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領略並感悟到佛法的解脫智慧和般若智慧。讓您的思想得到啟迪,讓您的人生常樂我淨。 |
|
|
|
|
|
|
|
|
|
|
|
|
|
文章評論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時間:2013-10-06 20:04:25 |
|
|
[簡體文稿]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我們正覺教團「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節目。我們依照佛陀菩薩《優婆塞戒經》,並且參考平實導師在《優婆塞戒經講記》中的開示,來為我們大家說明經中勝妙的道理。
今天我們將從佛陀!在〈解脫品〉第四的開示內容,來說明解脫分法。佛陀說:「有人於無量世、無量佛所,受持讀誦十二部經,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唯讀一四句偈,而能獲得解脫分法;何以故?一切眾生心不同故。」這段開示是說:有的人他經歷了很多劫,在無量世、無量佛所,並且於每一尊佛前,都受持了十二部經,而且他每天都是課誦不斷,結果他仍然不得解脫分法;但是有的人,只要讀過一個四句偈,藉此四句偈的義理,他努力地去觀行,反而他獲得了解脫。這就是譬如佛陀在世的時候,那位阿羅漢周利盤陀伽,他是僧團中最鈍根的人,而佛陀教他一面掃地、一面口念一句偈。可是他讀了前句就忘了後句,讀了後句又忘了前句,這四句偈始終他就是無法記得住。佛陀就開方便教他說:你只要念、掃帚掃塵、掃帚掃塵,這樣就好了。並且教他拿個掃帚看到有的比丘進來了,就幫這個比丘,把身上的灰塵掃一掃;比丘們脫下了僧鞋的時候,他就得要把鞋子拿來掃塵、掃塵。最後他智慧開了,知道掃塵的目的就是要掃掉心中的塵垢,因此他就真的掃掉心中塵垢,而成為阿羅漢。這個還不到一句偈呢!他體會出來:只要我存在,就是有染污。他就是從掃塵之中體會到要把貪瞋痴斷掉,要把我斷掉,這樣來實證解脫。所以每個人,各人他發起解脫分的因緣是不盡相同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這是因為一切眾生的心,各不相同的原因。
每個人的貪慾、瞋恚、愚痴的偏重是不同的。因此,在貪瞋痴三個法,這三個部分我們要如何去用功?要如何能夠得法?其中就有很多很多的差異。這就是說,善知識在度眾的時候,應該善觀察根器,這是善知識的責任;因為一切眾生的心,各各並不相同。善知識為這些眾生說法的時候,就是要有種種不同的施設。那麼要得解脫分,主要的就是要斷除貪、瞋、痴。貪瞋痴本身,就是三界法。例如:人間與欲界六天,就是屬於欲界的境界,這個欲界無非就是以「貪慾」為重,欲界眾生貪着五欲。色界則是以「瞋恚」為重,當眾生斷除了欲界貪,而發起初禪之後,他舍壽就可以生到色界去了;可是這個人,他 的瞋心還沒有斷除乾淨,所以生到色界天。因此,在沒有見道的人,如果他又不努力除掉喜好瞋恚的習性的話,即使後來他修得了第四禪,他下座以後,他的脾氣仍然是很大的。如果你是在這種師父的座下學法,那可得要小心了!因為他脾氣非常的大。因為證得禪定的人,大多都自視甚高,往往都是用下巴看人的。假使證得禪定的人,是開悟的人,他 將會知道佛菩提的道次第內涵,應該要如何去作,因此他就會很努力地去除掉他自己好瞋的習氣,這也就是不會有這個問題而存在。
