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14 10:02:00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上一次,我们跟大家讲了三福净业里面的第三部分,我们上次讲的部分是发菩提心。这一次的这个时间我们将继续讲其它的部分,其它的部分第一个就是所谓的「深信因果」。
其实因果这件事情,实在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在上次的讲次里面,曾经跟大家提到,一般的人有四件事情难以相信:第一个是难信因果,第二个难信轮回,第三个是难信净土,第四个难信成佛。先不管净土跟成佛,光是这个因果跟轮回这两件事情,假设你要是不相信因果跟轮回的话,那很有可能就会觉得说:世间是一个无因论的存在——也就是我们是自然而生起的,就有了我们这个色身跟心灵,然后等到我们死了之后,又自然的灰飞烟灭,一无所有——这个是无因论、断灭论。
那么像这类型的论调,特别是在现在很多西方科学的信仰者,往往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于物质所堆积出来的,也就是他们可能觉得:只要是我们把这个构成身体的所有的成分——不管是我们的各式各样血液的成分、肌肉的成分、大脑的成分等等,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把它组合起来之后,它就能够形成一个人。所以这类型的论点也导致说,西方的社会一直不断的追求,想要以机器的方式,甚至加上现在电脑的方式,来成就所谓的机器人的世界。那这种的状况,往往都是由于,虽然它看起来是唯物论,不过它本质上就是因为难信因果、难信轮回使然。那这种无因论,当然漏洞是非常非常多的,今天我们没有时间,我们不去讲它。
那我们倒是谈到说,世间上也有许许多多的人,不像无因论者一样,只要过完一生就不去管他,那世间也有许多人,在追寻着、在探问着:到底这个世间,有没有第一因存在?有没有其中的因果运作存在?有一派的论点会觉得,宇宙间存在一个独立自在而运作的所谓的业果报系统,也就是这个系统它掌管了世间所有的有情众生一切所做的事情。那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所有做的一切事情),都在这个系统里面一一去记录,然后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就忠实的 呈现。这种的看法,很直接的就会引所起谓的「如是因,如是果」的看法,也就是我们常常会听到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古来一句谚语,这个谚语背后的思惟,很显然地就是觉得所有的因果,都是这样昭昭不爽,那么这个昭昭不爽,当然背后有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但是却又自己在运作的业果报系统在掌管着。当然,人们会这样想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其实我们在当下的世间,就可以观察得到许多的事情,都有因果的存在。
比方说,我们现在丢了一颗球出去,这个球掉下来之后,会砸到什么样的事情,那么这个事件,本质上也都可以用因果来完整的去描述它。正因为我们在现在的世间里面,看到了非常多因果的具体的呈现,所以我们才会在这个科学里面,归纳了许多的法则、许多的原则。并且我们由这里,推而广之就会觉得,人做的 种种的这个事情,也许背后就像许多的科学定律、或者数学定律一样,它是这样的因果昭昭不爽。
当然,这个反应在修行上的看法,就可能我们会认知:比方说,前世如果造了恶业杀了人的话,很显然地这个造恶业的人,首先必须要面对下堕三涂的恶报,那么下堕三涂的恶报的时候,等到这个正报报完了,剩下的花报也都报完了之后,未来世有一天,他在面对那一世被他所杀害的这个人的时候,他还必须要一命偿一命。这个道理讲起来的话,似乎我们也看到许多的修行人好像都是这样讲,所以这样子讲起来就变成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这样的说法出来,我们甚至也看到许多的修行人,也都抱持着这样的讲法。那么这个说法呢?本质上用心是良善的,就是在用心方面并没有过失,然而它与法界的实相,是不符合的。因为法界的实相,因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这么直线化的发展。也就是并不是「如是因,如是果」的状况,这个我们很快再来为大家分晓。
