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10 08:31:07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们已经讲完了以定为禅的十个层次当中的九种,也就是讲到「无觉有观三昧」。 「无觉有观三昧」已经讲完,接下来讲「无觉无观三昧」。
从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当中进入了二禅,二禅的等至位当中就是无觉无观三昧。无觉无观这个「觉观」仍然是针对五尘来说,也就是说他对五尘完全不起觉观,因为他把前五识灭掉了,前五识完全不现行,他只有剩下意识缘于定境法尘。所以说二禅的等至位叫作「无觉无观三昧」。从二禅的等至位以上三禅、四禅的等至位都称作「无觉无观三昧」。
到这里就讲完了「以定为禅」的十种层 次。从这十种层 次来看呢,它都是觉知心相应的境界,也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有入有出的法,基本上它都不是涅槃的境界。其实这十种层 次就是佛所说的「外道五现涅槃」。
佛说「外道五现涅槃」是哪五种呢?第一种:就是以欲界中的灵知心为涅槃真心。也就是把我们前面讲的散乱攀缘心、以法定心,然后常寂常照、一念不生,然后遍满虚空。再来就是未到地定,前面讲的那五种层次就是佛所说的第一种现见涅槃,也就是它是外道的现见涅槃,所以说把欲界的灵知心当成真心,佛已经定义说是外道。那么第二种就是初禅,接下来(就是二禅到四禅当中呢),就是把这二禅到四禅当成是涅槃的境界,这样的知见就叫作五现涅槃,也就是外道的认知,把五阴当中的觉知心当成是涅槃真心。
佛说外道的五现涅槃是什么?就是「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五阴中不管哪个心,都不能贯穿三世因果、不能去到未来世,因此佛就说这种论点就是颠倒论。把五阴当中的觉知心当成是涅槃真心,当然是颠倒。因为把五阴当中的觉知心当成真心,连我见都没有断,怎么可能是涅槃心(开悟)?
除了 前面所说的十种以定为禅的层次以外,当然还有四空定:当一个人证得四禅以后,他舍去了对色身的执着,然后就进入了「空无边处」;然后舍弃了空无边处,就进入了「识无边处」;舍弃了识无边处,就进入了「无所有处」;然后再舍弃无所有处,就进入了「非想非非想处」。那么非想非非想处当中,觉知心仍然是缘于定境法尘当中,所以这四空定都仍然是意识相应的境界,也就是它是有所得、有境界、有入有出之法。即使你证得四空定当中的非想非非想定,死后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当中,你经过了八万大劫,也就是最多只能待在非想非非想天当中八万大劫,你还是要下堕,接受六道轮回。因此四空定仍然不是涅槃。
讲完了以定为禅的各种层次,接下来我们从禅宗的一则公案来说明:般若禅不是禅定。
我们来看看《景德传灯录》卷五,我先把这一段公案念一遍,再来作说明:
【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坐禅岂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 】(《景德传灯录》卷五)
这是禅宗的一则公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们开始来作一些简短的说明。也就是说:唐朝开元年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这个道一叫作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其实是中国禅宗很有名的祖师,在他的座下也有很有名的祖师,譬如百丈怀海禅师、南泉普愿禅师、大珠慧海禅师还有庞蕴居士,事实上他们都是在马祖道一的座下开悟,所以说,马祖道一其实是在古代的禅宗里面,很有名的一个祖师。他住在传法院里面,每天在那边坐禅,就是认为说:坐禅就是学佛的方法。那么这个「师」,「师」指的是南岳怀让禅师,也就是后来马祖道一,在南岳怀让禅师的座下开悟的。