如果是還沒有開悟,或者錯以為開悟的人。如果他又有證得禪定的話,或者他以定為禪,而自認為自己是悟了,這種人他通常的脾氣,都是非常的大,他絕對不是一個隨和的人。你如果做了什麼事,或者講了句什麼話,讓他聽了並不中意的話,他就會對你破口大罵的,很大聲的罵辱於你;如果他的涵養是好的話,也許他不會罵你,但是他會生悶氣。 ,他會整整三、四天都不和你講話,看見了你,就當作沒看見一樣,從此他開始排擠你。這就是色界中人仍然會有瞋的問題存在。這個是證得第四禪的人,他 尚且都會有如此的這些習氣,更何況有其餘禪定證量更低的眾生呢?如果這個人他又能夠努力地把瞋斷掉的話,他就可以超過色界而進入到無色界的境界當中。到了無色界以後,其實是還不能出三界的,因為他還有痴;這就表示,他的我見其實這時候是還沒有辦法斷掉的。
無色界的痴,其實最主要就是我見的部分。他錯認虛妄的覺知心,為真實不壞的常住心;也就是把意識的變相,這個有念或者無念的靈知心,當作是真實不壞的常住心,這是很標準的我見。因此如果一個證得四空定具足的人,假設他有因緣遇到善知識給他開示,如果那時他聽聞受持,他能夠立刻就斷掉我見,一般來說,他都是立即證得滅盡定的。如果是智慧比較差一點的人,也許他需要幾天,他也一樣可以證得滅盡定。如果他斷我見的時候,他的禪定證量也還只是四空定當中最淺的定境;也就是說,他只有證得空無邊處定的定境來當作他的基礎而已,這個時候,他只要先斷除了我見就夠了,在這個時候,他也可以把我執同時一起斷除;因此,他這就是見道以及修道同時一起達到。如果他只有證得無色界中最高境界的非想非非想定,那他還沒有辦法離開三界;這是因為他還沒有把痴斷除,也就是說,我見沒有斷除,這時候他的我見是斷不掉的。如果有因緣的話,他把我見一斷,就當下成為大阿羅漢了,那時候他的我執也同時是一起斷除的。所以說,三界性其實主要就是貪瞋痴。這三個部分,如果能夠努力地把它斷除的話,他就可以出離三界生死了。因此,經典在這裡的開示是說:就是因為眾生的心有種種、種種的不同,因此佛菩薩施設眾生的解脫分的取證,而有不同的方便;因此而有惠施、持戒以及多聞這三個方便法的條件。 「惠施」主要就是可以幫助斷「貪」,「持戒」就是幫助斷「瞋」,「多聞」就是幫助斷「痴」。這是三個取證解脫分的方便法。
我們看佛陀後面經文繼續怎麼開示我們!佛陀說:「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觀察生死過咎、涅槃安樂,如是之人雖復惠施、持戒、多聞,終不能得解脫分法;若能厭患生死過咎,深見涅槃功德安樂,如是之人雖復少施少戒少聞,即能獲得解脫分法。」我們從這一段經文的意思,就可以知道說,雖然有了惠施、持戒、多聞這三個方便法,但是並不是光這三個方便法,就能夠得到解脫,因為這三個只是發起解脫分的前方便而已;還得要實際地去實修,才能證得解脫。因此問題來了!有了惠施、持戒、多聞這三個方便法的成就以後,還要怎樣去修才能具足實證解脫分呢?佛陀接下來就為我們開示了這個道理。佛陀說:如果有人他是不能專精一心,而心無旁騖地來觀察兩個部分。哪兩個部分?第一、要去專精一心地去觀察,生死的過程中是有種種的過失。第二、也要專精一心地去觀察,涅槃之中才是究竟的安樂。在這裡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他是不能如理作意地去觀察生死流轉的種種過咎,以及涅槃實證的安樂,那就算他很努力地去完成惠施、持戒、多聞之後,他還是無法真正發起解脫分的。因此有了惠施、持戒、多聞這三個方便法以後,還得要能夠一心專精地去觀察生死過失的原因;這樣一心專精地去觀察生死過失的原因,並不是聽過善知識開示就算了,得要一心專精地去觀察,現前去觀察。除了 這樣一心專精地去觀察生死過失的原因之外,並且還要一心專精地去觀察涅槃中的安樂;也就是說,涅槃之中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也沒有任何一法的存在。那就是說涅槃之中,是離開了生滅的現象,而且也離開了生死輪迴的痛苦,這就是涅槃的安樂。
