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4-12-26 12:52:10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学佛释疑》系列,今天要略谈的题目是「略谈世间、出世间的定资粮──戒为先导」。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我们要补一下,我们在上一集当中所讲的散乱,第五种散乱还没讲完;我们先把第五种作意心散乱,在这裡作一个补充说明。我们在修定的过程当中,其实是有著止观双运的配合;如同前面所说的种种散乱,如果没有止的功夫,会看不到,就无法对治;同样,如果没有正知见,以及对治的作意,也无法提升自己修定,或无相忆佛的层次;所以对于作意的散乱,我们也要去瞭解。
世亲菩萨把作意的散乱,分成三种:「一、于所缘相,分明而住,是思察性;二、或从此乘,更趣馀乘;三、或从此定,更趣馀定。」(《六门教授习定论》卷1)因为心起思察、觉观,所以没有办法安止于一境,也是一种散乱。当我们起了这种作意,于是心就会依著作意的所缘而去起寻思。我们先看第一种,于所缘相分明而住。例如:刚开始修学无相忆佛的时候,很怕忆佛的念会掉,于是把忆佛的念抓得很紧,抓得很重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忆佛的念无法持久,也会把自己硬撑得很累;因此如何忆佛能够非常的轻鬆,又能够随著忆佛的功夫提升,或内摄、或外放得以自由的运转,乃至转为看话头、参话头,五蕴十八界的种种观行,四寻思、四圣谛的观行,或者对治自己的习气性障等等,所以如何提升自己无相忆佛的功夫,乃至于能够有种种的善巧转折;这要依止于善知识的教授,才能够快速的提升,绝对不能自己在那边硬抓著、硬撑著,那样功夫不但没有办法提升,而且很可能会走偏掉。
第二种是:从此乘更趣馀乘。是指修定的过程当中、或者定境太好了,于是就有菩萨起了要捨离大乘,心裡想著当个自了汉也不错啊!所以就起了要入二乘涅槃的心,而无法寂静下来。在菩萨道当中,只要起了一念的二乘心、或外道心,就违反了菩萨戒。在禅门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公案,叫婆子烧庵;有位婆子,古时候称婆子并不一定是很老的,其实古时候的人,结婚的年龄都很早,所以只要结了婚以后,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就可以称为婆子了。话说回来,有一个婆子,她供养一个修行人住所,也经常要她的女儿送饭给这个修行人吃,这麽一供养,就供养了二十年;有一天婆子要女儿送饭时,叫她要抱著这个修行人,并且要问他:「正那麽时,如何?」结果这个修行人就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儿回家报告后,婆子就说:「我二十年只供养了一个俗汉!」于是就把这个修行人给遣了出去,也把供养他的庵房给烧了。我们看到有些人在解释这则公案的时候,就说:「因为佛门不能太死板,要活活泼泼的。」更有人说:「修行要多情,才能合于佛法。」这些说法真是冤枉了!那婆子的老婆心切,以世俗的情节,来思惟禅门的行路;那麽这种以世俗法,来度量出世法,也是属于「从此乘更趣馀乘的一类」。
第三、或者从此定更趣馀定。当我们修学无相念佛时,在每个转折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小段的时间要衔接、调整;修定也是一样,在每次要提升我们定力的时候,一定要捨掉前面的定境,要有这样的作意,所以那时候心不是寂静不动的,这样的作意是为了定力的提升,就没有过失了。所以关于修定的时候心的散乱,我们在这裡只是跟大家略说,如果您想要深细的瞭解少走冤枉路,您一定要去请 平实导师所出版的《楞严经讲记》,尤其是在最后几辑,将修定除五阴的内涵,讲得非常仔细,实在是古今难得一见的好书,您一定要看过一遍,保证会有很大的收穫。
接下来,我们回到这一集,我们所要谈的也就是说,在上一集我们略谈了会造成心无法安止于定的「妄念散乱种类」,那麽就有同修会问:「如何才能够不起散乱的心行?」这个部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提出来研习的。为什麽题目会说:「持戒是修定的资粮?」因为 弥勒菩萨祂开示:「持戒有十种功德。」哪十种功德呢?弥勒菩萨说:「应知有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谓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自观戒淨,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胜乐,乐故心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实知见故便能起厌,能起厌故,便得离染,由离染故,证得解脱,……乃至我能于无馀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瑜伽师地论》卷22)
在这 弥勒菩萨整个开示的过程当中,由戒的受持而能够无悔,由无悔能够起欢喜心,有欢喜心就能够得轻安,有了轻安就能够产生胜乐,乃至于安住于定中。也因为有了定,能够如实知、如实见;也因为能够有了如实见的智慧,所以对于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对于苦集灭道就能够具足的观行。我们这裡要说明这个厌,不是讨厌的意思,而是把这五蕴的法、十二处的法、十八界的法,乃至于四圣谛的法,都已经观行了具足,不会再有任何的怀疑,所以这个厌是表示已经观行满足了。也是因为观行非常具足,对于世间五蕴十八界这些法,不离无常、苦、空、无我,所以就会离开世间的杂染,而能够证得解脱;也因为能够证得解脱,所以能够自知自作证,自己知道当般涅槃。