除了 说认为有一个独立自己存在的业果报系统,在操持着大家的业果报之外,当然也有不少的人会推而广之就认为:世间的一切应该有一个造物主存在。这个造物主除了像刚才所说的,他掌管了所有的因果业报之外,并且这个造物主,还能有计划、有思惟地去创造所有世间的一切。大略来讲,我们可以说,除了佛教以外,其它所有的宗教几乎都是以造物主的这个思想作为出发点,不管是基督教、回教、天主教都是如此;乃至于我们在台湾所看到的,民间的信仰,像道教这类型的宗教,基本上的这个概念仍然是以造物主的这个概念出发的。关于这个造物主的存在,到底是不是存在呢?这个在理上面,其实就已经可以有许多的辨正了,我们在这里就不去细看它。我们反而是要直接谈到,什么是佛教的因果的看法?或者我们应该正确的讲,什么是佛教的因缘观?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约略归纳出三个佛教因缘观的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我们所做的这些业行,我们所经历的这一切,不是造物主创造的。 「非造物主创造一切、主宰一切;亦非业果报系统主宰一切的因果酬偿;而是众生各自的如来藏成就了一切。」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们,对于「如来藏」也许还很陌生,对于这个条件来讲,就简单跟大家说:佛教主张这个里面不是造物主创造,也不是一个业果报系统去自己运作。
第二个条件就是,我们引《大宝积经》的一句经文,给大家看。这个经文就是:「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这句经文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凡是我们所做过的业行,必定会留下这个业行储存在我们的如来藏里面。当然如同我刚刚说的,也许电视机前面的观众,并不清楚如来藏的运作的状况,我们简单的讲就是:我们每做一件事情,一定会留下痕迹,并且在适当的时候,会来酬偿这一件事情所引起的后果,这是第二个要件。
第三个要件就是,因缘之间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果报?那就是要看我们的这个因跟缘,彼此之间尚有善、恶,轻、重的种种不一样。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当你钻研进去看它之间的因果运作的时候,你往往会发现,牵涉在这个事情里面的因缘,有的是善的、有的是恶的,有的是轻的、有的是重的,这些种种的状况综合在一起,才会形成你现在所看到的因缘果报的状况。
比方说,假使今天有一个人,开车不小心撞了人,导致这个人往生的话,这件事情原则上来讲,表面上来看,它是一个恶业,因为你害这个人断送了性命。所以如果按照「如是因,如是果」这个看法的话,我们似乎很自然的推论说:这个人因为害了别人的性命关系,所以他自然要下堕三恶道,并且在三恶道的报应,所有的报都报完了之后,他回到人间来,将来还是要赔给这个人一条命。
这个就是我们基于「如是因,如是果」,这样子既定的、几乎是宿命的机械论的方式,所导引出来的结果就是如此。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怎么说呢?假如说这个人往生了,就是被车子撞到的这个人往生之后,开车撞人的人如果说他面对这个事情的时候,完全不逃避,他亲赴丧家去表达自己的过失,愿意承担一切,仔细地料理后事,对死者备极尊崇,让家属也都能够感受到他深切的忏悔的心。这样子的话,他在于跟这些家属跟死者之间,(本身来讲)他们之间所结下的结,无形中就会化解了很多。那么化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乃至于说他有这个心念在的时候,未来即使双方再碰面了之后,当初丧命的人由于这个开车的人为他做了许多——详尽的为他料理后事,并且心心念念的为他诵念佛号,心心念念的为他做出功德回向的话,也许这个往生的人,反而因为这样的关系,而有所成就、有所得到功德了。所以当双方在未来世,再碰面的时候,他对于当时开车加害于他的人,也许就不再是心怀怨恨,反而是一见了面,就打从心里面直接感应到,当时 这个人为他做的种种功德,乃至于双方因此而成就善缘。
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光是一件致人于死的这件事情,其实最后的果报的呈现,仍然是有许多的变化。所以我们说在佛教里面,我们不说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们往往说因缘,并且善恶、轻重、大小的因缘之间,彼此可以说是错综复杂。所以我们常常说,「因缘果报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能了知!」