这个南岳怀让禅师知道说这个马祖道一是法器,所以就到了传法院就问他说:「大德!坐禅图什么?」也就是说:「大德啊!你这样每日坐禅,你的目的是要作什么呢?」马祖道一就答了说:「我每天坐禅就是想要作佛。」也就是他的目的就是:以坐禅然后想要作佛。南岳怀让禅师就知道说这个马祖道一有邪见,所以他就用一个很不合理的世间法来点破他。
因此南岳怀让禅师就取一块砖,就在他的庵——也就是传法院的门前的石上就开始磨啊磨啊。马祖道一看到了南岳怀让禅师在那边磨砖,他就很奇怪,他就问说:「大师啊!你这样做,到底你是在做什么呢?」南岳怀让禅师就说:「我在这里磨砖,是要把它磨成镜子。」马祖道一就觉得很奇怪,就说:「磨砖怎么可能磨成镜呢?这个砖呢,它怎么磨也不可能磨成镜啊!」南岳怀让禅师就开始点破他了,就说:「那你这样子坐禅,怎么可能成佛呢?」马祖道一听了以后,就赶快问他说:「那怎么样才是呢?我要怎么样作才对呢?」南岳怀让禅师就说:「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也就是说:如果说一个人,他 驾了一个车子,这个车子故障了走不动了,那你打车也不对,打车还是不会走;那你打牛也没用,因为是车子坏掉。所以他就用这样的一个譬喻,马祖道一听了以后,就没办法跟他应对。
南岳怀让禅师接着就说:「你这样子学坐禅,你到底是在学坐禅呢,还是在学坐佛?如果说你是学坐禅,但是这个禅并不是坐、也不是卧啊!你如果说你是要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相貌,那你这样坐着,坐着不动,它也不是佛。」接下来,南岳怀让禅师就这样子开示说:「于无住法不应取舍。 」也就是说:真心祂是无住法,如果你想要求得这样的一个无住法,真心本身就没有取、没有舍,祂从来不取任何法,也从来不舍任何法,所以祂是无住法;你想要求得这样的一个无住法,你就不应该在有取有舍的法上面用心;也就是说:坐禅是有取有舍的法,你如果在这样的法上面用心,那你就不可能找到真心无住法。接下来,怀让禅师又继续说:「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也就是说:如果你说你这样子要坐佛呢,你就是杀佛;你如果说这样坐着都不动呢这样子叫作佛,那根本就道理不通!所以,马祖道一听到了这样的南岳怀让禅师的开示就「如饮醍醐」,也就是说他非常的受用。
从这一则公案,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禅宗所说的般若禅根本就不是禅定。从这样的一则公案,其实各位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再从本质的不同来说明:般若禅不是禅定。
我们先来看《六祖坛经 》卷一:「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当五祖知道六祖已经悟得本性以后,他就对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知道有真心存在,也不能知道祂的种种体性的话,那么你学任何法,对于佛法、佛菩提道来讲都没有好处!
那么到底什么是「本心」呢?我们再来说,禅宗的祖师也就是《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一)洞山悟本禅师怎么说:「如今学者只知有十方诸佛,且不知有十方诸佛出身处,空知有佛不得成佛。」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一)也就是说:禅宗这个般若禅呢,它其实是在找佛的出身处,也就是所有的应身佛、报身佛、化身佛祂都有个出身处,这个出身处呢,其实就是真心,也就是本心。
一个人不能成佛,其实他就是不知道有个真心存在。一切的应身佛、报身佛、化身佛都是从这个本心所出生,包括你我的五阴也都是从真心如来藏所出生。所以说:一个人一定要找到真心。
为什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呢?我们来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从「入门」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说一个人他找到了本心,他在佛菩提道上面就是入了门,也就是说入了不生不灭法的大门,一切常住法呢都在门内;我们来看看:如果说一个人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常住法里面,他所修学的一切法都是常住法,都跟常住法有关。如果说你没有进入这样的大门,你在外面所学的任何一切法,都是无常法,都不是常住法,它跟常住法都无关。因此,如果你没有进到这样的一个常住法的门内呢,那么你所修学的法,因为都是无常法,最后都归于空,所以如果说一个人不识本心,那么他学法就无益了!也就是说:他在佛菩提道上面就不会有任何的助益了。
