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4-01-04 23:55:46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这集要略谈的是:什么是学佛人的饮食观?
在欲界中,我们依顺着这个五蕴身,依着色身五根的种种变化,和世间各种尘境的诱惑这样的相对应,就会产生种种的受;依着种种受,就会产生种种欲望的追求。这是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的习性,因为这个身体,就是由过去世依着种种欲望的追求满足下所造的种种业而成的异熟果报;这个身体就是上一世身口意业造作的成果发表展。依着阿赖耶识过去世受熏、持种的功能,异熟出此世的业报身;此世的六根、六识又依着过去世的业习和此世的熏习,再继续受用对境界的了别,产生种种欲想;我们住于其中、受用于其中,习以为常、习以为性;意识心对应出欲望的追求与满足,也就成了一世又一世头出头没的惯性与动力。
因为欲,就有了身口意种种的行为和造作,也就产生了许多的烦恼,这是世间智者所能共见的麻烦。如告子说:「食色性也!」《礼记》也写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华文化深具着纯厚朴直的世间哲理与伦理法则,中国古德对于我们世间人所生起烦恼的起点,是一针见血的点了出来!食与色是人的本性,也是最基本的欲望,是欲界有情业习的呈现,本来没有所谓善、恶的问题。饮食关系着一期生命的存续,所以每天都需要固态、液态的食物来长养、维系身体的运作;而男女,是指情感上的依附乃至生理上安适的关系,例如小时候依恋着父母,长大了爱恋着伴侣,接着就疼惜着儿孙。在生命存续的过程中,就不断习惯、也受制于这两种业习为一生期盼与满足,如果这两件事情有背离、无法满足,就会产生极大的烦恼和痛苦。所以有杂志就写着:中国前领导人江泽民,每天早上醒来最烦恼的就是「如何喂饱中国十二亿人口?」依着这两种欲,所以世间就有了种种多元而丰富的事业来满足人们的欲望。
饮食,不仅是一般人所重的事,对于佛门中尚未见道的修行人,也是极为粗重、要对治的事,因此声闻律中许多的规定都和饮食有关。饮食的律则,就是要消除最基本的贪欲,所以戒律中有非常繁琐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也因此多次声闻僧团中的异议,都有着饮食观的分歧意见。如第一件破僧事件的提婆达多,因为对佛陀起嫉妒心想要取而代之,要他追随的人出去对出家不久的年少弟子宣说:「你们只要跟随我,不要去跟随佛陀;你们只要尽形寿守着五法——就是尽形寿乞食、着粪扫衣、不食盐酥、不吃鱼肉、还有露坐,你只要受持这五法,很快就可以证果。」
提婆达多订立这种简易的法则,就是要诱惑年少的僧人来归依他。这五法当中饮食就占了三法,所以就是属于饮食、衣服、住所简易的禁戒。但是,三乘菩提道的修证是要戒、定、慧具足,解脱道的正见慧观更是重要的基础。提婆达多认为他所提出关于衣服、饮食、住所的五法,是比佛陀僧团规定的还严谨。但是,佛陀在教示有苦行习性的弟子——如大迦叶行头陀行时,内容是比提婆达多所提的还多,有十二条;而且,佛陀针对每一条持守的法则,都仔细地开示观行的内涵、方法和趣向,教导好乐于头陀苦行的弟子们,如何依十二条的持守来产生慧观、来产生定、来断烦恼,而得能趣向菩提的智慧。所以这十二头陀法是助道法,要依之能产生定与慧,才能趣向菩提。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弥勒菩萨也开示:「在正法中修行的人,有三种人会有苦恼不安稳。