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1 13:18:07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说」,内容主要是细说三乘菩提的内涵与三乘菩提之差异,以提供初机学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见。
在前面几集中我们谈过了「佛菩提道的阶段差别」,以及「应修一切种智」单元。今天我们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为大家介绍「十地菩萨之修道」。
从前面几集的介绍与说明,我们可以知道,整个佛菩提道之正修行,是以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为首,然后依所证如来藏而亲自现前领受如来藏之体性,因而发起般若慧之根本智与后得智。行者由于亲证如来藏,所以知道法界实相;然后依证悟如来藏而继续悟后进修,在历经三贤位之修行,证验了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深入现观诸法无我,双观诸法空相及空性实相,发起一切种智之少分智慧,名为道种智;也就是必须通达实相般若,并能平等现观,才能证得道种智,而进入初地无生法忍位,此时方能进入初地入地心,名为「初地菩萨」。由于已经能够运转菩萨性轮,所以才是真佛子,也才可以名为圣者。
佛世尊在《楞严经》中开示我们:菩萨在圆满十回向位之修证以后,接下来要成就四种胜妙圆满的加行,要把前面四十一心中所修成的智慧与清净性,全部都加以检视和确认以后才能通达;通达以后才能成为入地,成为圣位菩萨。这时要以胜妙圆满的四种加行,使自己进入初地心中;是要以同于诸佛本觉的如来藏真觉,作为自己修行的心地。
接下来,我们来举述佛世尊有关入地前四种圆满加行之开示。
《楞严经》卷八云:【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
这段经文意思是,佛说:「阿难啊!这位善男子完成清净四十一心以后,接着还要再完成四种微妙圆满的加行,此时就以第四十一心所获得的佛地本觉,运用来作为自己修行佛菩提道的真实心,以发起圣性。这时圣性好像是出生了,但其实是还没有真正的出生;就好像钻火的人想要燃烧他的木头一般,那根木头已经开始有一些热度了,却还没有冒烟,也就是圣性还没有真的发起,这就叫作暖地。也就是初地圣性功德还没有出现,但已经有一些圣性生起的迹象,所以称为暖地。
「这位善男子又以自己的清净心,以及经由修行而完成的觉知心所住第四十一心的境界,来如实履践诸佛所实行的一切事业。这时从表面上看来,所行已经是和诸佛一样了,就如同已经依止于初地的境界,但其实还无法入住于初地心中。也如同攀登高山的人到达山顶时,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世间而进入虚空了,然而事实上却还没有真的进入虚空中,还是依止于高山山顶的土地而站立着;虽然想要真的进入虚空中,但是脚下却仍然有轻微的阻碍,并不是真的已经离开山顶而进入虚空中,所以叫作顶相。
「从顶地继续进修,要使自己的觉知心能和诸佛的智慧与圣性一样;虽然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心,但这两个心其实是同一类的心,因为诸佛是由第八识心所成就,菩萨也是由第八识心来成就。菩萨这时对自己的心与诸佛的心,已经可以确认这两个心其实是同一种心,所以就具足种种善巧方便而获得中道,不堕两边;就好像已经安忍于某一件事情的人一样,虽然瞋心没有生起来,可是明明知道自己心中有瞋,那就是瞋心显然已出生了,但是在外表上却看不出瞋心已经生起;就好像这个阶段的菩萨,虽然还没有完全通达中道,而无法具足通达位的中道智慧,但是已经能够安忍、安住于即将发起的圣性与通达位智慧的境界中,这就名之为忍地。