其实,佛在《杂阿含经》里面,也有关于这方面直接告诉我们,佛的说法是说:「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杂阿含经》卷三十五。这句经文的典故,其实是一个平常不怎么深信佛教的人——不怎么深信佛的教诲的人,看到了一个人修习净法之后,平常严持戒法因此而能够生天;他也看到了另外一个人,平常好像根本不怎么修行,没有想到这个人到最后,根据佛的记说,这个人也生天了。所以这一位对佛不具深切信心的人,他 就质疑说:「佛记说这两个人同样都生天,可是这两个人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人明明就有持戒严禁,另外一个人平常明明都是不怎么修行的,佛却记说他们同时都生天了,这样佛说的话大有可疑!」这个缘起是这样。佛当然是耐心地为弟子们解说:为什么这样子表面上看起来这么不相同修行的人,结果到最后都同样往生天界的道理。最后佛就是加了一句:「唯有如来能知人耳」。其实它的意思非常的明显,佛就是在告诉我们:因缘果报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
这一部分前面大部分的内容,就是跟大家解说佛教的因缘观。也借机会让大家了解,佛教决不是直接的、机械式的因果关系,佛教也不是主张宿命论,实际上,由于我们心智的心念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因缘果报的过程中,扮演了主导性的力量。
当然,我们跟各位谈到了,因缘错综复杂的一面,同时我们也要跟各位谈说念佛——回到我们念佛的主题,如果因缘果报是这么不可思议的话,也许电视机前面的观众会问:「如果它是有这么大的变化的话,如何能保证我现在发心念佛,就一定能够往生极乐呢?」这个事情我们必须要帮大家分晓清楚。
要分享这个部分,首先,我们给大家举一个譬喻。我们说念佛法门,真是一个非常非常殊胜的法门。不管是上根的人念佛,也有大的成就;中根乃至钝根的人,也都能有所成就;甚至我们说许多,在这个现世上面看起来,似乎是带有许多业报罪行的众生,也都有机会——只要他遵循佛的教导,他也有机会往生极乐净土,这中间的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看起来,似乎所有的因缘关系,都错综复杂,难道只有念佛这个法门是这么确定吗?有一个例子就是说,譬如一颗沙子,我们如果把这个沙子,丢到水中去的话,这个沙子就是会直接下沉。但是这个沙子的比喻,就好像说我们如果有罪业的话,那你必然会在生死的大海里面下堕。可是,假设我们今天有万斤的大石头,如果这个万斤的大石跟刚才的小沙子比,放在生死大海里面,按理说它也必然会往下沉;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有一艘船——一艘足够大的船——能够把这个石头载起的话,那石头就算是千万斤重,它还是能够浮得起来,还是能够超脱于生死大海。所以,这个例子就是我们常常用来讲念佛殊胜的地方,为什么念佛会有这么殊胜的力量,乃至于它不仅是可以承载一颗沙子,甚至它像一艘巨大的轮船一样,大的石头也能够载得起来呢?这当然是说它的道理的部分,我们留到同修会禅净班的课程里面,再来详细分析它的道理。
我们因为时间有限,我们用浅显的方式跟大家说:之所以念佛会成就这样一个广大的船,一个渡船能够帮我们渡过,能够帮我们即使带着罪业,也能够渡过的话,最主要的其中一个部分,就是由于愿力的关系!这个愿力,第一部分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愿。我们刚才说因缘果报错综复杂,但是我们也加了一句但书,就是因缘果报的错综复杂,其中我们的心念,会在其中扮演着主导性的力量。就是因为心念的不同,所以会使得同样表相上看起来的事情,到最后,它的果报可能会完全不一样。所以念佛要能 够有所成就,要能够所谓的带业往生的话,第一部分必然是我们得要真真实实的要念佛,如果没有这个心愿的话,那是不可能成就的。并且由于念佛——我们讲究的这个「念」,我们在稍后的课程里面,会再深入跟大家说,现在我们先跟大家说——由于这个念头的「念」,是念到心坎里面的「念」、是至诚的「念」,所以如果你是嘴巴念念,但是心里面完全没有那个忆念的话,那样的念佛同样不会成就。正因为我们是至诚心在「念」,所以心念在这件事情里面,就会发挥了很大的力量,会主导这件事情,以致于使得纵然因果是这样错综复杂,但是我们念佛却可以笃定往生。