第一种,就是出家了、也能受持所有的禁戒,舍弃世俗中所有的贪爱,但是他执着于戒行清净,受用于戒行清净的境界,很喜欢安于其中以为满足,不能转进增上修学定与慧;第二种人,是他能够增上转进修学慧学,但是他只是闻法,他不去深入的思惟与修观;第三种人,是他虽然能够深入的去思惟以及修证,但是也有果德的证得——或者二果、或者初果,但是因为他放逸不精进,不会将心乐住于法住法行当中。」所以弥勒菩萨说:「这三种修行人仍会有苦恼不安稳,所以不能证得无上安稳的涅槃道。」所以,我们再回头来看提婆达多所提的五法,是无法具足全然清净的戒行,与慧解脱没有关系;他所说的如果属实,那许多动物的行为就是涅槃本了;因此他所说的是「非法为法、非律为律」,是分裂僧团、误导新僧所建立的邪见。
另一件可见饮食对僧团的影响,就是第一次结集。第一次结集,参与的人不仅四众不具足,连比丘们也是偏向头陀苦行的摩诃迦叶的追随者。结集的内容是以声闻人的戒律为中心,是以声闻人的法律为中心,时间也只有三个月,不但成佛之道的大乘法没能彰显出来,连声闻的律法也没能周延地完整结集出来。所以这一次的结集是为安定声闻僧团,是有其必要性;但这不是一个佛陀教义下完整地结集,这是一个共见的事实。所以,当富楼那尊者回来看到结集的内容,有着许多的意见。可是声闻律中,只记录了富楼那对戒律中饮食不同的意见,声闻律写着富楼那对大迦叶说:「我亲自听闻佛说:『有七件事是可以开例不犯戒的:就是寺院可以储藏隔天的食物,可以在寺院里煮东西——比丘可以自己动手煮,也可以主动伸手受食,也可以从人受食,也可以自己去摘果子来吃,也可以自己去采水里的植物来吃,有壳的食物可以自己拨去以后来吃,不必等净人处理。』」可是大迦叶说:「那是在非常时期如饥荒时,佛陀后来又制定不可以了!」富楼那就讲了说:「佛不会一下说可以、一下又说不可以!其他的我可以忍,这七件事我不能同意这样的制行,所以我还是会依着我所亲闻的来教导后人。」富楼那就离开了。这七件事都和饮食有关,其实富楼那的意见怎么会只在饮食有关的事件上呢?可是在有限条件下所结集出来的内容,其中的缺漏,实在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够说明的。
现在许多佛教系的学术研究者和佛学弘法者,经常以第一次结集的经典来否定大乘。言:成佛之道的大乘法非佛说,是后期发展出来的。并以此来写书立论,在教席上教导学人。这是自误误人极为严重与偏失的教导!在台湾、大陆两岸也有出家法师宣讲着这样的言说来否定大乘汉传佛教,认为自己是很客观的、有研究依据的。对于这些法师,我们先不谈他们未来世的果报,我们要问的是:「就以您现在为什么能在汉地出家的福报?您现在为什么能有那么多大乘经典阅读的福报?您现在为什么能够得到那么多大乘信众发心的布施供养?是自己真的有这样的德行吗?玩弄现代学术研究的您,难道不清楚这都是从佛陀以身示现开始,历经印度、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大乘菩萨牺牲奉献传承的大乘法教,所以才让你今天有这样的福报吗?你穿着僧服,却依凭着、宣扬着近百年来以欧洲一神教为本的学术研究来为言说,这是以身逆佛、谤法、毁僧的行为,脚底难道不凉吗?难道你每天礼佛,面对佛陀、诸大菩萨、祖师,是如何抬得起头来?每天念完二时临斋仪三世诸佛、大乘菩萨圣名后,面对餐食,你是如何咽得下口?」
回到第一次结集来说,声闻人也只记下富楼那对饮食意见的七件事。因为印度当时有些地方是很贫乏,如果禁止这七件事,在米粮高价、或饥荒、或食物不易乞讨的时候,对于僧团中修行人会造成很大的不方便;乃至经常要为了这些琐事办理羯磨,徒增人、事、时间的消耗,于法无益。但对头陀苦行的摩诃迦叶严持声闻戒律的他来说,是宁可饿死,小戒也不可通融。大迦叶的坚持,已能区分出必须积极求一世解脱的声闻道,和愿意多劫利乐众生菩萨道,两者不同的特质了!