「四加行完成前面所说的暖、顶、忍等三个阶段之后,接下来数与量也就跟着销融灭除了;因为有数与量就离不开三界有为法,不能与法界实相的真如法性完全相应,当然也就无法通达实相般若的别相智慧。菩萨此时继续深入的观察,能够现观一真法界而完全依止于一真法界以后,数和量都销灭了;这时迷和觉以及中道,在如来藏真如法性的境界中,也就都销灭而不存在了。这就是世间法中的最高地位,即将进入出世间圣位的初地,所以名之为世第一地。」
各位菩萨,从以上我们对四加行的说明可以看出,唯识五位所修加行位的内涵,和十回向位欲满心入初地的四加行是不同的。一个是在明心前所作的加行,能断尽能取与所取,双印二取空;这只是声闻解脱道的断我见等智慧而已,只是依解脱道而说是世间第一法;因为还没有证得佛菩提道的见道所证之金刚心如来藏,还没有发起金刚三昧,因此只能说是声闻法中的世第一法,而不是佛菩提道中的世第一法。而《楞严经》中所说,菩萨在第十回向位的满心位中,准备进入初地心的时候所应该作的加行,是已经明心很多劫,已经完成了第十回向位以后才要作的出世间法的加行,它不属于声闻道的世第一法。
所以这个阶段四加行的内容,与唯识五位所说的四加行内容不同,所依的智慧基础也完全不同。一个是尚未明心的人应该先修的断我见的四加行,是解脱于世间法的最高智慧,是「世第一法」。另一个是已断我见、我执,而且明心很多劫以后,应该修的发起成佛圣性的四加行,是要对本来无生诸法生起忍法的四种加行,属于出世间道中即将成为佛菩提道中圣位菩萨的「出世间第一法」;但因为入地以后仍然要住在世间,所以称为「世第一法」。
这两种加行的法性与层次完全不同。只有对本来无生诸法生起忍法以后,才能断尽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而发起圣性,确实进入初地心;因此,入地前当然应该有这四种加行。这两种不同的四加行,常为许多修行者所混淆;因此,我们特别利用这个因缘作详细的说明,希望对菩萨们的道业有所增益。
总合来说,佛子于三贤位所摄之别相智具足圆满,欲入初地时,必须完成四个条件才能进入初地。这四个条件是:第一、要发起圣性;第二、要发起修道性;第三、要具足入地所需之增上慧学,也就是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等,令见地通达,由真见道位入相见道位,才能证得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第四、要发广大心,勇发十无尽愿。也就是说,欲入初地得要熏习一切种智而成就道种智;永伏思惑令不现行如阿罗汉,而成就性种性;以弘法护教、救护众生之种种事行回向佛道,而成就道种性;并于佛前勇发十无尽愿。如是四法具足圆满,即能成就初地无生法忍,起道种智。
道种智乃是分证,非一时俱证;一分道种智初证时,即入初地心位。转入住地心时,必须修学诸地所需修之行门次第与内涵;在完成诸地无生法忍时,方得现观境界,成就满地心,而得以进入上地入地心。如是地地增上而至等觉位。初地之般若道种智,主要是依自心如来藏识而现观蕴处界诸法,证得法无我,也就是唯识一切种智。证知蕴处界诸法之无我性,皆因如来藏所收藏之业爱种所生,一切境界皆因如来藏与根尘识互为缘起而有;如是现见一切境界皆是自心现量,非有外法而为有情之所触、所受,因此便能远离对于自心藏识之执着,远离意根与意识对自己之执着,如是方得进入初地。
为了让大家对诸地菩萨之修道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从初地开始来略作叙述,以作为菩萨们修行之参考。
首先介绍初地。 《楞严经》卷八云:「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意思是说:这些经由初发心而进修到第四十一心的菩萨们,如果能够进修入地前所应修的四加行,完成实相般若智慧的通达,而了知成佛之道的历程与内容,也已经修行清净而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所以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只要再将入地应有的圣性发起了,这时就是「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了。
