的是什么事物。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王之涣的名句。人们通常把这两句诗理解为哲理,认为其意思是“站得高望得远”。哲理只有言内之意,没有言外之意。此名句不是哲理,因为其中有言外之意。“千里目”指的是眼睛(视力)的极限,“穷千里目”指的是发挥眼睛的全部潜能。发挥潜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想要穷千里目,我们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譬如拥有有足够高度的一栋楼,其次还必须有足够的体力或者其他技术手段以爬到足够的高度。总之,“发挥潜能”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根据对言外之意的这一定义去分析文学作品,可以展示出科学工作的特点。科学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同中见异和异中见同。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名句。“冰心”和“玉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它们都是人造物,这是异中见同;这两样东西虽然都是人造物,但人们制造它们时使用的是不同的才能——自然界中存在心,人们用模仿才能把一块冰凿成一颗“冰心”,自然界中没有任何壶,人们用想象力把一块玉凿成一把“玉壶”,这是“同中见异”。王昌龄此名句中的言外之意就是在肯定人:人是既有模仿力又有想象力的动物,因此也就是一种伟大的动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名句。“菊”和“南山”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都是所谓自然物,这是异中见同。但是,菊花作为被采摘的对象是用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南山则是让“见”它的人得到“悠然”这一美好的感受,总之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这就是同中见异。陶渊明此名句中的言外之意就是在肯定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既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这个世界因此是美好的。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的名句。窗、门和船是不同的事物,但都是人造物,“西岭千秋雪”和由“泊”来暗示的长达“万里”的河流是不同的事物,但都是所谓自然物,这都是异中见同;因为有人造物的窗,西岭千秋雪就成了像是挂在墙壁上的一幅画,因为有人造物的船,河流就成了我们与万里之外的东吴相沟通的纽带,总之,因为有人造物,自然物都成了对人有益的东西,只是这个利益是不同的——西岭千秋雪成了一幅风景画带来的是精神利益,河流成了纽带带来的是物质利益。杜甫此名句中的言外之意是在肯定创造性:创造性让人拥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房屋和船只,更让各种自然物来满足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 根据对言外之意的此一定义去分析文学作品,还能让我们看见那些深藏不露的艺术技巧(结构)。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韦应物的名句。“潮”、“雨”和“晚”,这三者相结合,显示了一个人趟水过河的危险性,也就是显示了乘船过河的必要性。危险性的因素接连出现了三个,构成一组排比,排比意味着不可阻挡的气势。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是刘长卿的名句。“风”、“雪”和“夜”,对于人来说,这三者共同暗示了房屋(家)的重要性——惟有房屋才能让人避免这三者所意味的危险。所以说,这三者也构成一组排比——深藏不露的一组排比。 揭示艺术品中深藏不露的技巧(结构),是困难的工作,根据对言外之意的定义去分析文学作品,能附带性的让我们看见这些深藏不露的技巧(结构)。 根据对言外之意的定义可以让我们避免对文学作品字面含义的误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辛弃疾的名句。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的解说是:“前后倒装。是说稻田一片蛙声,正在谈说好年成”。(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42页。)《宋词鉴赏辞典》中有相同的解说:“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6页。) 二家的解说中,蛙都被拟人化了。问题是:青蛙所理解的“好年成”(丰年)是什么意思?是说今年稻田里的虫子非常多吗?是说自己就是撑死也吃不掉这些虫子的一半吗?是说稻田里即将有无数的虫子前来吗?种稻子的人所理解的丰年不同于青蛙所理解的丰年。 我的语译是:(人们)在稻花香里谈说着(将要到来的)丰收,(同时)听到青蛙的一片叫声。