同样,在声闻众中引发第二次结集的十事非法中,有六件事也和饮食有关。对声闻人来说,不要在饮食上花费太多的心力与时间,不要起饮食贪,能够将时间都用在思惟法义、断惑证果上,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饮食的需求又是每天必须面对的业报,所以声闻戒中有许多的规定都和饮食有关;乃至于因为饮食,发生一次又一次重大的事件。佛在涅槃前,又一再的作出对出家声闻人的交代,佛说:「一切谷米、大小麦豆,都可以接受信众的供养,但是每天只要日中一食就不要再吃了。那乞食以及在僧团中如果有人来请时,要依着次第、要知足,不要接受别于僧团次第安排的请食,不要吃肉、不要喝酒,一切五辛味道的都不要吃。」大慈大悲的佛陀已经要入涅槃了,还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戒律,又殷重地交代了一遍;连吃饭要如何吃才能够如法不放逸,又细说明白、仔细交代,可见佛陀对弟子们是多么的用心呵护!因为出家修行、受众供养,是专业的修行人,此世如果不精进于法道,无常大鬼常在左右,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那菩萨道的饮食观是什么呢?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佛陀开示着:「一个具有菩萨种性的人,很自然的就会显现出本具仁慈的心性,会喜好于有智慧、善法的布施。」所以菩萨种性的人,如果得到美味的食物,他不会自己一个人独自享受,一定会分享给大家,然后才食用;凡是有接受到任何的物品,也会想着要分享给别人。菩萨在饮食的时候,他会依着这样的心念:「我的身体中有八万户虫依于我住,我的身体能够得到充分饮食的乐受,它们也能够得到充分饮食的乐受;我的身体如果落于饥饿的苦受,它们也会落于饥饿的苦受。我今天受用这些饮食,但愿众生都能够得到饱满。」菩萨的心中是为了布施这八万户虫,所以受用饮食,不会贪恋饮食的美味。菩萨又会依着这样的心念:「我因为无明的覆藏,一世又一世如同处在长久的黑夜当中,爱乐着这个五蕴身,每天都要让这个身体能够得到充分饱满的欲望来受用饮食;今天我把这些食来惠施众生,但愿我能够对这个身体断除贪着的心念。」由佛陀的开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菩萨行者他在饮食时,也是安于自身的内观,依于解脱道、菩萨道的愿力和护念众生的意行,来为身行以及口行的造作。
菩萨的食观只有这样吗?不!还有更深细的。 《阿含经》中就记录着:「有一次,给孤独长者去礼拜佛陀,佛陀问:「长者啊!你在家中一直在布施贫困的人吗?」给孤独长者回答:「是!世尊!我一直在城中四处广行布施贫困,也在家中布施给贫苦、一切来求的人。世尊!我经常念想着,要布施给野兽、飞鸟、猪、狗等动物,不会起这个要给多少、那个要给多少、这个该给、那个不该给这样的心念。因为我一直有这样的念想:『一切的众生都因为有食才能存命,有食就有命、无食就丧命。 』」
佛陀就说:「善哉!善哉!」也就是赞叹给孤独长者说:「你这样的想法和这样的行为,是安稳能够顺应着菩萨道白净的善法。」佛陀接着说:「长者!你能够依于菩萨心,专精一意而行广大的惠施——众生因为食而得到安止、调顺,没有食就丧失生命。长者!你能够得到大果,在现象界能够有大名称、大福报、名闻十方,在实相界也能够得到增上佛菩提道的甘露法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菩萨之处,就是一直以平等心来惠施,专精一意念着一切众生等类由食而存,没有食就失去依止,没有食就丧失生命。就是这样啊!长者!这就是菩萨心所安处而能行广大的惠施。」
其实这段《阿含经》是隐覆密意,用字相当精准到位,开示着很胜妙的大乘法义,不过在此不能公开地细说,只能依于现象界的法,和大家来谈「菩萨的食观」 。菩萨在现象法界中,自己能够深观体会到「自己受制于饮食的业报」,所以也能够深深体会到「众生受制于食的苦」。但,菩萨能正确的体证到「食」的真实义——第八识如来藏,所以能够行广大的布施;菩萨同时也能够现观到如来藏的平等性、无分别性,所以能够转依如来藏的真如体性,依般若智行三轮体空的平等无分别施;由大乘见道入菩萨行的功德,这样的平等施,是般若波罗蜜的广大施。给孤独长者所说的「念」,就是意识心不断地转依与观行,而能志行于广大的惠施。
所以慈悲的佛陀明确地开示:「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这个食就是识食,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如果离开了第八识异熟识,一切有情的四食都不能成就。」一如央掘魔罗尊者所说:「一切众生的生命,皆由各种饮食所以能够安止。」这是声闻人的观察跟体会,这不是菩萨的观察与体会。大乘菩萨看到众生的生命能够得到安住,只有一种食,而且是常、恒、性如金刚不变异。为什么说只有一种呢?因为一切众生皆依如来藏才能毕竟恒久安住,这就是大乘菩萨的食观。有关四食,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中有非常详尽地开示,欢迎你能够请回去阅读。
今天就谈到这里,祝福大家! 阿弥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