从前面这样所说的来看,般若禅的本质就是佛菩提道上面,菩萨所亲证的境界、所亲证的内涵,这是般若禅的本质,祂是菩萨所证。
再来说禅定的本质。禅定有什么样的本质?我们来看看《大智度论》卷十八龙树菩萨怎么说:
【外道依止初禅,舍下地欲,乃至依非有想非无想处,舍无所有处;上无所复依,故不能舍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更无依处,恐惧失我,畏堕无所得中故。 】(《大智度论》卷十八)
我们先来看看说:什么叫作外道呢?心外求法或者是心外见法都叫作外道,也就是想要在真心以外求一个真实法,或者把任何一个真心以外的法当成是真实法,这样子就叫作外道。因此,心外求法的人一定没有断我见,他一定落在五阴当中。
我们再回头来看龙树菩萨的这一段话说:「外道依止初禅,舍下地欲。」也就是说:外道他证得初禅以后,他就依止于初禅——也就是说他把初禅当成涅槃,或者是说有一种人把二禅、三禅、四禅当成是涅槃,乃至于说到了非有想非无想处,他是舍弃了无所有处,他到了这样的地步以后,因为他发现再过去已经没有觉知心,已经没有依靠了,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再舍弃非有想非无想这样的境界——也就是我们的意识觉知心最微细的境界就是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到了这里他为什么不敢舍弃呢?不敢舍弃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因为他再过去他就没有依靠了——觉知心没有依靠。那么证得非有想非无想的这个外道他因为恐惧失去我,因为他把觉知心当成我,他害怕堕入了无所得当中。
所以呢,我们来看看,禅定的本质其实是通外道。外道也证得四禅八定,但是为什么还是外道?因为禅定的本质就是这个样子。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其实你就可以了解到:般若禅就是菩萨所修学的法;那么禅定呢,它是一切的人都可以修学的法。也就是它基本上、它的本质上是不同的。
接下来说,我们从修学方法的不同来说明:般若禅不是禅定。
要学般若禅,他需要什么样的知见呢?他需要具备佛法的正知见:也就是他必须知道五阴十八界的内涵,还有要知道五阴十八界为什么是虚妄的,这样子他才不会堕入了我见当中。接下来他还要具备第一义的知见,也就是说他要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然后当他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的时候,他就会从经典上去比对,到底这个真心的体性是什么;当他这样子了解了以后,他就具备了佛法的正知见;接下来他还要有参禅的功夫,参禅的功夫需要有定力,定力就是参禅的工具,参禅其实就是参话头、参话头。他还要具备思惟观的功夫,经过了这样的有了佛法的知见,也有参禅的功夫以后,他就可以参禅然后最后破参。这就是般若禅的修学方式。
再来说禅定。禅定其实从刚刚的龙树菩萨的所说的一段话来看,他根本就不需具备佛法的正知见。也就是说:即使你有邪见、有恶见,你也可以证得禅定。禅定的次第就是如同我们刚刚讲的,从散乱心、以法定心、一念不生……这样的一直修来,修到四禅八定具足,四禅八定具足以后,如果没有断我见仍然是外道。
因此,我们从这里就可以了解到说,般若禅跟禅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般若禅一定不是禅定。当然还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说明般若禅不是禅定,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讲到了这里。