如果有的人他修習了惠施、持戒、多聞這三個方便法。但是他對於生死的過咎,對於涅槃的安樂,卻無法一心的去專精的觀察。這個人就算他很努力的廣施恩惠於眾生,而且他自己持戒也是很精嚴的,同時他又常常聽聞真正無誤的解脫分法義的話,但是他終究還是不可能證得解脫分法。例如說:雖然他能夠廣做惠施,自己又持戒精嚴,可是當他聽聞解脫分法的時候,聽聞以後沒有成就念心所,而立即馬上轉個身他就忘光了,因為他聽聞了之後,並沒有如實地去思惟,去現量觀察;這樣的話,他是沒有辦法去認定,有自我存在之同時,就會有生死,他沒辦法去觀察認定這個道理。所以,這一種人,他 始終是不能獲得解脫分法;這一種人,他 聽經聞法的目的,可能也只是在求世間的福報而已。我們反過來說,如果是這個人,他 在完成了惠施、持戒、多聞以後,而且他也能夠去觀察,而厭患生死的種種過失與罪咎;他這樣詳細的觀察。因此他了知了輪迴生死所產生的原因,其實就在於我見與我執不能斷除,然後他自己能夠這樣觀察思惟,而厭患這個自己造成自我會有生死的原因,因此他又能深入了解我見與我執的實質內涵,他這樣因此而討厭繼續再擁有我見、我執的煩惱,這樣他厭患生死的過咎觀察就算完成了。接下來,他還得要專精一心地去觀察涅槃的安樂。這樣很深細、很深入的去反覆地觀察、反覆地思惟整理,這樣他照見了涅槃的功德。當他能夠觀見了涅槃的安樂以後,才知道涅槃才是真正的安樂,真正的功德;涅槃是不生也不死,同時他也知道,不是死了以後才住在涅槃中,涅槃乃是本來清淨。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人,在具足一心觀察生死過咎,一心觀察涅槃安樂這兩個法,這個人他再來做惠施、持戒以及多聞,也都將是有大功德的。這種人不 管他去到何處,稍微惠施一些些,乃至或者他才剛剛受持了戒律,才剛開始持戒,他就可以因為如實的觀行,而在惠施以及持戒之同時,使得自己的心更為清淨;然後他再稍微聽聞善知識為他說一下正確解脫道的法義,這個時候,他每聽聞一個法要的同時,也都可以增進他的解脫分法,同時現觀。所以佛陀在這裡說:這個修行人,雖然他只有少少的惠施,少少的持戒,乃至少少的聽聞正法,但是他能夠觀察生死流轉的過咎,以及涅槃的安樂,他就可以獲得解脫分法。
因此從佛的這一段開示來看,想要取證得解脫的人,最重要的還是在解脫道的智慧上面能夠實修;也就是要能夠一心專精地去觀察生死的過咎,同時也要一心去觀察涅槃的安樂。這兩個層面都要去做,然後又能聽聞正確的解脫道法義。如果他不能一心去觀察生死的過咎,或者他不能一心專精地去觀察涅槃的安樂,那這樣的人,雖然他一世又一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去行於惠施,並且精進的持戒,又能夠多方聽聞人家為他說法,這樣的人佛陀說他終究還是不能得到解脫分法,因為真正的關鍵,還是要能夠在智慧的上面,能夠實踐、去實行。
我們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如果有一個人他能夠厭患三界流轉生死的種種過咎,並且他也能夠深見實證涅槃的功德安樂,這樣的人他雖然只有少施,也剛剛才持戒不久,而且雖然他只有少少聽聞正法,但是他仍然可以獲得解脫分法的實證。如果他又能夠多多惠施的話,或者他持戒更為精嚴、更為深入,乃至多聞薰習更多正確的解脫知見法要,這樣他更能夠增上他的解脫分;所以實修才是真正的關鍵,而這三個方便是加乘效果。
