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10 14:07:53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次的课程里面,我们有约略跟大家提:我们要用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方式来观行识阴。我们也说到说:当这个识阴存在的时候,一定会接触到外面的境界,领受外面的境界产生了种种的这个觉受,那识阴存在跟这个六尘在互动的过程中的觉受、有一些觉受当然就是直接是苦的;可是呢即便不是苦的那些受,本身也因为识阴本身它的性质会有具足了无常、具足了行苦。这个就是我们所说到的:识阴的这个苦的这个观行。
接下来在这个集次里面,我们要跟大家讲解的就是识阴它是如何的苦集?又如何苦灭?那么苦灭之道又是如何?
首先我们来看看识阴的苦集。我们说最粗浅最粗浅的识阴苦集:也就是说苦集这件事情讲的就是(我们即便,就是说):我们在我们的心行之中去执着、去爱乐某一些的事情— —那就好像是说我们不断的在搜集这些种子,以至于说产生了苦,这些就是所谓的苦集。从这个烦恼的这个状况来讲,最粗浅的识阴的苦集是什么样的状况呢?不外乎就是对于世间、世间的:比方说财产、比方说这个名声、比方说世间的眷属等等、像这个财、色、名、食、睡等种种的状况,我们如果去执着、去爱乐以至说于我们没有办法去舍弃它的话,这个其实就是造就了识阴的苦集。为什么说呢?因为这一些的状况其实正是烦恼的来源!当我们的识阴在面对这些境界——比方说面对财产的境界,然后我们的识阴去分辨:这个财产,到底这个数量是多么的庞大?然后它可以帮助我们去做多少娱乐的事情?等等。那当我们去爱乐这些状况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开始会)去牢牢的执着着这个眼前的所谓的财产的境界,久而久之这些财产的境界甚至就会变成我们当下第一念头,就会开始执着起这个财产。而因为这些执着正是苦恼的来源,所以识阴呢,也就因此把这些苦恼的来源牢牢的搜集在心田里面,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最粗浅的世间的苦集。
那由于这个世间的苦集呢,各位从刚才的这个分析上可以知道说,这些都是相对于我们周遭事物的执着:比方说财产,那就是相对于「我」来说,我们会看到:什么财产;比方说名声来讲也是一样,相对于我们来讲,别人对我们加诸的什么名声。像这些可以说都是跟「我」相应的这些执着,所以我们有时候也把它叫作「我所」的执着——我所有的执着叫我所执着。这些是最粗浅的识阴苦集。
当然跟这个相较,我们刚才举出了像财产、名声、眷属这个都是很直接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我们说他看起来比较不着重在这种看起来表相上的身外之物——他表相上的身外之物不执着,可是他可能会执着所谓的我们说各种的感觉啊:比方说我们说气氛——居家应该有什么样的气氛,那么要睡觉的时候,这个卧房的布置该有什么样的气氛;用餐的时候,应该讲究怎么样的气氛;说话的时候,又应该讲究什么样的气氛;跟人相处的时候,又应该要怎么样把握什么样的气氛……总之就是说,他们对于我们刚才举的:财产这些看起来是非常具象的这些事情比较不执着,可是这些人却相对来讲对我们刚才举的气氛的这些例子非常的重视;当然这里面也包含说有一些人对于很多的事情都有独到的这个爱乐,比方说我们在插花的时候,我们要插出来的花有什么样的神韵,有些人就非常非常的爱乐、非常的对于这里面的境界非常的执着;这些的事情,其实它的本质也是一样也是识阴的苦集。
怎么说呢?我们说这些像刚才举例的气氛或是神韵啊,这些感觉层次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它似乎没有办法具体的(使人)把人拖向苦的那一边,可是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这类型的例子:比方说有一些人,也许刚好是瞋的心比较浓厚,因为什么因缘瞋心浓厚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他平常是一个很重视这样气氛的人,也许在某一个当下他就是会因为气氛的不对,然后跟他的心行相应,起了恶心然后造作了恶业。这个其实在我们在很多的社会的新闻上面,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状况。所以我们探究它的实质的话,其实这一种关于气氛、神韵、感觉这种执着,也都是烦恼的来源,也都应该要划归在所谓的识阴苦集的部分。
这个道理其实就是(因为说)因为虽然说我们所在乎的东西,不是一个像财产那样具体的实物,可是同样的、它同样的也是在识阴的分别、识阴的执着上面去熏习、去用心,当然这个就会障碍,让我们在烦恼上面久久不能解脱。