除了 我们自己的愿之外,当然还有其它的愿存在,最主要的另外一个愿,就是佛菩萨的愿。这个部分由于篇幅比较多,我们留待下一次,再来详细为大家解说。今天我们就先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3/19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7-02 14:22:24 |
|
|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十九集 深信因果(一) 正緯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次,我們跟大家講了三福淨業裏面的第三部分,我們上次講的部分是發菩提心。這一次的這個時間我們將繼續講其它的部分,其它的部分第一個就是所謂的「深信因果」。
其實因果這件事情,實在是錯綜複雜的。我們在上次的講次裏面,曾經跟大家提到,一般的人有四件事情難以相信:第一個是難信因果,第二個難信輪迴,第三個是難信淨土,第四個難信成佛。先不管淨土跟成佛,光是這個因果跟輪迴這兩件事情,假設你要是不相信因果跟輪迴的話,那很有可能就會覺得說:世間是一個無因論的存在——也就是我們是自然而生起的,就有了我們這個色身跟心靈,然後等到我們死了之後,又自然的灰飛煙滅,一無所有——這個是無因論、斷滅論。那麼像這類型的論調,特別是在現在很多西方科學的信仰者,往往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是由於物質所堆積出來的,也就是他們可能覺得:只要是我們把這個構成身體的所有的成分——不管是我們的各式各樣血液的成分、肌肉的成分、大腦的成分等等,只要按照一定的規則,把它組合起來之後,它就能夠形成一個人。所以這類型的論點也導致說,西方的社會一直不斷的追求,想要以機器的方式,甚至加上現在電腦的方式,來成就所謂的機器人的世界。那這種的狀況,往往都是由於,雖然它看起來是唯物論,不過它本質上就是因為難信因果、難信輪迴使然。那這種無因論,當然漏洞是非常非常多的,今天我們沒有時間,我們不去講它。
那我們倒是談到說,世間上也有許許多多的人,不像無因論者一樣,只要過完一生就不去管他,那世間也有許多人,在追尋著、在探問著:到底這個世間,有沒有第一因存在?有沒有其中的因果咦鞔嬖冢坑幸慌傻恼擖c會覺得,宇宙間存在一個獨立自在而咦鞯乃^的業果報系統,也就是這個系統它掌管了世間所有的有情眾生一切所做的事情。那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所有做的一切事情),都在這個系統裏面一一去記錄,然後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就忠實的呈現。這種的看法,很直接的就會引所起謂的「如是因,如是果」的看法,也就是我們常常會聽到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這是古來一句諺語,這個諺語背後的思惟,很顯然地就是覺得所有的因果,都是這樣昭昭不爽,那麽這個昭昭不爽,當然背後有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但是卻又自己在咦鞯臉I果報系統在掌管著。當然,人們會這樣想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其實我們在當下的世間,就可以觀察得到許多的事情,都有因果的存在。比方說,我們現在丟了一顆球出去,這個球掉下來之後,會砸到什麼樣的事情,那麼這個事件,本質上也都可以用因果來完整的去描述它。正因為我們在現在的世間裏面,看到了非常多因果的具體的呈現,所以我們才會在這個科學裏面,歸納了許多的法則、許多的原則。並且我們由這裡,推而廣之就會覺得,人做的種種的這個事情,也許背後就像許多的科學定律、或者數學定律一樣,它是這樣的因果昭昭不爽。
當然,這個反應在修行上的看法,就可能我們會認知:比方說,前世如果造了惡業殺了人的話,很顯然地這個造惡業的人,首先必須要面對下墮三塗的惡報,那麼下墮三塗的惡報的時候,等到這個正報報完了,剩下的花報也都報完了之後,未來世有一天,他在面對那一世被他所殺害的這個人的時候,他還必須要一命償一命。這個道理講起來的話,似乎我們也看到許多的修行人好像都是這樣講,所以這樣子講起來就變成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有這樣的說法出來,我們甚至也看到許多的修行人,也都抱持著這樣的講法。那麼這個說法呢?本質上用心是良善的,就是在用心方面並沒有過失,然而它與法界的實相,是不符合的。因為法界的實相,因果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純的、這麼直線化的發展。也就是並不是「如是因,如是果」的狀況,這個我們很快再來為大家分曉。
