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第一义 「心境界」:此说一切宗派佛子悟证空性心后,所体验到之空性心自住境界。禅宗、三论(般若)宗、华严宗、唯识宗、密宗之觉朗派古德(如笃补巴、多罗那他......等人)、净土宗大德(如古时永明延夀禅师,今人士城广钦和尚)所悟证者,皆是亲见如来藏之自住境界——亲自体验如来藏之运作及其体性。 第八识为无分别心,无始以来不曾于六尘起诸分别。空明觉知之心,生来即有分别;设使能如应成派中观师所说:「进入定中不起名相,即是无分别心」,仍然是分别心,本质是分别心故,能了别定境法尘故,出定后又复分别五尘故,非是无始以来皆不分别之心故。故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智慧即是般若,用因吾人有分别意识,以之为工具,觅取身中永无分别之心——如来藏空性;觅着之后方能了知空性心自住境界。空性心之自住境界即是心境界,佛子证解此境界后,般若慧即渐渐显发;若能依大善知识修学唯识种智,一生入初地,智慧难思难量;此皆由于破参明心而了知心境界,方能得致,非未明心者分别思惟所能得致。 阿赖耶识——心——能收藏无量无数各类法种,能令异时异处异身现行,故名异熟果识;又名藏识,具能藏所藏一切种子故。以具此变异而熟之体性故,有情因之轮转生死,亦因之能成佛道,谓可熏习故。往昔无量世所累积之各类业种——善、恶、无记、有漏无漏——悉皆由阿赖耶识自动收藏,不拣择其为有益或有害来世之法种,一体收存,来世——异时异处异身——现行受果,故名异熟果。若无此识功能性存在,一切人造善恶因,悉可不受果报;亦应一切佛子修行不能成就佛道;蕴处界唯有一世故,空明觉知心不能去至来世、唯有一世故。 此异熟果识虽不分别六尘万法,然能由其所藏烦恼业种引生七转识,因而现起分别性,由七转识故能于三界六道万法复生执着,造诸业行,复由异熟果识收藏诸业行种子,导致后有不断,此即前段经文所述之集性自性,故云集性自性即是心境界之一。佛子以亲证阿赖耶心之自性及境界故,能知修道之理故名见道。 此集性自性之事实,唯证悟者亲见亲知,知己为人广说,所说之理及其名相已非集性自性,已非心境界,已非第一义;善知此义,方知第一义谛。集性自性之心境界如是,余六——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亦皆是心境界,恐文广繁,不另详述;证悟佛子举一反六,其意可解,勿烦遍举。 七种性自性之心境界,要须破参——觅得眞如——而后方能如实证知,非谓未证阿赖耶识空性之人意识揣摩所能眞解;修学佛法必须实际触证体验,方可获得眞正之般若慧,若未亲证空性心者,唯能以意识想像,名为相似般若。若依此详解而建立正见,起心寻觅空性心,即名为观照般若、观行般若;亲自证验之时,方名实相般若。是故佛子欲得实相般若者,当速依此详解建立正见,而后寻觅自身本有之空性阿赖耶心;证知此心后,重读馀诸着作,即可令实相般若智慧自渐深广,能成就种智,亦能成熟有情。 「慧境界」:此谓证悟之人亲证空性心——阿赖耶识——之后,产生了般若慧,知晓空性心之无分别慧。 「空性心之无分别慧即是慧境界。」此语初闻似有语病,而实不然;此谓空性心既有慧,则必有分别,然此分别非如六识之于六尘之中广分别;乃是对色蕴及七转识诸行广作分别,不于六尘之中分别,故名无分别慧;禅宗六祖云:「眞如起念,于第一义而不动。」亦是此意。《金刚三味经》云: 「善能分别中能广分别」,亦是此意。
