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6-03 08:09:31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律宗跟俱舍宗。
律宗我们上次讲到四部律藏,就是从优波离开始集结律藏之后,后来分成五部,其中的四部有传译进入中国地区。那四部律藏的翻译,都在东晋的前后;但真正律学开始的弘传,应该是在南北朝的时期。当时的这个状况是说,当时 一般人在看佛教律典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发现,佛教的五戒似乎跟儒家所讲的五常有某种类似的关系;并且佛教里面讲的十善业,用十善业来遏止十恶业,这个也是对社会的教化有绝佳的作用。所以当时的人往往会把这个佛教戒律,把它跟国家的教化连结在一起。所以在当时的时代,一些著名的佛教传律的法师,往往也就是国家任命的僧官,用这个佛教的戒律来治理国家。
那律宗的形成,其实真正讲到律宗的形成,要讲到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有一位法师叫作道宣法师。这个道宣法师还是一样,就跟我们前面看到的三论宗跟天台宗一样,要成立一个宗派的话,免不了就要以自己的宗派所理解的内涵,来解释全部的佛教经典,这个部分首先就可以从他如何判教去看出来。道宣法师的判教跟以往人的判教大不相同,道宣法师他认为,我们佛教讲的有三个无漏门,是戒、定跟慧。道宣法师认为,定跟慧的两个法门是所谓的「化教」,化就是教化的意思,也就是禅定跟智慧的两个法门实际上是教化的用途;而戒的部分就是「制教」,制教就是制订要求,所有从学的人都一定要遵守的基本框架。所以按照道宣法师的这种分法,他把戒、定、慧三者,三者之中的前面两者——定慧两者把它划分在化教,然后再把戒单独成立变成一个制教。这样子整体看来,律藏也就是说戒律的地位,似乎就已经被提升到跟定、慧两者是互相各占一半的份量,所以这样子无形中就是大幅提升了戒律的地位。
同时道宣法师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以大乘的教义,像般若空的这些教义,来解释《四分律》的内容,使得这个律宗从这个时候开始,似乎就具有了大小二乘互摄互通的特殊的意义。
那最后一个关键是,道宣法师他自己终年居住在终南山上,弘化《四分律》。因为他学养深厚,并且持戒非常的严净,也因此使得人家莫不恭仰他的持戒的名声,律学因此而大放异彩;所以当时的世人称道宣法师之后的律宗叫作「南山律宗」。所以我们讲律宗的时候,通常都是讲的是「南山律宗」,从道宣法师开始的。
那道宣法师的著作,对于律宗也有重要的贡献。比方说,他的著 作叫作《南山五大部》。叫《南山五大部》的这个「南山」,最主要是因为说他常年久居在终南山。 《南山五大部》这一部著作,是后世研究律宗的重要典籍。在五大部里面,其中有一部分是叫作《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简称《行事钞》,这个《行事钞》可以说是从道宣在唐初弘扬戒律以来,在中国地区律学行事的指南。
《行事钞》里面把戒分成:戒法、戒行、戒相跟戒 体。戒法大致所说的就是佛所制的戒律,叫戒法;戒行就是依于戒律而有的诸般的行持,叫戒行;戒相就是戒律的种种相状差别,也就是当我们在判断做一件事情到底符不符合戒律,有没有犯戒的疑虑,以及到底犯了哪些戒条的时候,都要按照戒相的方式去一一判断;最后一个叫戒体,戒体呢,一般文字上的说明指的就是,心中接受戒法了之后,由之而产生的防非止恶的功能。也就是说,当你的心中接受了这个戒法之后,你在碰到种种的境界考验的时候,如果你确实的相信戒法,愿意遵守戒法的时候,那碰到考验的时候,你第一个念头生起来的应该就是戒的遮止作用,让你第一个念头就会让自己说「我是不是不要做这个恶事」;所以这个部分呢,关于这个直接的遮止、直接生起的这个遮止的作用,我们就把它归摄在戒体里面。那所以戒体呢,其实是整个律宗的核心;因为关于戒法跟戒行跟戒相,原则上都有既定的戒律的文字在那边规范;那戒体的部分,由于谈到的是所谓的对于戒法的信念,以及奉持戒法的意志,以及戒法所带来的防非止恶的这个功能,所以戒体的部分其实是跟我们的心念是很有关系的;这也是律宗大幅提升戒律,大幅提升戒律所依恃的、所论述的内容就是在戒体。那这个部分呢,这个四个项目——戒法、戒行、戒相跟戒 体,这四个项目到今天为止,仍然是我们在讲述戒律的时候所依循的四项范围。