除了說認為有一個獨立自己存在的業果報系統,在操持著大家的業果報之外,當然也有不少的人會推而廣之就認為:世間的一切應該有一個造物主存在。這個造物主除了像剛才所說的,他掌管了所有的因果業報之外,並且這個造物主,還能有計劃、有思惟地去創造所有世間的一切。大略來講,我們可以說,除了佛教以外,其它所有的宗教幾乎都是以造物主的這個思想作為出發點,不管是基督教、回教、天主教都是如此;乃至於我們在台灣所看到的,民間的信仰,像道教這類型的宗教,基本上的這個概念仍然是以造物主的這個概念出發的。關於這個造物主的存在,到底是不是存在呢?這個在理上面,其實就已經可以有許多的辨正了,我們在這裡就不去細看它。我們反而是要直接談到,什麼是佛教的因果的看法?或者我們應該正確的講,什麼是佛教的因緣觀?我們在這裡,給大家約略歸納出三個佛教因緣觀的三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就是,我們所做的這些業行,我們所經歷的這一切,不是造物主創造的。「非造物主創造一切、主宰一切;亦非業果報系統主宰一切的因果酬償;而是眾生各自的如來藏成就了一切。」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朋友們,對於「如來藏」也許還很陌生,對於這個條件來講,就簡單跟大家說:佛教主張這個裏面不是造物主創造,也不是一個業果報系統去自己咦鳌
第二個條件就是,我們引《大寶積經》的一句經文,給大家看。這個經文就是:「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五十七。這句經文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凡是我們所做過的業行,必定會留下這個業行儲存在我們的如來藏裏面。當然如同我剛剛說的,也許電視機前面的觀眾,並不清楚如來藏的咦鞯臓顩r,我們簡單的講就是:我們每做一件事情,一定會留下痕跡,並且在適當的時候,會來酬償這一件事情所引起的後果,這是第二個要件。
第三個要件就是,因緣之間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果報?那就是要看我們的這個因跟緣,彼此之間尚有善、惡,輕、重的種種不一樣。也就是說,一件事情,當你鑽研進去看它之間的因果咦鞯臅r候,你往往會發現,牽涉在這個事情裏面的因緣,有的是善的、有的是惡的,有的是輕的、有的是重的,這些種種的狀況綜合在一起,才會形成你現在所看到的因緣果報的狀況。
比方說,假使今天有一個人,開車不小心撞了人,導致這個人往生的話,這件事情原則上來講,表面上來看,它是一個惡業,因為你害這個人斷送了性命。所以如果按照「如是因,如是果」這個看法的話,我們似乎很自然的推論說:這個人因為害了別人的性命關係,所以他自然要下墮三惡道,並且在三惡道的報應,所有的報都報完了之後,他回到人間來,將來還是要賠給這個人一條命。這個就是我們基於「如是因,如是果」,這樣子既定的、幾乎是宿命的機械論的方式,所導引出來的結果就是如此。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怎麼說呢?假如說這個人往生了,就是被車子撞到的這個人往生之後,開車撞人的人如果說他面對這個事情的時候,完全不逃避,他親赴喪家去表達自己的過失,願意承擔一切,仔細地料理後事,對死者備極尊崇,讓家屬也都能夠感受到他深切的懺悔的心。這樣子的話,他在於跟這些家屬跟死者之間,(本身來講)他們之間所結下的結,無形中就會化解了很多。那麼化解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乃至於說他有這個心念在的時候,未來即使雙方再碰面了之後,當初喪命的人由於這個開車的人為他做了許多——詳盡的為他料理後事,並且心心念念的為他誦念佛號,心心念念的為他做出功德迴向的話,也許這個往生的人,反而因為這樣的關係,而有所成就、有所得到功德了。所以當雙方在未來世,再碰面的時候,他對於當時開車加害於他的人,也許就不再是心懷怨恨,反而是一見了面,就打從心裏面直接感應到,當時這個人為他做的種種功德,乃至於雙方因此而成就善緣。
所以,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光是一件致人於死的這件事情,其實最後的果報的呈現,仍然是有許多的變化。所以我們說在佛教裏面,我們不說直接的因果關係,我們往往說因緣,並且善惡、輕重、大小的因緣之間,彼此可以說是錯綜複雜。所以我們常常說,「因緣果報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了知!」
