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1) 如果说诗的实质就是言外之意,则孔子那些名言其实大多是诗,因为它们有言外之意。朱熹《论语集注》是著名的,其对孔子名言的解说却都是无趣的,不能为读者带来“心头一紧、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是因为朱熹把这些名言当成哲理,而不是诗。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或许只有李白才能与之媲美,只是孔子的诗表现为名言警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 孔子此名言有这样的言外之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学而时习之),就能够得到快乐;他人的善意(有朋自远方来),也可以给这个人带来快乐;他人不可能都是对我们友善,不过,他人的不友善(人不知)不一定就是坏事,而是相反,他人的不友善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机会——让我们练习自我克制的机会:能做到不计较他人的不友善(人不知而不愠),这固然需要我们的自我克制,但回报又是丰厚的:我们因此而修炼成了君子。总之,人生中充满了快乐,无往而不乐。人生是如此美好。 “人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字面含义是:巧妙的言辞,和蔼的表情,很少是仁(的体现)。 此名言的言外之意是:人有能感知各种事物的器官——能感知“巧言”的耳朵,能感知“令色”的眼睛;人还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力,譬如这个智力能看见作为一些巧言令色现象之本质的仁;最后,人还是一个追求细致和全面的动物——他能细致观察各种各样的巧言令色,最终发现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的巧言令色才是仁的体现。人乃是一直卓越的生命。 “人”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无友不如己者。”(学而篇)字面含义是: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此名言的言外之意是:为了与别人交朋友,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认识自己,只有知道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才能以自己为标准,测量出别人的高度,才能最终确定这个人值不值得我们与之交朋友。 “认识自己”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常人容易从孔子此名言读出势利眼的意味,理学家也就因此感觉有必要为孔子辩护:只有比我们更优秀的人才能帮助我们在道德上取得进步。却忘记了孔子又说过连“不善”的人都可以成为“我师”这样的话。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比我们更优秀”,被忽略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字面含义是:孟武伯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一个人唯一让父母忧愁的是这个人生了病(,这个人就是孝了)。” 孔子的回答是独特的,因为按照常规,谈起“孝”就应该说一说做儿女的对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孔子却把关注点放在父母身上:做儿女的算不算得上孝,不在于儿女做了什么,也不在于儿女做的怎么样,而只在于父母对儿女的反应。 更重要的是,孔子的话有言外之意。我在孝敬父母方面已经达到相当完美的地步,但我一直以来都没有生病,这时候,如果我急于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了孝子,我就会希望自己赶紧生病,同时希望看到父母因此而忧愁。希望自己的父母陷入忧愁,这本身是一种不孝的念头,但这是性急引起的。我的目标是成为孝子,性急却有可能让我变成孝子的反面。 “性急”受到了隐秘的否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篇)字面含义是:温习已有的东西,得到新的东西,就能够成为老师。 此名言的言外之意是:不是随便就可以成为好老师。要想成为一个称职的老师,我们首先需要做出努力——让自己去“温故”;其次,还必须足够的幸运——因为温故而居然“知新”。 “成为好老师”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