所以我们如果说,仔细的来看看刚才我们讲的两种苦集的过程的话,我们可以把苦集的过程再把它更细、进一步的分辨。首先,要识阴要形成苦集的话,首先它一定要好好的去分辨、去品味识阴相应的境界相;比方说我们要执著名声的话,我们一定会事先会知道这个名声到底带给我们自己什么样的乐受,这个就是去分辨、去品味相应名声的境界所带给我们的境界。所以第一个点是,我们必须会去分辨、品味境界相。
第二个呢,第二个过程就是透过这样的分辨、品味之后,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爱乐执着。也就是说,我们很清楚这个眼前的境界之后,我们继续去强调、去加强在这个境界上面的爱乐跟执着,这是苦集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呢,就是由于我们也分辨境界,然后也对这个境界产生了相应的爱乐跟执着了,由于这样的熏习、长久熏习的结果,反而会让我们开始去觉得说:识阴是如何的可爱。也就是说:我们开始会由这样的熏习过程,我们开始会往内、开始去执着识阴所有的功能;比方说,我们会执着识阴可以让我们去领受所有令我们感动的事情;我们开始会去执着有想阴存在,因为有想阴存在,所以我们可以去想很多很多、作很多很多的白日梦,让我们自己很高兴,然后我们可以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这是想阴;同样的在这个受阴跟想阴熏习不断的过程中,我们同样的也在执着了行阴的部分,因为行阴的部分,光是这意行的部分就已经包含了前面的受阴跟想阴的部分。所以从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开始从这个「我所」的贪爱,一路到对于识阴的功能本身的贪爱,这个过程中反复熏习的结果,会让我们会觉得眼前的境界是如此的真实、如此值得可爱、如此值得爱乐,连我们自己本身——我们的色身——可以提供我们各式各样的觉受的凭借,我们当然也爱恋我们的色身。
那我们的心里的本身呢?我们的受、想、行阴呢?识阴呢?每一个阴都带给我们在这个世间上面许多许多值得留恋、值得激赏的这个种种的体会。因此一般的凡夫俗子会因为这样的熏习,会觉得说:世间是多么的真实!感受是多么的真实!身体又是多么的真实!当然更别谈说在领受、感受这一切的那个我!因此而言,会对于周围的我所,乃至于我的本身,都觉得非常非常的真实啊!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在透过苦集的这样的程序,会反复不断的在三界中轮回。
我相信在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们,应该是福德都很好,所以你也许不觉得说苦集的过程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如果说从)我们如果说把这个道理细细的想过,或者从佛菩萨的眼光来看的时候,当你看清楚三界轮回的实相的时候,您应该就能够体会、能够知道:为什么苦集会是造就一切的苦?因为所有搜集的这些个熏习的种子——包含说我们刚才说对于我所的一切的爱乐、执着;包含说对于我们自己色身的执着;包含说对于这个「我」的种种的爱乐、执着,这些呢,都会透过熏习的关系,让我们牢牢的执着这一切的事情。以至于说当我们从这一生要到下一生,或者从下一生到又下一生的这个过程当中呢,使得我们会依照着我们爱乐的习气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所以这也就是造就了我们在三界轮回中一直反复轮转生死。有些人这一世福德好的,生活过得很好,可是呢过了几辈子福德好的生活之后,也许就要下堕到恶道去沦落、去受苦了;那么现在在受苦的那些人,也许当他受的苦这个报受尽之后,也许他又有机会到人间,甚至有机会到天上去享受天上的胜妙的果报。所以整个三界的轮回呢,其实就是在大家对于苦集的过程完全不知,把一切都执着为实的这些无明的影响之下,让我们顺着、顺着原来的因缘一路的在三界里面浮浮沉沉。这个呢,当大家把这些道理想想之后,你就应该会感受到:苦集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一个程序。
再来就是说,我们也要跟大家讲苦集的过程、不断的熏习的结果,也会使得我们讲的五阴的境界越来越广大,我们讲越来越坚实。这个其实也是在《阿含经》里面佛所开示的「四识住」的境况,因为由于识阴的种种的执着,使得说其他的阴也相对来讲也是得到增长,然后由其他的阴反复增长,再熏习回来又使得识阴本身又是增长广大,这样反复的熏习。