换句话说,他对大菩提已经能够善于通达,所觉悟到的法性已经能够和如来地的智慧相通;也就是,对于如何修行才能够到达佛地,心中已经了知了,这就叫作「觉通如来」。对于如来的境界中有什么样的境界与智慧,虽然还没有实证,但已经全部了知,所以说为「尽佛境界」。这是说初地菩萨已经了知,自己即将正式展开的成佛之道,是应该修习什么法与清净什么法,都已经知道大概的内容;知道自己即将正式展开的成佛之道,不是仍然停留在三贤位中,所以心中狂喜,而名为「欢喜地」。但是这种狂喜绝对不会在表面上看出来,是很深沉一直潜藏在心中,永远不会消失,所以才叫作欢喜地,又名「极喜地」。
菩萨入初地已,开始进修一切种智,也就是修证诸地无生法忍——唯识增上慧学。所谓「无生法忍」,就是于八识心王所生一切法中,能够详审观察领受第八识之本来无生,并且能够深入证知法身中之种种界—种子,证知第八识心体所含藏之一切种子,详审了知其中所蕴含的一切体性,于此所知所见心能安忍,而渐次断除所知障随眠,起道种智,分证解脱果及成就佛地之般若智慧—佛菩提果,证一切种智,是名无生法忍。一切种智未成就者,于十地中名为道种智,于七住位至十回向位中名为菩萨人无我智,俱名般若中观智。
初地菩萨有三种心,也就是入地心、住地心和满地心;三心功德差异很大,不可同日而语。另外还有「戒定直往」及「戒慧直往」之差异;又有二乘无学回心之初地,及别教直往之初地;也有得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三昧之初地,及未得佛加持入此三昧之初地等种种差别之不同。因此说初地菩萨所得功德不尽相同,那是因为有情学佛之根性及因缘互有差异的缘故。所以说,菩萨入初地已,应当「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
别教菩萨在明心以后,必须历经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之修行,永伏思惑,离异生性,发起圣性而入初地。入初地已,心大欢喜,不久当求初地满心。菩萨欲求初地满心位,必须修学以下三事:
一者,必须修学百法明门。这是属于别教之增上慧学,不共通教菩萨及二乘。修学百法明门之目的,是要证得犹如镜像现观,如是于百法明门能够一一验证领纳时,对于虚妄唯识门与真实唯识门就能通达无碍。
第二,初入地时,永伏之思惑应该予以断除,成慧解脱,证有余依涅槃;复依十无尽愿而发受生愿,世世不取无余涅槃。以此不仅可以作为未来佛地取证无住处涅槃之因,也可以作为进入二地修持增上戒学之依凭。这就叫作「留惑润生」,也就是以故意力,起无色界惑,润未来世生。
第三,要广修法施。初地菩萨修檀波罗蜜多,以法施为主,财施、无畏施为辅。由于具道种智,已成就初地无生法忍,所以其般若智慧足以为人天之师。
菩萨具足以上所说三事的缘故,可以证得镜像观。也就是可以现观一切六尘如镜中像,六尘在你的自心如来藏镜子上面显现,并非真实不坏的常住法,乃是有生有灭的法;一面明镜由于影像的出现,让凡夫众生贪着于它所显现的影像,而忽略了明镜的本身。一切凡夫之所以执着世间诸法,就是由于觉得这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五尘所生的法,是有它的真实性存在;而没有观察到六尘其实并不真实,不知道六尘是由藏识明镜所生,不知道藏识才是真实法。初地菩萨从百法明门里去验证,原来我所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我的自心如来藏所显现;由于这个现观的缘故,便不再对百法等境界有所执着。这便是初地无我观——犹如镜像现观的具足修证。
除此之外,还必须圆成初地所应修之布施波罗蜜。这二者具足圆满,就完成初地满心所应具足之福徳资粮与所应修证的无我观。在体验犹如镜像现观完成时,成为初地满心位菩萨,随即进入二地心,继续往佛地迈进。
各位菩萨!以上所介绍的是有关初地菩萨的修道,下一集我们再继续为大家说明二地菩萨的功德。
