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30 19:47:57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这一节我们要继续跟各位介绍四加行的观行。
所谓的四加行,事实上就是在加行位里面要伏除二取;也就是说要对于所谓的能取、所取,要能够把它伏除。也就是说,在我们进入大乘的见道之前,我们必须要先知道,我们觉知心的所取跟能取它的虚妄性。所以我们在上一节有介绍到,我们用四寻思的方式,来对五阴进行寻思;可是在寻思的过程里面,有所谓属于它的自性,还有自性的差别,种种的分辨。可是不是只有这个部分。譬如说,我们也举例,我们要去寻思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什么是善行的自性,什么是恶行的自性,还有它种种的差别。可是不是只有如此,我们还要寻思:当我们在观察所谓的善恶行的时候,我们所谓的善行、恶行,这是我们所取的一个相貌。譬如说,我做了一个善行,我的身行做了一个善行,那是我以我的身行在种种境界中去行,去取了一个境界;我们把那个利益他人的境界,我们就说它就是我们的所取;虽然我们做了那件事情,可是事实上我们也取了那个境界。
可是,我们还要除了分别它的自性之外,我们也要知道说,虽然它有善的自性,可是这个善的自性也是依于我们的觉知心去取那个相、取那个境界,所以我们说它是善行。或是我们观察到别人传播错误的邪法,虽然他是以和颜悦色的方式来宣扬错误的恶法,所以说它是恶行。我们虽然取了这样的境界,了知了这个境界,但那个境界是我所取的境界,也是我的觉知心去以眼识、耳识乃至鼻、舌、身、意识,共同去取了这个境界,所以这个境界就是我所取。可是我所取的这个境界,事实上并不是真实的境界,因为它是一种生灭的境界。譬如说,原来如果有人弘扬错误的法,我取了这个错误,知道它的错误,取了这个境界,可是这个境界是不是永远会存在呢?事实上它并不会永远存在,譬如说如果这个人了知了正法是什么样的内涵,他可能就改正了他的错误见解,所以他就不再造作他的恶行。所以说这个境界它并不是永远恒常存在的。
所以当我们观察到这样子的境界的时候,不管它是善行还是恶行,事实上我们都应该要如实来观察说:这个是我所取的一个境界,所以我所取的境界,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我取了什么东西,因为我只是去了知这个境界;可是当我了知了这个境界,我并没有获得真正说我拥有什么事情。所以要观察说,我们只是取得一个境界,可是这个境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境界;所以说要能够了解说,那个境界也是一个虚幻,它也是暂时而有。譬如说那件事情过了之后,你要重新去觅得那件事情,也了无所得,因为那件事情已经过了。即使我们现前还有境界在取,可是我所取的境界刹那之后它又消失了,消失之后我也无所取、无所得;那我还有再下一个刹那,还有明天的种种境界在取,可是那些取了之后,它也总是要消失啊。所以,我所能够取得的所有的境界,事实上它是空无所得。
所以事实上,我以我的觉知心去取了种种境界,它都是假有的,不是真实存在,不是永恒存在的法,所以它不是实际存在的境界,它是假有实无的境界;能够这样子去第一次观察,去如实地观察种种的境界,这个时候就叫作创观。如果能够这样子经常去实行,就能够获得暖相,就能够进入四加行里面的暖位。
有了暖位之后,对于这个菩萨来说,他还要再更进一步去进行重观。也就是说,在初步创观的时候,在第一次观察的时候会发觉说,我们明明境界是真实,可是佛法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也是非常的正确。所以在一般人、世俗人的领受里面,所有的境界都是真实的;所以说他会去在乎:「哎呀!过去多久之前,某某人对我怎么样啊;哎呀!那件事情怎么样…… 」他永远念念不忘。可是修了四加行暖位的时候,他会开始觉得说「那是过去的事情」;因为那个已经就我们的观察来说,它是无所取的,那个只是我所取的一个境界;可是那个境界并不是恒常存在的,所以说事实上那个境界它已经过去。既然已经过去的,事实上我并没有真正取得一个真实的永恒存在的境界,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法被我取得;所以那个都是已经过去的,过去的就已经消失了;所以,那只是当时因缘和合的假有,而不是一个真实之法。所以他就把它忘怀。所以,当一个创观的菩萨在进行暖位的观行的时候,事实上他会觉得说「跟我之前的确有所不同」;所以他能够忘怀过去的一些爱恨情仇,他能够开始淡然,这样子就进入了暖位。