其實,佛在《雜阿含經》裏面,也有關於這方面直接告訴我們,佛的說法是說:「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損減;唯有如來能知人耳。」——《雜阿含經》卷三十五。這句經文的典故,其實是一個平常不怎麼深信佛教的人——不怎麼深信 佛的教誨的人,看到了一個人修習淨法之後,平常嚴持戒法因此而能夠生天;他也看到了另外一個人,平常好像根本不怎麼修行,沒有想到這個人到最後,根據 佛的記說,這個人也生天了。所以這一位對 佛不具深切信心的人,他就質疑說:「佛記說這兩個人同樣都生天,可是這兩個人我所看到的是,一個人明明就有持戒嚴禁,另外一個人平常明明都是不怎麼修行的,佛卻記說他們同時都生天了,這樣佛說的話大有可疑!」這個緣起是這樣。佛當然是耐心地為弟子們解說:為什麼這樣子表面上看起來這麼不相同修行的人,結果到最後都同樣往生天界的道理。最後 佛就是加了一句:「唯有如來能知人耳」。其實它的意思非常的明顯,佛就是在告訴我們:因緣果報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
這一部分前面大部分的內容,就是跟大家解說佛教的因緣觀。也藉機會讓大家瞭解,佛教決不是直接的、機械式的因果關係,佛教也不是主張宿命論,實際上,由於我們心智的心念的影響,我們可以在因緣果報的過程中,扮演了主導性的力量。
當然,我們跟各位談到了,因緣錯綜複雜的一面,同時我們也要跟各位談說念佛——回到我們念佛的主題,如果因緣果報是這麼不可思議的話,也許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會問:「如果它是有這麼大的變化的話,如何能保證我現在發心念佛,就一定能夠往生極樂呢?」這個事情我們必須要幫大家分曉清楚。
要分享這個部分,首先,我們給大家舉一個譬喻。我們說念佛法門,真是一個非常非常殊勝的法門。不管是上根的人念佛,也有大的成就;中根乃至鈍根的人,也都能有所成就;甚至我們說許多,在這個現世上面看起來,似乎是帶有許多業報罪行的眾生,也都有機會——只要他遵循佛的教導,他也有機會往生極樂淨土,這中間的道理,究竟是為什麼呢?看起來,似乎所有的因緣關係,都錯綜複雜,難道只有念佛這個法門是這麼確定嗎?有一個例子就是說,譬如一顆沙子,我們如果把這個沙子,丟到水中去的話,這個沙子就是會直接下沉。但是這個沙子的比喻,就好像說我們如果有罪業的話,那你必然會在生死的大海裏面下墮。可是,假設我們今天有萬斤的大石頭,如果這個萬斤的大石跟剛才的小沙子比,放在生死大海裏面,按理說它也必然會往下沉;可是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有一艘船——一艘足夠大的船——能夠把這個石頭載起的話,那石頭就算是千萬斤重,它還是能夠浮得起來,還是能夠超脫於生死大海。所以,這個例子就是我們常常用來講念佛殊勝的地方,為什麼念佛會有這麼殊勝的力量,乃至於它不僅是可以承載一顆沙子,甚至它像一艘巨大的輪船一樣,大的石頭也能夠載得起來呢?這當然是說它的道理的部分,我們留到同修會禪淨班的課程裏面,再來詳細分析它的道理。
我們因為時間有限,我們用滐@的方式跟大家說:之所以念佛會成就這樣一個廣大的船,一個渡船能夠幫我們渡過,能夠幫我們即使帶著罪業,也能夠渡過的話,最主要的其中一個部分,就是由於願力的關係!這個願力,第一部分是由於我們自己的願。我們剛才說因緣果報錯綜複雜,但是我們也加了一句但書,就是因緣果報的錯綜複雜,其中我們的心念,會在其中扮演著主導性的力量。就是因為心念的不同,所以會使得同樣表相上看起來的事情,到最後,它的果報可能會完全不一樣。所以念佛要能夠有所成就,要能夠所謂的帶業往生的話,第一部分必然是我們得要真真實實的要念佛,如果沒有這個心願的話,那是不可能成就的。並且由於念佛——我們講究的這個「念」,我們在稍後的課程裏面,會再深入跟大家說,現在我們先跟大家說——由於這個念頭的「念」,是念到心坎裏面的「念」、是至盏摹改睢梗匀绻闶亲彀蛦垎垼切难Y面完全沒有那個憶念的話,那樣的唸佛同樣不會成就。正因為我們是至招脑凇改睢梗孕哪钤谶@件事情裏面,就會發揮了很大的力量,會主導這件事情,以致於使得縱然因果是這樣錯綜複雜,但是我們念佛卻可以篤定往生。
除了我們自己的願之外,當然還有其它的願存在,最主要的另外一個願,就是佛菩薩的願。這個部分由於篇幅比較多,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詳細為大家解說。今天我們就先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0-08-26 15:18:30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