今天就说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下次再会。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59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1-20 17:34:11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說」,內容主要是細說三乘菩提的內涵與三乘菩提之差異,以提供初機學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見。 在前面幾集中我們談過了「佛菩提道的階段差別」,以及「應修一切種智」單元。今天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開始為大家介紹「十地菩薩之修道」。
從前面幾集的介紹與說明,我們可以知道,整個佛菩提道之正修行,是以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為首,然後依所證如來藏而親自現前領受如來藏之體性,因而發起般若慧之根本智與後得智。行者由於親證如來藏,所以知道法界實相;然後依證悟如來藏而繼續悟後進修,在歷經三賢位之修行,證驗了八識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二種無我,深入現觀諸法無我,雙觀諸法空相及空性實相,發起一切種智之少分智慧,名為道種智;也就是必須通達實相般若,並能平等現觀,才能證得道種智,而進入初地無生法忍位,此時方能進入初地入地心,名為「初地菩薩」。由於已經能夠咿D菩薩性輪,所以才是真佛子,也才可以名為聖者。
佛世尊在《楞嚴經》中開示我們:菩薩在圓滿十迴向位之修證以後,接下來要成就四種勝妙圓滿的加行,要把前面四十一心中所修成的智慧與清淨性,全部都加以檢視和確認以後才能通達;通達以後才能成為入地,成為聖位菩薩。這時要以勝妙圓滿的四種加行,使自己進入初地心中;是要以同於諸佛本覺的如來藏真覺,作為自己修行的心地。
接下來,我們來舉述 佛世尊有關入地前四種圓滿加行之開示。
《楞嚴經》卷八云:【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這段經文意思是,佛說:「阿難啊!這位善男子完成清淨四十一心以後,接著還要再完成四種微妙圓滿的加行,此時就以第四十一心所獲得的佛地本覺,哂脕碜鳛樽约盒扌蟹鹌刑岬赖恼鎸嵭模园l起聖性。這時聖性好像是出生了,但其實是還沒有真正的出生;就好像鑽火的人想要燃燒他的木頭一般,那根木頭已經開始有一些熱度了,卻還沒有冒煙,也就是聖性還沒有真的發起,這就叫作煖地。也就是初地聖性功德還沒有出現,但已經有一些聖性生起的跡象,所以稱為煖地。
「這位善男子又以自己的清淨心,以及經由修行而完成的覺知心所住第四十一心的境界,來如實履踐諸佛所實行的一切事業。這時從表面上看來,所行已經是和諸佛一樣了,就如同已經依止於初地的境界,但其實還無法入住於初地心中。也如同攀登高山的人到達山頂時,覺得自己已經超越世間而進入虛空了,然而事實上卻還沒有真的進入虛空中,還是依止於高山山頂的土地而站立著;雖然想要真的進入虛空中,但是腳下卻仍然有輕微的阻礙,並不是真的已經離開山頂而進入虛空中,所以叫作頂相。
「從頂地繼續進修,要使自己的覺知心能和諸佛的智慧與聖性一樣;雖然這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心,但這兩個心其實是同一類的心,因為諸佛是由第八識心所成就,菩薩也是由第八識心來成就。菩薩這時對自己的心與諸佛的心,已經可以確認這兩個心其實是同一種心,所以就具足種種善巧方便而獲得中道,不墮兩邊;就好像已經安忍於某一件事情的人一樣,雖然瞋心沒有生起來,可是明明知道自己心中有瞋,那就是瞋心顯然已出生了,但是在外表上卻看不出瞋心已經生起;就好像這個階段的菩薩,雖然還沒有完全通達中道,而無法具足通達位的中道智慧,但是已經能夠安忍、安住於即將發起的聖性與通達位智慧的境界中,這就名之為忍地。