我们在这两集当中说明了「以定为禅」的各种现象,让你能够了解到:禅定不是般若禅,般若禅不是禅定。那么各位如果听完了这两集以后,你可以回家详细比对经典,看看我们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如果你能虚心接受,你就可以改为参禅的方式。
今天我们「般若禅不是禅定」就讲到这里。
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4/36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7-23 15:22:08 |
|
|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三十六輯 般若禪不是禪定(下) 楊正旭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已經講完了以定為禪的十個層次當中的九種,也就是講到「無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已經講完,接下來講「無覺無觀三昧」。
從二禪前的未到地定當中進入了二禪,二禪的等至位當中就是無覺無觀三昧。無覺無觀這個「覺觀」仍然是針對五塵來說,也就是說他對五塵完全不起覺觀,因為他把前五識滅掉了,前五識完全不現行,他只有剩下意識緣於定境法塵。所以說二禪的等至位叫作「無覺無觀三昧」。從二禪的等至位以上三禪、四禪的等至位都稱作「無覺無觀三昧」。
到這裏就講完了「以定為禪」的十種層次。從這十種層次來看呢,它都是覺知心相應的境界,也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有入有出的法,基本上它都不是涅槃的境界。其實這十種層次就是 佛所說的「外道五現涅槃」。
佛說「外道五現涅槃」是哪五種呢?第一種:就是以欲界中的靈知心為涅槃真心。也就是把我們前面講的散亂攀緣心、以法定心,然後常寂常照、一念不生,然後遍滿虛空。再來就是未到地定,前面講的那五種層次就是 佛所說的第一種現見涅槃,也就是它是外道的現見涅槃,所以說把欲界的靈知心當成真心,佛已經定義說是外道。那麼第二種就是初禪,接下來(就是二禪到四禪當中呢),就是把這二禪到四禪當成是涅槃的境界,這樣的知見就叫作五現涅槃,也就是外道的認知,把五陰當中的覺知心當成是涅槃真心。
佛說外道的五現涅槃是什麼?就是「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五陰中不管哪個心,都不能貫穿三世因果、不能去到未來世,因此 佛就說這種論點就是顛倒論。把五陰當中的覺知心當成是涅槃真心,當然是顛倒。因為把五陰當中的覺知心當成真心,連我見都沒有斷,怎麼可能是涅槃心(開悟)?
除了前面所說的十種以定為禪的層次以外,當然還有四空定:當一個人證得四禪以後,他捨去了對色身的執著,然後就進入了「空無邊處」;然後捨棄了空無邊處,就進入了「識無邊處」;捨棄了識無邊處,就進入了「無所有處」;然後再捨棄無所有處,就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那麼非想非非想處當中,覺知心仍然是緣於定境法塵當中,所以這四空定都仍然是意識相應的境界,也就是它是有所得、有境界、有入有出之法。即使你證得四空定當中的非想非非想定,死後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當中,你經過了八萬大劫,也就是最多只能待在非想非非想天當中八萬大劫,你還是要下墮,接受六道輪迴。因此四空定仍然不是涅槃。
講完了以定為禪的各種層次,接下來我們從禪宗的一則公案來說明:般若禪不是禪定。
我們來看看《景德傳燈錄》卷五,我先把這一段公案唸一遍,再來作說明:
【開元中有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塼,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塼豈得成鏡耶?」師曰:「坐禪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景德傳燈錄》卷五)