这个是我们刚才说(至少我们说)在世间人能够想像到、能够理解到的苦集的过程。可是呢修行人就好很多吗?那倒未必见得!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常见外道,或者是什至在佛门里面有一些走错路的、抱持着常见的这个修行人,虽然说这些人一心想要求解脱,可是往往对于自己受制于识阴的情况毫无警觉;这个也就是说,对于刚才我们讲的苦集——识阴苦集——的状况不能够如实的了知。当然这些状况,这些之所以不能如实了知的原因呢,当然有一部分是由于我慢,他不能够就着佛陀开示的内涵仔细思惟;那另外一部分,当然也是由于他的这个老师教错了方向… …不管是哪一个原因,这些人其实我们如果从这个苦集的现象来看,然后把苦集的现象跟他一心想要解除烦恼、修学解脱的这个心行,把它放在一起来衡量的话,那么这些人其实比凡夫俗子更为可悲——因为一心想要求道,可是却越走越远。
接下来我们讲,我们刚才讲是苦集,接下来讲「苦灭」。什么是识阴的苦灭的境界呢?其实这个识阴的存在,只要识阴的存在就一定伴随着识阴的各种的功能,这个也就是我们所认知到、所能接触到识阴的状况就是如此。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刚讲说识阴的功能的存在,就是让我们在面对这个这些境界的时候,会产生这个苦集的这个状况,所以说,如何去灭除识阴的苦呢?如何不要再集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识阴的功能就是如此,所以要灭除识阴的苦,直接的就是要灭除识阴的功能,也就是要灭除识阴自己,只要不要再有识阴出现在三界之中的话,根本都已经拔除了,自然而然就不会再有识阴的苦,也不会再有识阴的苦集了。这个识阴整个灭除的状况就是无余涅槃的状况,也就是阿罗汉入的涅槃,叫作无余涅槃。
更进一步跟大家说,(我们提到)如果我们提到解脱的极果,那就必然是所谓的无余涅槃。在无余涅槃的境界里面,那是没有一法存在,蕴、处、界都已经没有办法现行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全 部都不存在,这个才叫作无余涅槃。在无余涅槃里面,只剩下一个我们讲的本心还独自存在;因为本心在无余涅槃位存在的时候,祂不会接触到任何的——不会去这个接触、不会去分辨任何的六尘,自然而然也不会去现起相应于六尘而来的分别的六识,所以一切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的三界心行都不会再现起,这个才是所谓的无余涅槃的境界。这就是苦灭。
我们如果要问说:这个苦灭,要如何能达到这个境界呢?首先来讲,说来很简单,可是说来也很难。您必须要先信受所谓的无余涅槃的状况——无余涅槃有这个境界。这个也就是说,您先要信受只要把所有的一切的心行:意根、法尘、意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有的这些全部都灭尽了,就不会有自我的存在,就离开生死轮回了。但是把这些灭尽之后,是不是就变成一片虚无呢?那一片虚无的话,岂不是可怕极了吗?把所有的一切都灭尽了,实际上不然,因为当我们把蕴、处、界一切都灭尽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我们的本心如来藏独存。可是信受这个道理,要能够信受这个道理,真的是非常的难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金刚经》里面佛有跟我们开示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从这个经句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就是说我们刚才一路跟各位菩萨讲解了所谓的苦灭的状况,如果您在听受了这些讲解之后,也愿意发心来开悟、来寻求开悟明心,证悟了能够在无余涅槃位独自存在的如来藏的话,那么您真是已经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最后,我们简单来谈到苦灭之道,四圣谛的最后一个,苦集滅道就是苦灭之道。当然我们讲的苦灭之道的基础,第一个,一定您要先相信佛说的无余涅槃的境界,先相信说这个无余涅槃位中本心仍然常存,仍然恒常存在。并且呢在这个前提之下,您还要什么?还要知「识如真」,也就是知道确实去了知识阴的所有的一切,因为这个就是:为什么许多的修行人穷尽一生的修行,不能够开悟明心?最症结的道理就在于:没有好好的按照佛的开示,去看看、去了解识阴的真实的状况;并且在识阴的状况里面(又以我们一再跟大家提醒的,在这个状况里面) ,又以意识可以说是识阴里面最难最难对付的一项。那解脱道的修行者呢,其实就必须要了知:包含这个意识在内所有的这些识的这个虚妄性,同时也必须要了解跟识相关的根、尘的所有的这个虚妄性;当这些虚妄性都看了,都清楚都了解了,都一一观行了它的虚妄性之后,您才能够谈到说要能够断我见,要能够断我执。这个只有灭去这一切执着之后,并且在舍报之后,愿意把这一切都灭尽了,剩下本心独存,那个时候才能叫作「我生已尽、梵行已立」的阿罗汉的境界。
