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二乘所证果德(视频)--正德老师
http://425go.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06.html
http://www.wujindeng.net/ShowPost.asp?ThreadID=4967
第41集: 二乘所證果德
─二乘聖者只斷見惑思惑現行,不必斷除習氣種子
─二乘聖者未破無始無明,不證涅槃中的本際如來藏
涅槃就是如來藏恒不變異,無漏無為的中道法性。如來藏是阿賴耶識,不是意識心,以及解說了菩薩所證涅槃所得的智慧。這一集要為大家解說的是三乘所證涅槃之異同。首先我們來探討二乘所修證之果德:聲聞所知、所見、所現觀的法,都是局限在現象界五蘊十八界、生滅有為的內容;他們所修證的道,是趣向於解脫三界生死的解脫道;他們所斷的煩惱,是繫縛於三界分段生死的煩惱;他們所證的果,是解脫於三界生死的解脫果。我們來探討聲聞四果的修證。
聲聞四果指的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和四果阿羅漢。聲聞乘的學人修證解脫道,一定要先斷我見。斷我見指的就是要能夠真實了知五蘊的內涵是無常、苦、空、無我的,同時還要能夠真實的現觀自身的五蘊是無常、苦、空、無我的。從無常這邊來說,自己的色蘊是四大所成,所以有生老病死的變異現象。
受蘊指的是眼根觸色塵所生的受,耳根觸聲塵所生的受,鼻根觸香塵所生的受,舌根觸味塵所生的受,身根觸觸塵所生的受,以及意根觸法塵所生的受。這六種受裏面又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由這十八個受聚合而成這受蘊。受蘊都是要依據六根觸六塵,又有種種受的變異,所以受也是無常。
想蘊指的是眼根觸色塵所生的想,耳根觸聲塵所生的想,鼻根觸香塵所生的想,舌根觸味塵所生的想,身根觸觸塵所生的想,以及意根觸法塵所生的想。「想」就是了知:由六根觸六塵所生的了知,而藉由六根觸六塵的變異,才有這些了知,所以想蘊也是無常。
行蘊指的眼根觸色塵所生的思,耳根觸聲塵所生的思,鼻根觸香塵所生的思,舌根觸味塵所生的思,身根觸觸塵所生的思,以及意根觸法塵所生的思。然後藉由六根觸六塵所生的思以後去造作,所以這個行蘊也是無常。
識蘊需要藉由眼根觸色塵才能生起眼識,耳根觸聲塵才能生起耳識,鼻根觸香塵才能生起鼻識,舌根觸味塵才能生起舌識,身根觸觸塵才能生起身識,意根觸法塵才能生起意識(這六識即是識蘊)。要藉由六根觸六塵才能生起六識,而生起以後刹那變異,所以識蘊也是無常。
觀察了五蘊的無常以後,了知五蘊是無常,所以五蘊是苦。因為無常的法必然有生死的現象,有生死的現象就受到生、老、病、死,以及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所含攝,也受到了苦苦、壞苦、行苦三苦所含攝,所以五蘊是苦。
五蘊是無常是苦,所以五蘊是無我;因為無常、生滅、變異、有生有死,沒有真實性,沒有辦法常住,所以不是真實我。而五蘊是無常、是苦、是無我,要藉由因緣才能出生,最後必歸壞滅;因此說五蘊是無常、是苦空、是無我的。聲聞乘的學人,要能夠真實現觀自己的五蘊,是這樣無常、苦、空、無我以後,斷除了我見。斷除了我見以後,必然能夠斷除疑見。這裏所指的斷疑見,指的是對於五蘊沒有真實我不會懷疑,對佛所說的解脫三界生死之苦,到達苦的邊際就是清涼真實的、不生不滅的本際不會懷疑。同時對於善知識解說佛法,是否已經斷了我見、是否真實清淨,也能夠抉擇而沒有懷疑。
斷了我見、疑見以後,必然能夠斷除戒禁取見。斷戒禁取見就是:修學解脫道者要依止於佛戒,以及依止於斷我見的智慧,來修除這個繫縛在三界生死的身口意貪愛之行,而不會去執取他人所設施的,與解脫、斷我見、斷我執的智慧無關的戒相。例如說以不倒單為戒來求解脫,或者說以要經常打坐為戒來求解脫,或者說以五根受種種苦為戒來求解脫。這些戒相都與斷我見、斷我執的智慧無關。所以,已經斷了我見、疑見者,不會再執取這些與解脫無關的戒相,這叫作斷了戒禁取見。
那麼斷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就成就了斷三縛結的初果須陀洹(功德)。三縛結指的就是三種繫縛在生死的結,能夠斷除了以後成就初果。初果人就依止於這個斷我見的智慧,來修除、來降伏對於五蘊我的貪愛以及我所的貪愛。我所貪愛就函蓋了色聲香味觸法、財色名食睡以及眷屬等等我所的貪愛。經過了降伏,慢慢地就成為薄貪嗔癡的二果斯陀含。
二果人持續依照佛的教導,修學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等三十七道品,來斷除對欲界的貪愛;以及在貪求欲界法中,因為求不得、愛別離所產生的嗔。斷除了欲界的貪愛、嗔以後,離欲而發起初禪,成就了三果的阿那含,斷了五下分結。所說的五下分結,就是說三界中以欲界為下分,要能夠解脫於欲界的繫縛,就要斷除這五種下分結。這五種下分結,指的就是三縛結中的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以及欲界貪、欲界嗔。