這是禪宗的一則公案。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我們開始來作一些簡短的說明。也就是說:唐朝開元年中,有沙門道一住傳法院,這個道一叫作馬祖道一。馬祖道一其實是中國禪宗很有名的祖師,在他的座下也有很有名的祖師,譬如百丈懷海禪師、南泉普願禪師、大珠慧海禪師還有龐蘊居士,事實上他們都是在馬祖道一的座下開悟,所以說,馬祖道一其實是在古代的禪宗裏面,很有名的一個祖師。他住在傳法院裏面,每天在那邊坐禪,就是認為說:坐禪就是學佛的方法。那麼這個「師」,「師」指的是南嶽懷讓禪師,也就是後來馬祖道一,在南嶽懷讓禪師的座下開悟的。
這個南嶽懷讓禪師知道說這個馬祖道一是法器,所以就到了傳法院就問他說:「大德!坐禪圖什麼?」也就是說:「大德啊!你這樣每日坐禪,你的目的是要作什麼呢?」馬祖道一就答了說:「我每天坐禪就是想要作佛。」也就是他的目的就是:以坐禪然後想要作佛。南嶽懷讓禪師就知道說這個馬祖道一有邪見,所以他就用一個很不合理的世間法來點破他。因此南嶽懷讓禪師就取一塊塼,就在他的庵——也就是傳法院的門前的石上就開始磨啊磨啊。馬祖道一看到了南嶽懷讓禪師在那邊磨塼,他就很奇怪,他就問說:「大師啊!你這樣做,到底你是在做什麼呢?」南嶽懷讓禪師就說:「我在這裏磨塼,是要把它磨成鏡子。」馬祖道一就覺得很奇怪,就說:「磨塼怎麼可能磨成鏡呢?這個塼呢,它怎麼磨也不可能磨成鏡啊!」南嶽懷讓禪師就開始點破他了,就說:「那你這樣子坐禪,怎麼可能成佛呢?」馬祖道一聽了以後,就趕快問他說:「那怎麼樣才是呢?我要怎麼樣作才對呢?」南嶽懷讓禪師就說:「如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也就是說:如果說一個人,他駕了一個車子,這個車子故障了走不動了,那你打車也不對,打車還是不會走;那你打牛也沒用,因為是車子壞掉。所以他就用這樣的一個譬喻,馬祖道一聽了以後,就沒辦法跟他應對。
南嶽懷讓禪師接著就說:「你這樣子學坐禪,你到底是在學坐禪呢,還是在學坐佛?如果說你是學坐禪,但是這個禪並不是坐、也不是臥啊!你如果說你是要學坐佛,佛並沒有一定的相貌,那你這樣坐著,坐著不動,它也不是佛。」接下來,南嶽懷讓禪師就這樣子開示說:「於無住法不應取捨。」也就是說:真心祂是無住法,如果你想要求得這樣的一個無住法,真心本身就沒有取、沒有捨,祂從來不取任何法,也從來不捨任何法,所以祂是無住法;你想要求得這樣的一個無住法,你就不應該在有取有捨的法上面用心;也就是說:坐禪是有取有捨的法,你如果在這樣的法上面用心,那你就不可能找到真心無住法。接下來,懷讓禪師又繼續說:「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也就是說:如果你說你這樣子要坐佛呢,你就是殺佛;你如果說這樣坐著都不動呢這樣子叫作佛,那根本就道理不通!所以,馬祖道一聽到了這樣的南嶽懷讓禪師的開示就「如飲醍醐」,也就是說他非常的受用。
從這一則公案,我們就可以瞭解到:禪宗所說的般若禪根本就不是禪定。從這樣的一則公案,其實各位就可以很清楚的瞭解。
接下來,我們再從本質的不同來說明:般若禪不是禪定。
我們先來看《六祖壇經》卷一:「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當五祖知道六祖已經悟得本性以後,他就對惠能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能知道有真心存在,也不能知道祂的種種體性的話,那麼你學任何法,對於佛法、佛菩提道來講都沒有好處!
那麼到底什麼是「本心」呢?我們再來說,禪宗的祖師也就是《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卷一)洞山悟本禪師怎麼說:「如今學者只知有十方諸佛,且不知有十方諸佛出身處,空知有佛不得成佛。」(《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卷一)也就是說:禪宗這個般若禪呢,它其實是在找佛的出身處,也就是所有的應身佛、報身佛、化身佛祂都有個出身處,這個出身處呢,其實就是真心,也就是本心。一個人不能成佛,其實他就是不知道有個真心存在。一切的應身佛、報身佛、化身佛都是從這個本心所出生,包括你我的五陰也都是從真心如來藏所出生。所以說:一個人一定要找到真心。