总而言之就是,「识阴」真正是修行的关键!我们一定要了解识阴,并且所有之后的修行也都是:因为我们起心作意想要求得真正的解脱才去修行,所以修行的这个关键(整个的关键呢),其实就是识阴,并且修行的关键就是在意识。希望这几个讲次的讲解,能够让大家确实了解。
下一个讲次,将继续由本会的郭老师为大家讲解如何修证解脱道。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4/6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7-23 09:00:43 |
|
|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五輯 識蘊之苦集滅道(一) 葉正緯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個講次裏面,我們要帶大家更進一步來看識蘊,並且我們希望說,在瞭解識蘊的內涵之後,更能夠有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方法,來看看到底這個識陰應該要怎麼觀行。
因為識陰的內容很重要,所以我們還是要跟大家複習一下。識陰的部分我們上次說:識陰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六項的內容。前五識的部分:眼、耳、鼻、舌、身的部分呢,眼的部分就是相應於我們眼前所看到的,包含色彩、明暗等等的境界;這個耳就相應於我們現前的這個聲音的境界,包含聲音大小、高低;鼻子是去分辨之前的味道,是香的或是臭的;舌識最主要是要分辨我們舌頭所嘗到的酸甜、苦辣、鹹淡等等;身呢,觸的部分是要去分辨我們所觸到的東西的軟硬、粗細、冷熱等等,這個就是我們說的前五識。
那前五識呢,各位可以看看前五識:比方說眼識好了,眼識祂要能夠生起要能夠作用的話:首先我們的面前就一定要有境界——我們要看什麼東西,那個東西當然一定要在眼前,要看得到、沒有阻隔能夠看得到,這個才能夠構成見到眼前這個東西的條件;所以我們說眼識要生起的話,當然第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說你的這個塵、我們說境界——簡單來講就是所謂的色塵——一定要具備,中間不能有阻隔;你有阻隔了,你見不到這個色塵就不能說見。第二個條件就是,你的眼根必須要完好無缺;如果說你的眼根有所缺憾的話,你極有可能就看不到眼前的我們所關注的東西了。所以說關於眼識的生起來講,眼根跟色塵是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但是光有眼根跟色塵的話,其實還不能夠成就看的條件,因為眼根跟色塵還必須要有觸——兩者要相觸,這就是我剛才講的就是說不能夠整個阻隔了,所以要有相觸,眼根跟色塵相觸了之後,才能夠相應的眼識生起。這個就是我們談眼識的生起跟現行。
眼識是這樣子的狀況,當然耳識、鼻識、舌識跟身識,每一個都是這樣。比方說身識來講,就一定要有我們的這個身根,也就是我們的這個身體的觸覺器官要能夠完好無缺,然後再加上說眼前有要觸的這個境界——有觸塵在,這兩個接觸之後,你才能夠分辨說:它到底是軟還是硬等等。所以說五識的境界裏面,可以說,我們把它簡略來說,就是根跟塵兩個相觸,兩者相觸之後,就會產生了識,這個是所謂的五識的狀況。
跟五識比較特別不一樣的,是所謂的意識。我們前面講過說,前五識都是分別對於色、聲、香、味、觸這個五種的塵、五種的境界「各別去了別」。也就是說,眼識不會去了別聲塵,同樣的聲識也不會去了別色塵,因為五識各自有清楚的職掌。但是五識在這個第一剎那完成了別之後,進來對於這個五塵的更細的分別,就開始是意識作用的範圍了。所以我們前面跟大家提說「意識的分辨」:比方說就色塵的這個分辨來講,意識就會開始分辨:眼前的這個人到底氣質、長相好不好,或者說他現在臉上的表情是不是代表了他正在生氣,或者很快樂等等,這個就是意識對於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境界的一個分辨。
同樣的,在聲音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要分辨說一個人唱歌的時候有沒有走音的話,這個狀況很顯然是對於單純的聲音的進一步的分別,這個自然是屬於意識的境界;如果我們除了說走音之外,我們還要更進一步要去分辨出這個人唱歌的音質好不好聽的話,當然這個更是意識的範圍。所以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個塵的更一步的分別,那就是意識的作用範圍了。實際上這個五塵進到我們(就是從外面進到我們)的心裏面去之後,形成了所謂的法塵的這個境界之後,在法塵境界裏面,同樣也是由意識去分辨的。關於法塵由於時間所限,我們就不在這裏細說,如果各位菩薩有興趣的話,可以參加我們的禪淨班,我們在裏面再來詳細的解說法塵。