我們看佛陀繼續說:「善男子!得是法者,於三時中;佛出世時、緣覺出時;若無是二,阿迦尼咤天說解脫時,是人聞已,得解脫分。」這一段佛陀的開示是說:要得到這個可以令人實證解脫法義的人,並不是常常都有,只有在三個因緣時節,才能夠獲得這種解脫分法。哪三個時節呢?第一個、就是佛陀出世在人間的時候,也就開始有正法弘傳的時候。只要正法還在,就能夠有機會實證解脫分法;這就好像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一樣。因為有佛出世於人間,而且有正確的解脫法義,能夠代代不斷的傳遞下來,並且沒有斷絕。這就是有佛出世時,而能實證。也就是說,正法一直到末法最後時間,正法滅盡為止,都算是在佛出世之時。這個因緣時節能夠證得解脫分法。第二個、因緣時節是什麼呢?是在有獨覺辟支佛出世的時候。這個獨覺辟支佛在沒有佛出世的時候,往往會有這些獨覺辟支佛出世。在無佛法住世的時候,是不會有阿羅漢出世的,因為阿羅漢又名聲聞,他們得要聽聞別人宣說解脫道的正法,他們才能夠證得解脫果。所以阿羅漢一定是佛陀出世以後,才會有的法,才會有人可以實證阿羅漢。可是獨覺辟支佛出世的時候,也不容易得到解脫分法。為什麼呢?因為獨覺辟支佛通常他是不說法的,往往只是用簡單的兩句、三句話說完,乃至根本不講;那你得要智慧非常好,才能取證因緣法。而能夠斷除了我見以及我執。所以當獨覺辟支佛出世的時候,是第二個獲得解脫分法的時候,雖然是比較困難,但是也是有機會。
如果沒有遇到這兩個因緣時節的時候,那就只剩下一種,就是在色究竟天,能夠聽聞報身佛說解脫分法。可是你要怎麼到色究竟天呢?沒有辦法!一般人是沒辦法,通常只有已經證得無生法忍,而且證得第四禪,或者四空定的人,才能去到色究竟天去聽聞佛法。一般四禪天人都還上不去,得要有無生法忍的證境,才有辦法達到。色究竟天則只有諸地菩薩舍壽以後才能往生,或者人間的諸地菩薩修得了四禪的境界,乃至五神通以後,才能以神通境界化現化身去那裡聽佛說法。
所以以上所說的,就是獲得解脫分的三個時節。現在正是佛法出世的時候,正法其實還在流傳。當末法時間過了以後,人間就很難得聽到解脫分法,所以大家要把握時間,努力的修行。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到這裡,謝謝大家的觀看。 阿彌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時間:2013-09-05 11:29:17 |
|
|
[筆記] 一切眾生的心不同,要得法就有差異。
斷貪、嗔、痴是三界法。 欲界人貪心多。 色界人嗔心多。(即使是四禪人也愛生氣。) 無色界人因為有痴,我見還沒有斷還不能出三界。 如果斷了,可證滅盡定。而無色界最高境界的非想 非非想定時,若我見斷,即可成為大阿羅漢。
三個方便法: 惠施幫斷貪、持戒幫斷嗔、多聞幫斷痴
雖有惠施、持戒、多聞還要發起解脫分的前方便。 即還要專精一心去觀察: 1觀察生死的原因。(生死過程中有種種過咎) 2 觀察涅磐的安樂。(涅磐的無我、無人、無壽者、 無眾生才是究竟安樂)
實修才是真正的方便,才可證得解脫分法。聽聞後 要思維、現量觀察。如果聽聞後不思維,沒有成就 念心所,而轉身後就全都忘光了。
觀察: 如有自我存在就會有生死。我見與我執不能斷而造 成生死的原因。了解我見與我執的具體內容。而厭 倦生死過咎。到此,觀察既完成。
觀察: 關鍵是要一心觀察生死流轉的過咎,和涅磐的安樂。 這兩個層面的觀察都要做,是智慧上面的修學。再 惠施、持戒、聽聞正法,才能獲得解脫分法。
只有在三個時節可以獲得解脫分。現在還有佛法住世, 要好好把握這個時節。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