可是,这样还不足以去让一个人真正断我见,他还要继续重观。因为刚开始创观的时候,要对每一件事情都能够这样子如实来观察,以四寻思的方式去如实观察;那时刚开始是不习惯,也会跟之前原来还没有修行之前有所不同的,所以他还不习惯,还不能成为一种完全接受的一个见解。所以他还要进行重观,他还要在所有的境界里面,重新用这个方法继续去观行,然后观行到最后他会完全接受:确实过去的这些境界,乃至我在人间行种种欲的领受,虽然是快乐的,虽然是令人贪着的,可是那个是无法让我们真正获得的;所以说你即使想要贪它,可是它毕竟将来会永远地丧失这个境界。
因为这样子进行重观,重新在一切的境界里面去观察,我们觉知心所取的,事实上并不是真实的,它只是假有的一个境界,所以它是假有实无。如果能够这样子持续地去观察,乃至观察自己在一念不生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境界里面,虽然没有语言文字,可是这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也是要丧失的,它也不是一个恒常永远存在的境界;所以,那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境界,也是假有实无,也是空无所取。如果能够这样子观察的时候,这样子就是进入了所谓顶位的一个观察。也就是说,进行四寻思的时候,它已经到达了寻思的顶;也就是对于所取的这个相,所取的空的这个相,等于一切法皆空的这个相,它已经到了寻思的顶,所以就立为顶位。
这个时候对一个菩萨来说,他就会淡然处之,在一切的境界里面。可是这个时候,他对于能观的心他还是执着不舍,还是不能把祂伏除。因为外境确实是假有实无,经过如实的观察之后,它确实是刹那过去、不可追寻,即使现在的境界里面也没办法保留;那未来还没到,即使它到来了,我一样不能永远地获得它,所以它确实是假有实无。这个时候这个菩萨还要更进一步去寻思,以四寻思的方式在一切的境界里面去寻思:我观察的这些境界确实是假有实无,可是我还有我的能观之心,就是能取之心;能取之心是不是真实呢?
这个时候这个菩萨还要再进行更进一步的观察,这时候他就要在五位里面进行观察。譬如说在睡眠位,他就要去观察:当我进入睡眠的时候,我的觉知心就断灭,我的六识心就断灭了;我断灭了觉知心之后,我的能取之心事实上祂也是空无,我并没有所得,我并没有一个恒常存在的一个觉知心。所以,这个时候这个菩萨,他就开始对于能取的心,也会觉得说祂的虚妄性。不只是在睡眠的时候,乃至在正死位,观察到其他人死亡的时候,也要能够如实观察:他的六识心断绝了。这个时候他才能够更彻底地了知,自己的觉知心确实是假有实无。当他能够这样子去忍受:原来我自己的觉知心,这觉知心就是我自己啊,我自己竟然是这样的虚妄不实。可是要能够否定自己,觉得自己的存在是虚妄不实,这是很难令人接受,所以这个时候他就要安忍这样的境界。所以说这个就是以真实的境界来印证:在睡眠位、正死位乃至其他的位次里面,闷绝位等等,确实我的觉知心是会灭的。他要印证这样的事情,然后随顺这样的事实,然后他要能够安忍。
所以,当他能够对于所取的境界,能够确定它是空无所取;对于能取的心,他也能够去接受,「我的觉知心,能取的觉知心也是虚妄不实」;虽然还不能完全接受,可是他必须接受这个事实,然后能够安忍这样的事实;虽然他还不能完全否认自己的存在,这个时候他就进入了忍位。也就是,忍于他所取的境界是虚妄不实,而自己能取的这个心竟然也是空无所得,也是这么虚幻不实。他必须要能够忍住,去强迫自己接受这样的事实。
当他接受了这样的事实的时候,《成唯识论》里面说:【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 】(《成唯识论》卷九)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在忍位的菩萨,他要能够印前顺后,也就是说,对前面的境界,他要能够印定那是事实,而能够对于这个事实能够去完全确认;能够顺于后面的这个能取的觉知心的虚妄性,他能够随顺。当他能够这样子确实去接受,自己所取的境界还有自己的六识心它都是空无、空假不实的,所以说他能够因为这样子,对于能取的六识心、所取的境都知道它的虚妄性,所以他能够去安忍这样的境界,所以他就进入了忍位。这时候就是四加行里面的忍位。