「四加行完成前面所說的煖、頂、忍等三個階段之後,接下來數與量也就跟著銷融滅除了;因為有數與量就離不開三界有為法,不能與法界實相的真如法性完全相應,當然也就無法通達實相般若的別相智慧。菩薩此時繼續深入的觀察,能夠現觀一真法界而完全依止於一真法界以後,數和量都銷滅了;這時迷和覺以及中道,在如來藏真如法性的境界中,也就都銷滅而不存在了。這就是世間法中的最高地位,即將進入出世間聖位的初地,所以名之為世第一地。」
各位菩薩,從以上我們對四加行的說明可以看出,唯識五位所修加行位的內涵,和十迴向位欲滿心入初地的四加行是不同的。一個是在明心前所作的加行,能斷盡能取與所取,雙印二取空;這只是聲聞解脫道的斷我見等智慧而已,只是依解脫道而說是世間第一法;因為還沒有證得佛菩提道的見道所證之金剛心如來藏,還沒有發起金剛三昧,因此只能說是聲聞法中的世第一法,而不是佛菩提道中的世第一法。而《楞嚴經》中所說,菩薩在第十迴向位的滿心位中,準備進入初地心的時候所應該作的加行,是已經明心很多劫,已經完成了第十迴向位以後才要作的出世間法的加行,它不屬於聲聞道的世第一法。
所以這個階段四加行的內容,與唯識五位所說的四加行內容不同,所依的智慧基礎也完全不同。一個是尚未明心的人應該先修的斷我見的四加行,是解脫於世間法的最高智慧,是「世第一法」。另一個是已斷我見、我執,而且明心很多劫以後,應該修的發起成佛聖性的四加行,是要對本來無生諸法生起忍法的四種加行,屬於出世間道中即將成為佛菩提道中聖位菩薩的「出世間第一法」;但因為入地以後仍然要住在世間,所以稱為「世第一法」。
這兩種加行的法性與層次完全不同。只有對本來無生諸法生起忍法以後,才能斷盡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而發起聖性,確實進入初地心;因此,入地前當然應該有這四種加行。這兩種不同的四加行,常為許多修行者所混淆;因此,我們特別利用這個因緣作詳細的說明,希望對菩薩們的道業有所增益。
總合來說,佛子於三賢位所攝之別相智具足圓滿,欲入初地時,必須完成四個條件才能進入初地。這四個條件是:第一、要發起聖性;第二、要發起修道性;第三、要具足入地所需之增上慧學,也就是八識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二種無我等,令見地通達,由真見道位入相見道位,才能證得初地無生法忍道種智;第四、要發廣大心,勇發十無盡願。也就是說,欲入初地得要熏習一切種智而成就道種智;永伏思惑令不現行如阿羅漢,而成就性種性;以弘法護教、救護眾生之種種事行迴向佛道,而成就道種性;並於佛前勇發十無盡願。如是四法具足圓滿,即能成就初地無生法忍,起道種智。
道種智乃是分證,非一時俱證;一分道種智初證時,即入初地心位。轉入住地心時,必須修學諸地所需修之行門次第與內涵;在完成諸地無生法忍時,方得現觀境界,成就滿地心,而得以進入上地入地心。如是地地增上而至等覺位。初地之般若道種智,主要是依自心如來藏識而現觀蘊處界諸法,證得法無我,也就是唯識一切種智。證知蘊處界諸法之無我性,皆因如來藏所收藏之業愛種所生,一切境界皆因如來藏與根塵識互為緣起而有;如是現見一切境界皆是自心現量,非有外法而為有情之所觸、所受,因此便能遠離對於自心藏識之執著,遠離意根與意識對自己之執著,如是方得進入初地。
為了讓大家對諸地菩薩之修道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接下來,我們就從初地開始來略作敘述,以作為菩薩們修行之參考。
首先介紹初地。《楞嚴經》卷八云:「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意思是說:這些經由初發心而進修到第四十一心的菩薩們,如果能夠進修入地前所應修的四加行,完成實相般若智慧的通達,而了知成佛之道的歷程與內容,也已經修行清淨而有能力取證無餘涅槃,所以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只要再將入地應有的聖性發起了,這時就是「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了。