《维摩诘经》云: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未悟之人每多误会:既能分别,则必有觉观灵知,云何能分别之心而言离诸觉观?便认定大乘经自语相违,非是佛说。然证悟之人以诸大乘经典印证,完全相契,无有丝毫错谬;佛子当知,此慧境界,非是六尘相应境,不依六尘万法而起分别。欲晓此义,必须证悟空性心后,方能如实证知;若是错将空明觉知认为空性心者,则必无法知晓佛说 「慧境界」之正理。 慧境界即是七种性自性之次——性自性。谓彼了知七识心行,于应流注七识种时,即能流注而令七识具足现行。于应舍弃报身时,即能依末那之意而舍报身;乃至末那不知应舍报身时,眞如亦自知应舍,此名慧境界。......乃至三僧只后成就佛道而灭流注相续,皆是慧境界,要皆依于空性心能离六尘之无分别慧而说,皆唯证悟之人所能知之,恐文广繁,亦不一一详述,证悟之人当于此中广自分别,增益智慧。 「智境界」:佛子证悟空性心后,以能知实了知心境界及慧境界故,则有智境界现前——依后得无分别如实了知经义。此谓依于证知前二种第一义境界故,能依空性心之体性,证验诸经所说了义法句之内涵,能了空性心非有分别非无分别之眞正意涵时,已知已解之意涵犹如念头一闪而过;心境界及慧境界之别相,亦皆陆续于意识心中闪现——有诸法相出现而无语言文字——了知流转眞如于三界六道中之运作,并渐渐了知空性心之各种法性法相,此即七种性自性之「相性自性」。依于此种后得无分别智,复能渐渐了知「大种性自性」,了知空性心与四大种间之关系。凡此皆名智境界——第三种第一义。 「见境界」:经由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能生正知正见,非凡夫及二乘人所知。二乘人乃由蕴处界之无常空及缘起性空,而现观一切有情无我性——无有眞实不灭之自性,证有情我空;然菩萨则由亲证空性心而反观蕴处界之我无有自性,缘起故空,因此实证人无我。 复依前三种第一义境界及大种性自性,了知见闻觉知心之虚妄,以众缘法方得生起此见闻觉知心故;随于见闻觉知心而作现观,知此心虽无色像而有诸法相,依众缘而有,故知虽无色像亦是缘起缘灭,暂时幻化而有。此心缘于五根不坏及意根(末那)作意、五尘内相分及其法尘、复依空性心为因而有识种流注,方得现起,故此心我非有不坏之自性,依空性心为因及众缘和合而有。 随后复于空性心体而作现观:若无往世烦恼业种,空性心必定不生中阴乃至入胎受生,若不入胎受生则无空明觉知之我;空性心自身离见闻觉知,复无我执,不自知我,故亦无我。于因现观无我后,复于众缘观察:于五扶尘根诸法、五胜义根诸缘法,于末那缘法,于五尘相分缘法,于法尘相分缘生,于遍行五别缘法,于一一法中而作现观,证知一一法中实无空明觉知之不生灭我,我者乃因蕴处界诸法为缘及空性为因,和合所成,则断法我见,证法无我,此即见境界,不随边见而住中道。 二乘圣人及凡夫佛子之见境界悉堕边见,未证得如来藏及否定如来藏之中观学人所得见境界,亦悉堕于边见而自谓已知已解中道。何以故?谓诸应成派中观学者不信有如来藏,而取空明觉知之意识为一切法所依之空性。然此空明觉知之意识心,二乘有觉无学悉皆现观其缘起缘灭,无有恒常不灭之体性;以能断除对于此心之自我执着,故能取证无馀涅盘。此心既于死后断灭,复否定此心之外别有如来藏阿赖耶识则成断灭论;复否定有末那,不许有末那识,则无意根,则应成派诸中观师之十八界唯得十七界,不符佛说十八界正理。在在显示应成中观师之肤浅 ,而又于人建立正法之说,随处否定,自堕断见一边;又取空明觉知之意识心为不生不灭之空性心,则又堕于常见外道法中,一无可取;故云一切否定如来藏之应成派中观学者悉堕边见,其见境界皆非第一义,唯是戏论尔。 二乘解脱果之修证不随边见,而其见境界仍未能入第一义。此谓二乘无学修断我见及三界根本烦恼后,能于舍报时不现中阴(或于中阴现起后现观四谛而断除所馀微细之觉知心我执,而于第一中阴灭度,不再现起第二次中阴身,得证中般涅盘),觉知心永灭不现,是名无馀涅盘,而涅盘中唯馀空性异熟识心,末那亦随之不现;故无馀涅盘非是断灭空。然二乘无学能证涅盘,其见境界仍不能入第一义谛,以其尚未证空性心故,设闻中道之理,依意识之思惟揣摩所得印象,非如实知,故其见境界不入第一义。 