所以当 佛陀每次遇到一个新接触佛法的人的时候,一定会为他开示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然后入了佛门以后,又会依著戒定慧三学来为次第的教导。所以 佛陀的开示,对于一个想要修定的学人曾经这样说:「察于躇步,知于施行,善恶所趣,求道用心,精进乐不?三月审察,志高行淨,可众乃用作比丘。身既作比丘,当选耆旧明于法律,为之作师,授其十戒。奉戒三年,兢兢不亏,众贤咸可,当授与二百五十戒,十戒为本,二百四十戒为礼仪。」(《佛般泥洹经》卷2)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祂对于一个想要受戒的修行人,一定要等到他对于所传的戒法,非常熟悉奉行以后,才会让他开始学习经典,而不是一开始就让他学习经典,这是 佛陀对于出家众的要求。
同样 佛陀对于传优婆塞戒时,也是有著这样的前行次第,佛陀的要求:要先学世事,通达如法求财。因为在家修行人,得要自己积集资财,来行广大布施供养,是不能接受别人的供养,来为自身的生活资财所需,所以要先通达如何的如法求财;尤其是现在家相菩萨行的人,因为外相的关系很容易和众生行四摄法,来接引众生学佛,所以在从事各种职业时,就能够接引各类的众生来学佛。当如法得财以后,佛陀又教示财物要分成四分:一分供养父母、自身所用,还有妻子眷属;两分投资于法财以及世财,还要留著一分储蓄备用。另外 佛陀也交代,财物不可以交付到四个地方:一个是老人,一个是远处,还有恶人,或者是有大力的人。这样的教示,就是不要让一个在家弟子因为财物无法取回,而产生了很大的烦恼;同样也保障老人的安全,更不会让他人有机会因为贪于财货而造下恶业。所以 佛陀交代了以上三件事情以后,就会问说:「你能够作到吗?」如果说:「可以。」这还没有要传戒给他,佛陀又再提出说:你必须要离开四种恶人的交往:「一者乐说他过、二者乐说邪见、三者口软心恶、四者少作多说。」(《优婆塞戒经》卷3)如果在家弟子能够作到,先断绝和这四种人交往,等自己的定力够了、自己的功夫够了,修证也能够有一定的成果的时候,就比较不会受到这四种恶人的影响。弟子能够答应 佛陀以后,佛陀还说要继续观察这个弟子六个月的时间;在这六个月当中,弟子要能够常常亲近承侍传法的法师,传法的法师也得用心观察这个弟子,他行住坐卧的四威仪是不是能够教化,如果可以,才会安排传授大乘五戒,以及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戒学的受持是相当慎重的;而戒律的重点其实不是在持守,主要是在因著戒律,而能够调伏自己的习气性障。因著戒律自己能够全心安住于法道上的修学,如此不但解脱果能够成就,佛菩提道也能够快速的前进。所以能够持戒就不会有后悔的心,不会有后悔的心就会产生欢喜心,能够肯定自己,能够肯定自己当然能够心安理得;所以因为心安理得,当自己修学无相念佛,或者是修定的时候,就很容易和轻安相应。我们知道在初禅、二禅当中都有喜和乐,这也一定要我们身心轻安,才能够得到这种殊胜的快乐。无相拜佛忆佛更是可以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都安住在轻安的情境当中。所以只要能够安住定心修学,首先要能够无悔,要心中能够没有悔恼的事,那麽就是得知守分际;知守分际最好的方法,就是学戒。在此,我们可以对初学的学人,讲一个依著 无著菩萨所教示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善护诸根等,四淨因应知。」(《六门教授习定论》)也就是守持住最基本的生活作息来研习。世亲菩萨的解释说:「修定的住资粮者,谓戒即是无边功德所依止处,必先住戒,戒行清淨无有缺犯。若求戒淨,有四种因:一、善护诸根。二、饮食知量。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四、于四威仪中,正念而住。」(《六门教授习定论》)
第一种是善护诸根。弥勒菩萨开示:「如果要勤加修行,就要密护根门。」要密护根门,弥勒菩萨说:「应以四相了知妄念过失,及以四相了知不如理作意。云何四相了知妄念过失?一、阙念,二、劣念,三、失念,四、乱念。……如何四相了知不如理作意?一是烦恼生因,二是杂染生相应,三毁坏羞耻,四起错乱犯。」(《瑜伽师地论》卷70)这前面是妄念的过失,后面是不如理作意的过失;前面的那种过失主要是自己正知见不够,然后自己又没有勤加修习,或者是因为勤加修习了,但是因为习气还很重,所以还会有失念的状况;或者是说,因为失念而产生了杂念,然后自己心被杂念带著跑,让正念消失随著杂念而去,就变成乱念,这是妄念的过失。不如理作意呢,可能会因为烦恼,或者是因为杂染,或者是自己的心和无惭无愧这样的心所法相应,而认错误的法、而认自己所执著的非涅槃法为涅槃,这都是属于不如理作意的相应。我们修学的过程当中,依著定力的相应都会有这些状况,有这些状况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能够以无慢,不能够以自己能够定下来仔细思惟的这样的心念,那麽很快的就会被妄念,或者是不如理作意带著走。
第二个是饮食知量。饮食知量是说,对于饮食要有节度,不论质和量都要恰到好处,不要太省,也不要太浪费;太省的话就等于把身体当厨馀桶,什麽都往身体裡面倒;那麽太浪费的话,也是在耗损自己的福报。
第三种我们要说的是,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这个部分也就是说,只有中夜能够好好睡,初夜、后夜都安行于法道;说到这个还是要讚歎无相念佛,因为无相念佛成就的人,他早上一起来就在忆佛定当中,晚上睡也带著忆佛念,所以真的是:「朝朝还共起,夜夜抱佛眠。」
最后一种就是四威仪当中,能够正念而住。说到这裡,还是要讚歎无相忆佛的妙用,只要功夫成就,不论是四威仪当中、说话当中、作事当中,许多正觉的学子,都是带著忆佛念并行,以忆佛的功德在跟您说话时也就正加持于您,这是相当殊妙的行门,您应当要来修学。
今天就说到这裡。
阿弥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