当然了除了《四分律》所开展出来的南山律宗之外,我们也不免要提到这个,又要提到一些我们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翻译佛经的大师所带来的贡献。比方说东晋的鸠摩罗什大师,他就翻译了《梵网经》;那《梵网经》呢,因为适合在家菩萨的修行,后来它就变成了最基本的菩萨戒本;所以《梵网经》对于中土地区菩萨的行止,发挥了非常非常大的戒的功德力。除了 《梵网经》之外,另外也有姚秦的竺佛念法师译出了《菩萨璎珞本业经》;这个部分经常被用来跟《梵网经》放在一起,同样都是菩萨戒修行所依止的部分。那另外一些的菩萨戒,譬如说是北凉的昙无谶法师所译出来的《菩萨地持经》,乃至于说《优婆塞戒经》,这个都是非常好的有关于戒的这个经典;让我们后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可以有依止的作用。 《优婆塞戒经》的部分,我们在会里面也有出《优婆塞戒经》的讲记,关于经文的细部的内涵讲解得非常的详细,欢迎各位菩萨参阅。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律宗在佛法中的地位。首先我们要来强调,戒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说如果没有持守戒律的话,根本不能够成就菩提。那是因为戒律是一切的佛教的任何一个道场,不管是二乘的道场还是大乘的道场都应该奉行的。最主要我们说佛的开示里面就有说,在《大般涅槃经》里面说:【若不护持禁戒,云何当得见于佛性?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 】(《大般涅槃经》卷七)所以,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佛陀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你要见佛性的话,一定要严守净戒,才可以见到佛性。那同理,我们其实一切的菩提证果,都需要我们严守净戒才有机会。
如果违犯净戒的话,后果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不能保住人身。如果你不能保住人身的话,你又怎么能够证菩提果呢?我们又再多引一句经文来给大家看,这个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所讲的:【若犯十重戒者,所修三贤十地果证来世尽失,亦失于戒体。 】从这经文里面,这个经文写得很明白,就是菩萨如果犯了十重戒,哪怕你之前成就的果位不管是在三贤位也好,乃至于你入地了,初地、二地、三地都好,只要你犯十重戒的话,所修的三贤十地的一切果证来世皆失。这个意思当然很明确的就是说,犯重戒的话你的果证都消失了!当然我们知道说,实际上按照修行的果证来看,一旦你到二地之后,持戒对你来讲就不是问题了;所以这句经文其实强调的重点,在于说戒的重要性,犯戒的话最起码我们在三贤位所修证的任何的事情,这个果证都会消失。那既然如此,我们就知道了,毁犯禁戒的话一方面不能保人身,如果说是毁犯的是重戒的话,所修的果证也都不存在了。所以这样各位就可以了解,为什么我们要证果的时候一定需要严持禁戒。
持戒还有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个是说,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一些人,对于第一义的法——第一义讲的就是我们的真心如来藏的这些法——那么如果有人对于第一义的这个法的修证,也许他是因为福德没有具足,然后再因为说他的这个慧力,过去往世修习的这个慧根还没有养成,慧根浅薄,所以他对于第一义谛法不能信受,不能简择;那么也许他因为某些机缘,然后受善知识的提拔而得证,但是他得证之后,因为种种的慧根跟福德都没有具足,所以他到最后反而自己起疑而退失。那像这样的人,如果他能够严持禁戒,那么他虽然心里面对于从善知识那里轻易得来的证果,虽然会有怀疑,但是因为持守禁戒的关系,所以他不会随便就诽谤第一义法,那这样子这个人还可以保证他来世还是可以继续保有人身。一旦继续保有人身的话,他就可以有机会继续修习第一义,并且继续修集福德资粮;等到他有一天他的这些资粮都具足了之后,他自然就能够又重新见道;并且到那个时候,他再重新见道的时候,就不会再退转了。但是,这个人如果说在生疑退失的时候,如果不持守禁戒,动不动就诽谤乃至破坏正法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他就违犯了菩萨的十重戒;一旦他犯了十重戒的话,一切果证皆失,成地狱罪;所以他从犯了十重戒开始,一切跟第一义的缘就断了,所以就成了地狱罪,将来再修的时候就要重头再来。所以禁 戒的重要性,这个也是其中之一。