「超二见境界」:佛子于证悟空性心阿赖耶识后,渐渐了知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终于进入见境界阶段,此名初地佛子所证四种第一义境界,复须中品转识成智而入超二见境界。佛子悟后起修,由大乘无生忍无生智进修无生法忍而入初地,复于初地依十无尽愿、百法明门等修入二地;于二地主修增上戒学圆满而入三地,于三地主修增上心学(定学)圆满,具足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而入四地;四地起皆是增上慧学,皆是无境界法、无所得法。于三地满足时起,菩萨能取俱解脱果而故意不证,留惑润生——不断润生爱,继续进修无生法忍。直至六地圆满前,方取证灭尽定,七地念念入灭尽定,而犹未离见境界。此时菩萨往往欲入涅盘,佛以一切种智、四智圆明故,加持七地满足菩萨,令其眞识于断灭一念无明后,不取无馀涅盘;并授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味,六七二识成就中品转识成智,于相于土皆成自在,即得依于眞识而起得乐有情之无功用行。 八地菩萨以能依眞识而起大用,及见识种亦变易异于七地之前,大菩提智任运增长,能证知自已终必成佛;确证如来藏非第一因,非非第一因,确证一大阿僧只劫后终必成为佛地眞如;确定空性心眞识是一切行、一切业、一切果之因,一切种子之所依,亦是蕴处界及一切万法之因,而离是因非因计度,超此二见。 复次,佛子自初地以来,地地证验法无我;今至八地又复具足人无我,以实证二无我故,超越外法有无二见。复因具足实证无馀涅盘境界而不取证,了知无住处涅盘,能为成佛所证无住处涅盘作因,此以超越生死涅盘二见。复次,佛子至此证知四种涅盘及二乘无学所证涅盘悉依眞识而有,实证平等眞如、正行眞如,实证因性自性,断常一异来去增减垢净二见永尽无馀,念念任运向大菩提,成念不退,故名超二见境界。此即佛子具知因性自性之后得无分别智所致。 「超子地境界」:菩萨位阶十地以下皆名佛子,超越佛子境界者名为超子地,即是等觉菩萨也。关于佛子之眞正定义,有谓初地至十地方名佛子者,有谓七住位不退方名佛子者,各有立论依据,不须详述。然超子地境界者必是等觉菩萨,此乃古今诸方各家所共认者。等觉菩萨以能了达缘性自性而成等觉超子地境界。谓十地菩萨授职后,因于世尊发动十方之十地菩萨为彼加持灌顶,渐渐了达缘性自性,由于上烦恼即将断尽故,具足了知眞识任运而缘之自性。以具足了知故,能通达十度无量菩萨行,能亦入无量那由他数佛刹,俱闻诸佛说法;于一切缘性自性之功能性用无所不知,即将满足世出世间无漏胜缘,能绍佛位,次补佛位;唯馀成性自性尚未具足了知,不得成佛,故名超子地境界,一切佛子所不能测。 「如来自到境界」:如来无上正等菩提功行圆满,上品转识成智——第六识起上品妙察智,第七识起上品平等性智;前五识起成作智,第八识起大圆镜智——此是如来藏自觉圣智慧境界,能令眞如与别境五心所法及善十一心所法相应,任运圆成利益有情成熟有情事业,于已皆无功用。菩提道及解脱道皆唯利他,于已皆无功用,故名圆满无功用行。又复能于眞如相应二十一心所法,一一迳与有缘人生相应,非必须经六七二识;非如等觉菩萨之异熟识唯与五遍行心所法相应。成性自性具足圆满,是故佛地眞如唯带旧种,不受新熏,识种流注已断,离变易生死,得无住处涅盘及一切种智,不共等觉菩萨。七种性自性及七种第一义菩提具足修证,过恒河少数上烦恼断灭——尘沙惑已尽,从此以后永无异熟果,金刚道成,永无识种生灭。证得过恒河沙数所应证一切法,住于法身佛境界,不须经由前七识,而直接由眞如与有缘佛子相应,法身功德圆满成就,是名如来自到境界,唯佛与佛乃能具足知之,等觉菩萨所不能测。 ——恭录于萧平实著作《楞伽经详解》第二辑 (P:195——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