三果人斷除了五下分結以後,持續依止於四正勤、八聖道、五根、五力而成就四念住以及七覺支,持續地斷除三界中的貪愛,持續斷除我執的貪愛煩惱,最後能夠斷了五上分結,成就了四果阿羅漢,能夠證得有餘涅槃。所說的五上分結,指的就是三界中以欲界之上的色界、無色界為上分;想要能夠解脫於色界、無色界的繫縛,一定要能夠斷除這五種上分結。這五種上分結指的是色界愛、無色界愛、我慢、掉舉以及愚癡。
所斷的色界愛,指的就是斷除意識心對於四禪中境界的貪愛;所斷的無色界愛,指的就是斷除意識心對於四空定境界的貪愛;所斷的我慢,也就是說不再生起一念說有我解脫了;所斷的掉舉,是對於五蘊不再生起種種法相分別,而不於五蘊中一一法生起我以及我所的念頭;所斷的愚癡是對於三界中的五蘊沒有真實我,而三界中諸行都是無常,都能實證而沒有無明。所以斷除了五上分結成就了阿羅漢,而且能證得有餘涅槃。
這裏所指的有餘涅槃,指的就是那個清涼、真實的本際,祂已經沒有含藏出生後有五蘊的煩惱種子了;可是(捨壽前)仍然有現在五蘊還沒有毀壞,所以稱為有餘涅槃。阿羅漢捨報以後證無餘涅槃,這個無餘涅槃不是說五蘊不再出生了叫作無餘涅槃,指的就是這個涅槃本際祂不再出生五蘊——這個涅槃本際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藏,不再出生五蘊以後的自住境界。所以聲聞四果最後證得解脫,他是以智慧斷除了三界的我見以及我執等貪愛而證得解脫。
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緣覺辟支佛果。緣覺乘的學人所現觀的是十二因緣法。他們現觀一切的身口意行都是依止於五蘊十八界的因緣而有,而五蘊十八界卻是因緣所生法。例如,名色要依止於識而有,有了名色以後才有六入,有了六入以後才有觸,有了觸以後才有受。因為樂受所以產生貪愛,因為苦受所以產生嗔恚,因為不苦不樂受而產生了愚癡。由這個貪嗔癡而造作了繫縛在三界後有的身口意行,所以會有後有的五蘊來出生,有五蘊出生了才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苦。所以知道十二因緣一一有支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沒有一法有真實自性,沒有一法能夠常住。因此了知必定要有一個能夠出生名色的識,這個識得要是不生不滅的。這個就是佛在《阿含經》所說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入胎識。
因為名色、六入、觸、受都是這個入胎識所出生的,這些名色、六入、觸、受,不能超越入胎識,不能離開入胎識而存在。由於入胎識出生了名色、六入、觸、受,所以才有五蘊身出生的法相。有五蘊身這個出生的法相,才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法。所以說,以這個入胎識為首的十因緣,才是十二因緣流轉的根本,才是十二因緣流轉的實相。而這個緣覺乘的學人也知道了這個十二因緣法的無明的內容。所說的無明指的就是:不知道過去世的名色是由入胎識所出生,也不知道這一世的名色是由同一個入胎識所出生,未來世的名色也是同一個入胎識所出生;而入胎識所出生的名色、六入、觸、受卻是苦果,不知道是苦果而在受用中貪愛。
這兩個無明,緣覺乘的學人破除了以後,不再對名色、六入、觸、受,生起我以及我所的見解。因為不是真是有,不是真實自在的,那麼依止於斷我見的智慧,不再對名色、六入、觸、受起貪愛,而能夠斷除對於名色、六入、觸、受、貪愛所生的一切身口意行。不再造作貪愛名色、六入、觸、受這個身口意行以後,就不會再有五蘊後有的煩惱,就不會再有後有五蘊的出生。而後有五蘊不再出生,就不會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法,所以就能夠還滅了十二因緣的流轉。
所以緣覺乘的學人因為依止於這個斷我見、斷我執的智慧,能夠還滅了十二因緣的流轉,證得緣覺辟支佛果。而緣覺辟支佛他並不是因為把十二因緣一一有支滅了,叫作證得涅槃;而是入胎識本來存在,不再出生後有五蘊才叫作涅槃。所以緣覺乘緣覺辟支佛並沒有實證入胎識的存在,可是祂卻知道這個入胎識是不生不滅的,祂是涅槃本際。所以他能夠斷除了我見我執,然後捨報以後入無餘涅槃。這個無餘涅槃指的就是入胎識不再出生五蘊,不再出生名色及名色引生的六入、觸、受等法,而獨存的解脫境界。