这个时候这个菩萨还是不能停下来,他要更进一步的对于能取的觉知心,还要更进一步的去加行,还要更进一步去确认这样的事实:我这个能取的心,祂确实在正死位的时候,乃至能够观察到我们的末那识,虽然在我睡着无梦的时候,我还有第七识心末那心还继续在攀缘着一些法尘;可是因为我的第七识末那心,如果在声闻的解脱来说,我要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声闻人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事实上连这个末那识他都要灭尽的,因为祂也是刹那生灭。因为他能够继续如实地观察,能够舍离世间的一切境界,乃至舍离自己的觉知心,不再认为自己的觉知心是多么的重要,这个时候他对于自己的身心,不再认为说它有多么重要了。因为说:我即使富可敌国,乃至我有种种的世间的名闻利养,高贵的名声,最后它一样是消失了;即使我能够被历史学家把它记录下来,再流传于千百年,可是当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地球,总有一天要灭,灭了之后我们的历史也就灭了,那个时候再有再广大的名声也是空无所有。因为这样子,所以就能够对于自己的一切身心能够放舍,对于自己在这个世间存在或不存在已经无所谓了,这个时候他就能够真正的实证断我见的境界。这样子他才能够如实地观察能取、所取空,能够伏除错误的见解。
这个时候如果他是一个声闻人,他 就会寻求解脱,入无余涅槃去。可是大乘菩萨就不如是作,当他能够完成四加行,到达世第一,因为他已经内心中知道:世间一切不可取、不可获得,它是必坏之法;可是我有一个佛道可成,我的身命财都是无常——色身无常,生命无常,乃至财富无常;可是我可以以这个无常之法,舍弃了它能够获得未来常恒不变异的佛国;既然我的身命财是会坏灭的,终有一天是必须要被舍弃的,即使我多么爱乐它,我的身命财三法总是会归于空无;如果我可以以我的身命财护持正教来作为修行,我必然可以成就佛果。所以他就舍身命财,护持正法,然后继续修他的菩萨行,这才是大乘菩萨。这样的话他就可以由断我见的功德,而能够把进入大乘见道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这个资粮准备好。这样子这个菩萨他就已经把大乘见道的资粮完全准备好,他就可以很快的在遇得真正善知识之后,他就有大乘见道的因缘。
好,那我们这一节就简单地把四加行的内涵跟各位介绍完毕。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35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12-28 15:25:08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節我們要繼續跟各位介紹四加行的觀行。
所謂的四加行,事實上就是在加行位裏面要伏除二取;也就是說要對於所謂的能取、所取,要能夠把它伏除。也就是說,在我們進入大乘的見道之前,我們必須要先知道,我們覺知心的所取跟能取它的虛妄性。所以我們在上一節有介紹到,我們用四尋思的方式,來對五陰進行尋思;可是在尋思的過程裏面,有所謂屬於它的自性,還有自性的差別,種種的分辨。可是不是只有這個部分。譬如說,我們也舉例,我們要去尋思什麼是善行,什麼是惡行,什麼是善行的自性,什麼是惡行的自性,還有它種種的差別。可是不是只有如此,我們還要尋思:當我們在觀察所謂的善惡行的時候,我們所謂的善行、惡行,這是我們所取的一個相貌。譬如說,我做了一個善行,我的身行做了一個善行,那是我以我的身行在種種境界中去行,去取了一個境界;我們把那個利益他人的境界,我們就說它就是我們的所取;雖然我們做了那件事情,可是事實上我們也取了那個境界。
可是,我們還要除了分別它的自性之外,我們也要知道說,雖然它有善的自性,可是這個善的自性也是依於我們的覺知心去取那個相、取那個境界,所以我們說它是善行。或是我們觀察到別人傳播錯誤的邪法,雖然他是以和顏悅色的方式來宣揚錯誤的惡法,所以說它是惡行。我們雖然取了這樣的境界,了知了這個境界,但那個境界是我所取的境界,也是我的覺知心去以眼識、耳識乃至鼻、舌、身、意識,共同去取了這個境界,所以這個境界就是我所取。可是我所取的這個境界,事實上並不是真實的境界,因爲它是一種生滅的境界。譬如說,原來如果有人弘揚錯誤的法,我取了這個錯誤,知道它的錯誤,取了這個境界,可是這個境界是不是永遠會存在呢?事實上它並不會永遠存在,譬如說如果這個人了知了正法是什麼樣的內涵,他可能就改正了他的錯誤見解,所以他就不再造作他的惡行。所以說這個境界它並不是永遠恆常存在的。