為什麼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呢?我們來探討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從「入門」這個角度來說:如果說一個人他找到了本心,他在佛菩提道上面就是入了門,也就是說入了不生不滅法的大門,一切常住法呢都在門內;我們來看看:如果說一個人進入了這樣的一個常住法裏面,他所修學的一切法都是常住法,都跟常住法有關。如果說你沒有進入這樣的大門,你在外面所學的任何一切法,都是無常法,都不是常住法,它跟常住法都無關。因此,如果你沒有進到這樣的一個常住法的門內呢,那麼你所修學的法,因為都是無常法,最後都歸於空,所以如果說一個人不識本心,那麼他學法就無益了!也就是說:他在佛菩提道上面就不會有任何的助益了。
從前面這樣所說的來看,般若禪的本質就是佛菩提道上面,菩薩所親證的境界、所親證的內涵,這是般若禪的本質,祂是菩薩所證。
再來說禪定的本質。禪定有什麼樣的本質?我們來看看《大智度論》卷十八 龍樹菩薩怎麼說:
【外道依止初禪,捨下地欲,乃至依非有想非無想處,捨無所有處;上無所復依,故不能捨非有想非無想處。以更無依處,恐懼失我,畏墮無所得中故。】(《大智度論》卷十八)
我們先來看看說:什麼叫作外道呢?心外求法或者是心外見法都叫作外道,也就是想要在真心以外求一個真實法,或者把任何一個真心以外的法當成是真實法,這樣子就叫作外道。因此,心外求法的人一定沒有斷我見,他一定落在五陰當中。
我們再回頭來看 龍樹菩薩的這一段話說:「外道依止初禪,捨下地欲。」也就是說:外道他證得初禪以後,他就依止於初禪——也就是說他把初禪當成涅槃,或者是說有一種人把二禪、三禪、四禪當成是涅槃,乃至於說到了非有想非無想處,他是捨棄了無所有處,他到了這樣的地步以後,因為他發現再過去已經沒有覺知心,已經沒有依靠了,所以他就沒有辦法再捨棄非有想非無想這樣的境界——也就是我們的意識覺知心最微細的境界就是非有想非無想的境界。到了這裏他為什麼不敢捨棄呢?不敢捨棄非有想非無想的境界?因為他再過去他就沒有依靠了——覺知心沒有依靠。那麼證得非有想非無想的這個外道他因為恐懼失去我,因為他把覺知心當成我,他害怕墮入了無所得當中。
所以呢,我們來看看,禪定的本質其實是通外道。外道也證得四禪八定,但是為什麼還是外道?因為禪定的本質就是這個樣子。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其實你就可以瞭解到:般若禪就是菩薩所修學的法;那麼禪定呢,它是一切的人都可以修學的法。也就是它基本上、它的本質上是不同的。
接下來說,我們從修學方法的不同來說明:般若禪不是禪定。
要學般若禪,他需要什麼樣的知見呢?他需要具備佛法的正知見:也就是他必須知道五陰十八界的內涵,還有要知道五陰十八界為什麼是虛妄的,這樣子他才不會墮入了我見當中。接下來他還要具備第一義的知見,也就是說他要知道有個真心存在;然後當他知道有個真心存在的時候,他就會從經典上去比對,到底這個真心的體性是什麼;當他這樣子瞭解了以後,他就具備了佛法的正知見;接下來他還要有參禪的功夫,參禪的功夫需要有定力,定力就是參禪的工具,參禪其實就是參話頭、參話頭。他還要具備思惟觀的功夫,經過了這樣的有了佛法的知見,也有參禪的功夫以後,他就可以參禪然後最後破參。這就是般若禪的修學方式。
再來說禪定。禪定其實從剛剛的 龍樹菩薩的所說的一段話來看,他根本就不需具備佛法的正知見。也就是說:即使你有邪見、有惡見,你也可以證得禪定。禪定的次第就是如同我們剛剛講的,從散亂心、以法定心、一念不生……這樣的一直修來,修到四禪八定具足,四禪八定具足以後,如果沒有斷我見仍然是外道。
因此,我們從這裏就可以瞭解到說,般若禪跟禪定是不一樣的,所以,般若禪一定不是禪定。當然還可以從各個角度來說明般若禪不是禪定,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講到了這裏。
我們在這兩集當中說明了「以定為禪」的各種現象,讓你能夠瞭解到:禪定不是般若禪,般若禪不是禪定。那麼各位如果聽完了這兩集以後,你可以回家詳細比對經典,看看我們所說的有沒有道理。如果你能虛心接受,你就可以改為參禪的方式。
今天我們「般若禪不是禪定」就講到這裏。
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