換句話說,他對大菩提已經能夠善於通達,所覺悟到的法性已經能夠和如來地的智慧相通;也就是,對於如何修行才能夠到達佛地,心中已經了知了,這就叫作「覺通如來」。對於如來的境界中有什麼樣的境界與智慧,雖然還沒有實證,但已經全部了知,所以說為「盡佛境界」。這是說初地菩薩已經了知,自己即將正式展開的成佛之道,是應該修習什麼法與清淨什麼法,都已經知道大概的內容;知道自己即將正式展開的成佛之道,不是仍然停留在三賢位中,所以心中狂喜,而名為「歡喜地」。但是這種狂喜絕對不會在表面上看出來,是很深沉一直潛藏在心中,永遠不會消失,所以才叫作歡喜地,又名「極喜地」。
菩薩入初地已,開始進修一切種智,也就是修證諸地無生法忍——唯識增上慧學。所謂「無生法忍」,就是於八識心王所生一切法中,能夠詳審觀察領受第八識之本來無生,並且能夠深入證知法身中之種種界—種子,證知第八識心體所含藏之一切種子,詳審了知其中所蘊含的一切體性,於此所知所見心能安忍,而漸次斷除所知障隨眠,起道種智,分證解脫果及成就佛地之般若智慧—佛菩提果,證一切種智,是名無生法忍。一切種智未成就者,於十地中名為道種智,於七住位至十迴向位中名為菩薩人無我智,俱名般若中觀智。
初地菩薩有三種心,也就是入地心、住地心和滿地心;三心功德差異很大,不可同日而語。另外還有「戒定直往」及「戒慧直往」之差異;又有二乘無學迴心之初地,及別教直往之初地;也有得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三昧之初地,及未得佛加持入此三昧之初地等種種差別之不同。因此說初地菩薩所得功德不盡相同,那是因為有情學佛之根性及因緣互有差異的緣故。所以說,菩薩入初地已,應當「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觀察行地」。
別教菩薩在明心以後,必須歷經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之修行,永伏思惑,離異生性,發起聖性而入初地。入初地已,心大歡喜,不久當求初地滿心。菩薩欲求初地滿心位,必須修學以下三事:
一者,必須修學百法明門。這是屬於別教之增上慧學,不共通教菩薩及二乘。修學百法明門之目的,是要證得猶如鏡像現觀,如是於百法明門能夠一一驗證領納時,對於虛妄唯識門與真實唯識門就能通達無礙。
第二,初入地時,永伏之思惑應該予以斷除,成慧解脫,證有餘依涅槃;復依十無盡願而發受生願,世世不取無餘涅槃。以此不僅可以作為未來佛地取證無住處涅槃之因,也可以作為進入二地修持增上戒學之依憑。這就叫作「留惑潤生」,也就是以故意力,起無色界惑,潤未來世生。
第三,要廣修法施。初地菩薩修檀波羅蜜多,以法施為主,財施、無畏施為輔。由於具道種智,已成就初地無生法忍,所以其般若智慧足以為人天之師。
菩薩具足以上所說三事的緣故,可以證得鏡像觀。也就是可以現觀一切六塵如鏡中像,六塵在你的自心如來藏鏡子上面顯現,並非真實不壞的常住法,乃是有生有滅的法;一面明鏡由於影像的出現,讓凡夫眾生貪著於它所顯現的影像,而忽略了明鏡的本身。一切凡夫之所以執著世間諸法,就是由於覺得這色聲香味觸,以及這五塵所生的法,是有它的真實性存在;而沒有觀察到六塵其實並不真實,不知道六塵是由藏識明鏡所生,不知道藏識才是真實法。初地菩薩從百法明門裡去驗證,原來我所接觸到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我的自心如來藏所顯現;由於這個現觀的緣故,便不再對百法等境界有所執著。這便是初地無我觀——猶如鏡像現觀的具足修證。
除此之外,還必須圓成初地所應修之布施波羅蜜。這二者具足圓滿,就完成初地滿心所應具足之福徳資糧與所應修證的無我觀。在體驗猶如鏡像現觀完成時,成為初地滿心位菩薩,隨即進入二地心,繼續往佛地邁進。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有關初地菩薩的修道,下一集我們再繼續為大家說明二地菩薩的功德。
今天就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