所以當我們觀察到這樣子的境界的時候,不管它是善行還是惡行,事實上我們都應該要如實來觀察說:這個是我所取的一個境界,所以我所取的境界,事實上並沒有真正我取了什麼東西,因爲我只是去了知這個境界;可是當我了知了這個境界,我並沒有獲得真正說我擁有什麼事情。所以要觀察說,我們只是取得一個境界,可是這個境界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一個境界;所以說要能夠瞭解說,那個境界也是一個虛幻,它也是暫時而有。譬如說那件事情過了之後,你要重新去覓得那件事情,也了無所得,因爲那件事情已經過了。即使我們現前還有境界在取,可是我所取的境界剎那之後它又消失了,消失之後我也無所取、無所得;那我還有再下一個剎那,還有明天的種種境界在取,可是那些取了之後,它也總是要消失啊。所以,我所能夠取得的所有的境界,事實上它是空無所得。
所以事實上,我以我的覺知心去取了種種境界,它都是假有的,不是真實存在,不是永恆存在的法,所以它不是實際存在的境界,它是假有實無的境界;能夠這樣子去第一次觀察,去如實地觀察種種的境界,這個時候就叫作創觀。如果能夠這樣子經常去實行,就能夠獲得煖相,就能夠進入四加行裏面的煖位。
有了煖位之後,對於這個菩薩來說,他還要再更進一步去進行重觀。也就是說,在初步創觀的時候,在第一次觀察的時候會發覺說,我們明明境界是真實,可是佛法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也是非常的正確。所以在一般人、世俗人的領受裏面,所有的境界都是真實的;所以說他會去在乎:「哎呀!過去多久之前,某某人對我怎麼樣啊;哎呀!那件事情怎麼樣……」他永遠念念不忘。可是修了四加行煖位的時候,他會開始覺得說「那是過去的事情」;因爲那個已經就我們的觀察來說,它是無所取的,那個只是我所取的一個境界;可是那個境界並不是恆常存在的,所以說事實上那個境界它已經過去。既然已經過去的,事實上我並沒有真正取得一個真實的永恆存在的境界,沒有一個永恆存在的法被我取得;所以那個都是已經過去的,過去的就已經消失了;所以,那只是當時因緣和合的假有,而不是一個真實之法。所以他就把它忘懷。所以,當一個創觀的菩薩在進行煖位的觀行的時候,事實上他會覺得說「跟我之前的確有所不同」;所以他能夠忘懷過去的一些愛恨情仇,他能夠開始淡然,這樣子就進入了煖位。
可是,這樣還不足以去讓一個人真正斷我見,他還要繼續重觀。因爲剛開始創觀的時候,要對每一件事情都能夠這樣子如實來觀察,以四尋思的方式去如實觀察;那時剛開始是不習慣,也會跟之前原來還沒有修行之前有所不同的,所以他還不習慣,還不能成爲一種完全接受的一個見解。所以他還要進行重觀,他還要在所有的境界裏面,重新用這個方法繼續去觀行,然後觀行到最後他會完全接受:確實過去的這些境界,乃至我在人間行種種欲的領受,雖然是快樂的,雖然是令人貪著的,可是那個是無法讓我們真正獲得的;所以說你即使想要貪它,可是它畢竟將來會永遠地喪失這個境界。
因爲這樣子進行重觀,重新在一切的境界裏面去觀察,我們覺知心所取的,事實上並不是真實的,它只是假有的一個境界,所以它是假有實無。如果能夠這樣子持續地去觀察,乃至觀察自己在一念不生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境界裏面,雖然沒有語言文字,可是這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也是要喪失的,它也不是一個恆常永遠存在的境界;所以,那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境界,也是假有實無,也是空無所取。如果能夠這樣子觀察的時候,這樣子就是進入了所謂頂位的一個觀察。也就是說,進行四尋思的時候,它已經到達了尋思的頂;也就是對於所取的這個相,所取的空的這個相,等於一切法皆空的這個相,它已經到了尋思的頂,所以就立爲頂位。
這個時候對一個菩薩來說,他就會淡然處之,在一切的境界裏面。可是這個時候,他對於能觀的心他還是執著不捨,還是不能把祂伏除。因爲外境確實是假有實無,經過如實的觀察之後,它確實是剎那過去、不可追尋,即使現在的境界裏面也沒辦法保留;那未來還沒到,即使它到來了,我一樣不能永遠地獲得它,所以它確實是假有實無。這個時候這個菩薩還要更進一步去尋思,以四尋思的方式在一切的境界裏面去尋思:我觀察的這些境界確實是假有實無,可是我還有我的能觀之心,就是能取之心;能取之心是不是真實呢?