那麼聲聞以及緣覺辟支佛,他們所現觀的法,都是現象界的蘊處界法,以及蘊處界的緣生緣滅的法。而他們所修的是出離於三界生死的解脫道,所斷的是繫縛於三界生死的煩惱障,所證的是解脫於三界生死的解脫果,不是佛菩提果,是佛法中有上的果德,不是無上的果德。而聲聞阿羅漢以及緣覺辟支佛,不證涅槃本際,不知佛意;因為他們不知道佛陀是以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施設二乘解脫的,而于四阿含中,佛皆以「清涼、真實、本際、如、根本識、入胎識」來指出,有一個恒不變異的常住法。但是不知道佛意的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捨報以後就入無餘涅槃。此時他們的佛菩提種就成為“焦芽敗種”。
《勝鬘經》中勝鬘夫人就說:阿羅漢、辟支佛言得涅槃,則是佛方便。因為他們不知道佛來到人間,開、示、悟、入給眾生佛法所示出的法,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法。而為了這個畏懼生死之苦的二乘人所施設的這種方便,最終指出的也是(含攝在)成就佛道的法中。可是二乘人他們因為畏懼生死之苦,所以他們在捨報以後入了無餘涅槃,沒有五蘊存在了。而阿羅漢以及辟支佛是依止於這個五蘊來施設說有阿羅漢、有辟支佛,可是五蘊滅了,不再有五蘊在三界,那阿羅漢、辟支佛就不見了(就沒有阿羅漢辟支佛能證得涅槃了),所以說沒有阿羅漢、辟支佛證得涅槃。「說阿羅漢、辟支佛證了涅槃」,這是佛的方便施設,這是勝鬘夫人所說的真意。
但是說阿羅漢、辟支佛沒有證得涅槃,這不是在譭謗阿羅漢、辟支佛,也不是在譭謗佛,而是以大乘佛法的真實義,以佛的本意來說阿羅漢、辟支佛。其實他們不知道:這涅槃的本際就是本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祂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阿羅漢、辟支佛他們證的解脫、斷了我見我執所證的解脫,只是在顯示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此他們並沒有證得一切功德。而如來藏所含藏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阿羅漢、辟支佛並沒有成就、沒有實證,因為還有習氣種子未斷,還有所知障隨眠未斷。所以勝鬘夫人說: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解脫是有過失的解脫,不是一切種清淨的解脫。因為他們習氣種子不能斷、所知障隨眠不能斷。可是要斷習氣種子,要斷所知障隨眠,只有實證如來藏的菩薩,能夠依止于一切種智的修學─修學道種智、修學佛菩提智─只有佛菩提智能夠斷除習氣種子,能夠斷除所知障隨眠,最後成就大般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大般涅槃,成為沒有過失的究竟解脫。同時把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染汙種子都完全去除,成為清淨無漏的法種,成就一切種清淨的解脫。
這裏我們說,只有菩薩能夠真知佛意,知道聲聞阿羅漢所證的是方便道。因為在《法華經》中,以舍利弗為首的一千兩百位阿羅漢也跟我們證明這一點說:這個解脫道只是佛道中的方便道而不是究竟道。因為在佛道上來講,最後要成就的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道的修道,而不只是出離三界生死—就像聲聞阿羅漢一樣—把自我滅了不在三界現行;可是所餘的是只有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切種種功德法都無法顯發。所以這個聲聞阿羅漢在《勝鬘經》中被勝鬘夫人呵責,說阿羅漢、辟支佛所得涅槃只是佛的方便(施設)而已。
那麼在我們正覺所學的法裏面,我們也一直在說阿羅漢、辟支佛沒有證得涅槃。這個意思並不是在否定阿羅漢、辟支佛沒有修證解脫道,而是說:從真實理來說,入了無餘涅槃以後,就沒有法在三界現行了;五蘊不再現行時,就沒有「法」在三界現行了;既然沒有五蘊,哪來的阿羅漢?哪來的辟支佛呢?(還能有誰證得涅槃呢?)所以這個道理其實是非常的深遠,一定要了知解脫道的道理是什麼?解脫道的依止是什麼?
解脫道的依止,就是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可是如來藏祂是本來無我的,祂不會主動來出生一個五蘊身在三界中。所以,我們瞭解了這個二乘人所證果德的內涵以後,就知道二乘所證果德依止的根本,還是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這樣的果德不是佛法中的究竟果德。
那麼下一集,我們要為大家解說大乘菩薩所修證的果德。在這個部分,我們就可以知道,佛法中的修證如何是究竟的。已經知道解脫道只是方便道了,那麼我們在下一集中,就可以完全了知整個佛法中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的相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