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9 不知谁这样描述过,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光从妈咪、妈妈、衍生到母亲的称呼变化上就足以体味出孩子所处的阶段:童年、青年、还是彻头彻尾的成年? 据专家而言,不同时期孩子的轮廓应该如下所述: 四岁孩提之年:崇拜妈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八岁韶华之年:敬仰妈妈──学福五车才高八斗; 十二岁舞勺金钗之年:质疑母亲──既不万能也不全知; 十四岁束发豆蔻之年:理论母亲──帝王将相谁主沉浮? 十六岁舞象及笄之年:挑战母亲──瞩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八岁桃李之年:告别母亲──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家里孩子不怕娘! 二十五岁:反思母亲──肉有嚼头言有听头; 三十五岁:兼听母亲──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 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四十五:依赖母亲──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五十五岁:尊敬母亲──老姜辣味大,老娘经验多; 六十五岁:迷信母亲──不听老娘话吃亏在眼前! 就我这一代而言,母亲的轨迹大凡离不开下述经历: 志学之年:台阶不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 弱冠之年:南征北战──实验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 漂洋插队──学历、身份、工作;…… 而立之年:自家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不惑之年:尘埃落定,享受天伦; 天命之年:萎缩退化?还是永葆青春? 耳顺之年:回头望望、告老还乡? 古稀之年:搓搓麻将,晒晒太阳; 耄耋之年:躺在床上?还是挂在墙上? 唉!看来最免母亲之难的是孩子青春年少时。那时的孩子一定是“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但愿青春期的变革不会同母亲更年期的改变起什么化学反应。 作为母亲,谁都宁愿长久地衰老,也不希望未老先衰。至少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
At Home (家里蹲 09-20-2003)
The Elk @ Eakins Oval (费城财富椭圆·麋鹿 09-03-2005) Times Square (纽约时代广场 05-29-2006) Coco-Cola Stadium (可口可乐球场 07-24-2008)
Island Pricess (公主·海岛号游轮 01-24-2009)
Crosslink(相关博文): 学前班(Kindergart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