再来,我们要再提醒大家:戒律的开、遮、持、犯皆有一定的轨则跟内涵,不可以任意去加以曲解。这个最主要是针对,我们现在常常有一些机会会听到一些不如理的说法。比方说有人说:「我修的是藏传佛教,所以我不必忌食众生肉,我可以吃众生肉都没有关系。」或者有人甚至说:「吃众生肉没有关系,因为我只要作法观想这个众生能够得度,那么我吃它的肉不仅不破戒,反而有功德。」以上的这些个说法是极度不如理的说法。这个其实在佛经里面,就已经有直接的经文在破斥这种说法,我们这里没有时间再一一看这些经文。但是提醒大家,像这类型的说法都是将开缘当作随便,那不仅误己,而且会耽误别人的道业,请大家一定要谨慎!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就是,戒是判断善知识的标准之一。您也许可以不去知道关于僧团戒律的细节,但是至少佛所开示的五戒十善的道理,也是判断善知识的标准;所以,当如果说您眼前的所谓的善知识,如果不能守五戒十善的话,哪怕他用什么理由去说这个是开缘,各位也得要小心判断。
接下来,我们除了说戒律的重要,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到,单独立律宗到底合不合宜呢?我们说,你如果单独持律的话,至少从律典上面来看,律典上面并没有我们在菩萨道上地地修行的指引;所以唯持律的话,你只有持戒律的话,其实你没有办法成就二乘菩提,你自然也没有办法成就佛菩提。因为律典里面并没有关于这些二乘菩提以及大乘菩提的细项的开示,所以光持律的话,其实是没有办法证到实相的。所以从这个原因我们要说,律宗是一切佛道场本来就应该要遵守戒律,但是律宗却不应该独立一个宗派,仍然是要回归一个佛乘的修习。这是关于律宗的部分。
接下来,我们紧接着再看看俱舍宗。那么俱舍宗呢,最早俱舍的 意思最主要是,是「阿毗达磨俱舍」的意思,主要它的音译就是所谓「对法藏」。这个「对法」主要是描述行者对着涅槃行去,或者对着四圣谛法行去的状况,所以叫作对法。 《俱舍论》的背景最主要是在西元四五世纪的时候,世亲菩萨有感于《大毗婆沙论》变得极为繁琐,所以祂就造了《俱舍论》。俱舍宗就是依据《俱舍论》而成立的纯粹的小乘的宗派,这个宗派在中国地区最盛的,其实是在玄奘大师把这个《俱舍论》重译之后,在玄奘大师的门下,有好些的弟子为《俱舍论》作了注疏,大力弘布,所以才使得《俱舍论》有所弘传。那《俱舍论》呢,总共分成九品跟三大部分:这个第一部分是讨论法的性质跟功能;第二部分是讨论众生生死轮回的因缘果报;第三个部分是说明如何透过修行来解脱烦恼的因缘跟果报。所以可以看到说,俱舍宗里面所修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法,自然它所证的部分也就是所谓的二乘菩提。它所没有的部分就是我们说的佛菩提果,也就是包含般若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种智这些的内涵;它当然也没有办法证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所以它的定位纯粹就是小乘教。
可是我们也要提醒大家,即便我们刚才说到俱舍宗以《俱舍论》当作依凭这个论典,我们又知道说《俱舍论》谈的部分只有在二乘解脱,我们要提醒大家,即使是志在自我一人解脱的境界,也不能够仅仅以《俱舍论》为宗。因为这个论《俱舍论》本身,实际上是有关于经量部,部派佛教里面经量部跟说一切有部的中间的论辩所造;那这个中间呢,其实包含了论辩当时的情境,我们不是当机,所以我们有时候很难了解当时论辩的全貌;并且在论辩的过程中,各个论师说的也未必是符于真正的解脱道的道理。所以我们要跟大家讲说,真正要寻求要修习解脱道的话,实在应该回归佛所说的四阿含作为依据;用四阿含里面佛所说的方式,一一针对蕴处界、针对十二因缘去作观行,这样才是修习解脱道真正的好的办法。在依照这些观行之后,我们可以在时间许可的范围之下,然后用《俱舍论》来帮助我们做一些检视的工作;但是主要的还是应该要回归四阿含,作为解脱道修行的依据。所以我们说,光是要修行解脱道,仍然不应该仅仅的以《俱舍论》为宗;何况是,如果是有心的菩萨们要修菩萨道的话,当然更不应该以《俱舍论》为宗;而是应该把《俱舍论》界定为是小乘二乘人所讲的这个道理,然后等到我们菩萨道修行去修行了,我们有一定慧眼之后,我们倒是可以回头来看看《俱舍论》里面讲的二乘人的境界,到底只到哪里为止。那真正的菩萨道的修行,实际上就是应该要回归全面性的佛法修证,不应该再分立宗派了。
那关于俱舍宗的部分,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次讲次,我们再继续为大家介绍其余的宗派。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100
(视频下有繁体文稿)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