其中的言外之意说的是:人们在稻花香里谈说着将要到来的丰收,其实首先是在做出某种预测,预测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需要具备种种之条件——我们预测水稻丰收,那必须等到水稻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也就是必须等到水稻开花的时节,才有意义;其次,水稻从开花到完全成熟的过程中有可能遭遇虫害,如果难以确保避免虫害,预测丰收也只能是一厢情愿,而青蛙的存在是我们预测的一个依据——青蛙是害虫的天敌。总之,“预测”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不理解言外之意的实质,我们连文学杰作的字面含义都难以正确把握,直至作出违背常识的解说。 根据对言外之意的此一定义去分析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把真正的精粹提取出来,而舍弃那些杂质。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柳永词作《雨霖铃》中的名句。“晓”的意思是天亮,“残夜”是天亮之后的月亮。“杨柳”、“岸”和“晓”都是眼睛能最有效地感知到的现象,“残月”更是只有眼睛才能感知到的事物。眼睛本身固然看不见“风”,却能看见杨柳枝条的飘摇,最终帮助想象力看见这个风。眼睛是神奇的感觉器官。“眼睛”就这样受到了隐秘的肯定,这也是此名句中言外之意的具体内容。在柳永原作《雨霖铃》里,此名句的前面还有一句“今宵酒醒何处”。如果认为“今宵酒醒何处”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成有机整体,则出现这样的情况:“今宵酒醒何处”是一个问句,只有“杨柳岸”才能成为答案,而“晓风残月”与这个问句无关,所以应该被剔除。这样,大有意味的“晓风残月”连存在都成了问题。其实,在苏东坡与伶工(音乐家)的著名对话中,伶工正是把“杨柳岸,晓风残月”从全部《雨霖铃》词中抽离了出来。 根据对言外之意的此一定义去分析文学作品,能让作品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显明自己的功能,从而给人带来惊奇感。 “移柳待山莺”,这是刘长卿的诗句。其字面含义当是:在山上移栽柳树以等待莺(前来)。如果终于有莺来到移栽的柳树上,那就是成功了。成功来之不易:为了成功,我们首先必须有一些劳动,譬如把柳树移栽到山上;为了成功,我们必须等待,而我们原本不喜欢等待——我们移栽柳树而不是插种柳条,正表明我们没有耐心等待柳条慢慢长成足够大的柳树;没有好运气,成功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莺就是不来,我们连自己的劳动和等待都白费了。总之,“成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根据对言外之意概念作出的此番分析,揭示了每一个字在整体中的地位,尤其是指出了“待”的不同寻常。“待”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没有言外之意的所谓文学作品,其实是一些絮叨,最多也只是一些哲理。 有了这个言外之意概念,我们可以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说法作出新的理解。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北宋梅尧臣此语是把“平淡”当做诗的最高价值。按照梅尧臣此语,平淡有最高的价值,是因为它是最难以达到的。但是,诗永恒而唯一的标准是言外之意。没有言外之意,一切风格的诗都没有多少价值。平淡而有言外之意的诗固然难以产生,一切其他风格但也有言外之意的诗也都是难以产生的,一点儿都不比前者来得容易。立足于中国诗史,梅尧臣的话应该被理解为:有平淡风格而且有言外之意的诗是最罕见的,也就是最有价值的。常人喜爱的是艳丽。喜爱平淡风格,极力推崇平淡风格,体现的是贵族情调。秦始皇消灭了作为贵族文化之载体的贵族阶层,中国人把对贵族情调的追求转移到了艺术领域。 意境(境界)说把文学的本质说成是“情景交融”,所以,对于意境说来说,麻烦的是那些其中没有什么景物因素的名作,尤其是那些似乎只有景物描写的写景诗杰作。意境说的建立者王国维感觉到了写景诗的麻烦,王国维化解这一麻烦的办法是说出这样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王国维留下的名言,却首先是谎言,与“指鹿为马”没什么两样,甚至更严重——鹿和马毕竟都是四条腿的动物,“景”和“情”的相似性又在哪里?王国维的意境说是浮躁的产物。王国维匆匆忙忙地把既有景物又有情思的杰作当做“意境”的典范,然后却注意到一个事实——一些只有所谓景物描写的作品乃是千古传诵的作品,这原本是王国维实现理论飞跃的一个机遇,因为抽象出情景交融作品和这类纯写景杰作的共性,真正的理论创造差不多也就完成了,王国维却沉醉于那个青涩的意境说,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把写景的杰作给打发了。我们从“一切景语皆情语”能听出某种窘迫与恼羞成怒。可惜的是,王国维之后,文学理论领域连这种饱含意气的话也难以听到了,流行的是“文艺是审美意识形态”这类充满算计和世故的说法。 言外之意概念是文学原理,也是文学批评(作品分析)的方法,因为此概念是作者直接从文学作品中提取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