這個時候這個菩薩還要再進行更進一步的觀察,這時候他就要在五位裏面進行觀察。譬如說在睡眠位,他就要去觀察:當我進入睡眠的時候,我的覺知心就斷滅,我的六識心就斷滅了;我斷滅了覺知心之後,我的能取之心事實上祂也是空無,我並沒有所得,我並沒有一個恆常存在的一個覺知心。所以,這個時候這個菩薩,他就開始對於能取的心,也會覺得說祂的虛妄性。不只是在睡眠的時候,乃至在正死位,觀察到其他人死亡的時候,也要能夠如實觀察:他的六識心斷絕了。這個時候他才能夠更徹底地了知,自己的覺知心確實是假有實無。當他能夠這樣子去忍受:
原來我自己的覺知心,這覺知心就是我自己啊,我自己竟然是這樣的虛妄不實。可是要能夠否定自己,覺得自己的存在是虛妄不實,這是很難令人接受,所以這個時候他就要安忍這樣的境界。所以說這個就是以真實的境界來印證:在睡眠位、正死位乃至其他的位次裏面,悶絕位等等,確實我的覺知心是會滅的。他要印證這樣的事情,然後隨順這樣的事實,然後他要能夠安忍。
所以,當他能夠對於所取的境界,能夠確定它是空無所取;對於能取的心,他也能夠去接受,「我的覺知心,能取的覺知心也是虛妄不實」;雖然還不能完全接受,可是他必須接受這個事實,然後能夠安忍這樣的事實;雖然他還不能完全否認自己的存在,這個時候他就進入了忍位。也就是,忍於他所取的境界是虛妄不實,而自己能取的這個心竟然也是空無所得,也是這麼虛幻不實。他必須要能夠忍住,去強迫自己接受這樣的事實。
當他接受了這樣的事實的時候,《成唯識論》裏面說:【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爲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成唯識論》卷九)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在忍位的菩薩,他要能夠印前順後,也就是說,對前面的境界,他要能夠印定那是事實,而能夠對於這個事實能夠去完全確認;能夠順於後面的這個能取的覺知心的虛妄性,他能夠隨順。當他能夠這樣子確實去接受,自己所取的境界還有自己的六識心它都是空無、空假不實的,所以說他能夠因爲這樣子,對於能取的六識心、所取的境都知道它的虛妄性,所以他能夠去安忍這樣的境界,所以他就進入了忍位。這時候就是四加行裏面的忍位。
這個時候這個菩薩還是不能停下來,他要更進一步的對於能取的覺知心,還要更進一步的去加行,還要更進一步去確認這樣的事實:我這個能取的心,祂確實在正死位的時候,乃至能夠觀察到我們的末那識,雖然在我睡著無夢的時候,我還有第七識心末那心還繼續在攀緣著一些法塵;可是因爲我的第七識末那心,如果在聲聞的解脫來說,我要入無餘涅槃的時候,聲聞人入無餘涅槃的時候,事實上連這個末那識他都要滅盡的,因爲祂也是剎那生滅。因爲他能夠繼續如實地觀察,能夠捨離世間的一切境界,乃至捨離自己的覺知心,不再認爲自己的覺知心是多麼的重要,這個時候他對於自己的身心,不再認爲說它有多麼重要了。因爲說:我即使富可敵國,乃至我有種種的世間的名聞利養,高貴的名聲,最後它一樣是消失了;即使我能夠被歷史學家把它記錄下來,再流傳於千百年,可是當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地球,總有一天要滅,滅了之後我們的歷史也就滅了,那個時候再有再廣大的名聲也是空無所有。因爲這樣子,所以就能夠對於自己的一切身心能夠放捨,對於自己在這個世間存在或不存在已經無所謂了,這個時候他就能夠真正的實證斷我見的境界。這樣子他才能夠如實地觀察能取、所取空,能夠伏除錯誤的見解。
這個時候如果他是一個聲聞人,他就會尋求解脫,入無餘涅槃去。可是大乘菩薩就不如是作,當他能夠完成四加行,到達世第一,因爲他已經內心中知道:世間一切不可取、不可獲得,它是必壞之法;可是我有一個佛道可成,我的身命財都是無常——色身無常,生命無常,乃至財富無常;可是我可以以這個無常之法,捨棄了它能夠獲得未來常恆不變異的佛國;既然我的身命財是會壞滅的,終有一天是必須要被捨棄的,即使我多麼愛樂它,我的身命財三法總是會歸於空無;如果我可以以我的身命財護持正教來作爲修行,我必然可以成就佛果。所以他就捨身命財,護持正法,然後繼續修他的菩薩行,這才是大乘菩薩。這樣的話他就可以由斷我見的功德,而能夠把進入大乘見道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這個資糧準備好。這樣子這個菩薩他就已經把大乘見道的資糧完全準備好,他就可以很快的在遇得真正善知識之後,他就有大乘見道的因緣。
好,那我們這一節就簡單地把四加行的內涵跟各位介紹完畢。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