我們再看看前面五識,很顯然祂都是根、塵兩者相觸之後產生的識,意識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我們說:意識就是意根的分別——所以這個表示說,意識要生起的話,首先就必須要有一個意根在,當意根接觸了這些的境界,接觸了法塵之後,意根要去分辨法塵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會現起了意識。所以從意識的眼光來說、意識的角度來說,同樣祂的生起跟現行,也都是根和塵兩者相觸之後會生起。所以我們可以說整個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不管哪一個識,祂的生起的狀況,都一定有三項必要的條件:也就是根、塵和觸這三個必要的條件。這三個是最基礎最基礎的分類,其他當然像有一些的經論裏面,把生起的條件又把它劃成更微細,細分成更多的細項;不過不管怎麼細分,它的大的區分裏面仍然就是落在根、塵、觸這三者。這是有關我們跟大家複習的關於識蘊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要再看看這些的六識,我們說:祂的共通性是什麼呢?我們剛才已經跟大家解說了:第一個非常明顯的共通性就是:這些的識都是由三個法,也就是根、塵、觸而生起的,所以這是第一個共通性。第二個共通性就是說呢:這每一個識的生起都有祂的針對性的作用;比方說五塵,五塵的分辨就各自由五識去分辨;意識呢,意識原則上是會分辨全部的五塵,不過就是說在五塵剛現行之後,進到我們的心識內部咦鞯臅r候,其實裏面都是法塵,所以意識其實很重要很重要的範圍是在分辨法塵。再來第三個祂們這個六識的共通性是說:這六個識既然都必須要仰賴我們的六個根,也就是代表著我們的這個色身——也就是色蘊所攝屬的五個色根(眼、耳、鼻、舌、身五個色根),一定要不壞,這個五個色根如果壞了,我們接觸不到外塵的時候,這個時候所有的識的作用都沒辦法生起,所以必須要五色根。然後再來就是說,還有一個特別的特性要跟大家說就是:這些個識我們剛才說意識,很清楚就是由於有意根然後去了別法塵生起意識,但是其實祂的實際的狀況是,連前面的五個識(眼識、耳識,鼻、舌、身識這五個識),其實祂的背後也都是意根在主宰,因為意根才引起了這些相應的五個識。所以如果我們把祂們真的把祂劃歸分類來講,也就是說這六個識其實都需要意根的作用,才能夠出生和存在。這些就是這六個識祂的共通性。
從上面的解說裏面,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共通性明白的表示說:識蘊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幾項的內涵,其實祂都不是一個(本身都不是一個)純然的實體,不是一個恆存的實體;因為每一個識都必須,至少都必須要根塵觸而生起,根塵觸如果任何一個狀況、條件不具足的話,這個識就不能生起了。所以說就這一點來看的話,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說六個識叫作「識蘊」,因為蘊呢,我們一開始就是說「蘊」就是蘊集、積聚的意思;正因為說:這些識的生起本身就是需要這些條件積聚在一起才能夠現行,所以當然祂們都是劃歸在識蘊的範圍。
唯一一個大家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所謂的意根。意根我們可以說,意根呢,意根其實在四阿含的經典裏面是隱說,真正對於意根的解釋都是在大乘經典裏面——特別是在唯識學、唯識的經典裏面。那麼意根的本身,一般的人來講我們說(包含外道,包含諸天的天主天神),其實他們都沒有辦法直接去證悟到意根的這個狀況的,並且他們也沒有辦法去滅除;除非是經過 佛的開導之後才有辦法,不然的話他們是沒有辦法去滅除這個意根的。意根呢,其實只有在我們說解脫的極果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之後,才有辦法把意根給滅了。所以從這裏來看,祂不是外道的這些修行人能夠滅除的。並且意根呢,祂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特性是意根跟我們的意識不一樣:意識在人間裏面可以說有五個狀況祂會斷滅的,但是意根就不一樣了,意根是常在的,意根祂不會隨著意識的斷滅而斷滅,相反的祂是時時都在的,只有在無餘涅槃的時候,意根才會整個滅掉。
再來就是說,我們說:識蘊、整個識蘊的內涵、這個六個識的生起來講,都需要意根當作一個俱有依,當作一個憑藉;如果意根沒有這個心行、意根沒有要現起、意根不想去了知的話,那麼也不會有相應的這些六識的生起;所以從這一些種種的這個道理來看的話,我們說意根不在識蘊裏面,意根應該在十二處裏面的一處,而不是在識蘊裏面,所以這一點要跟大家先澄清。那麼當然就是說大家在看大乘法的時候,有時候會看一些大乘法的經論的時候,說到識蘊也順便說到意根,我們要跟大家強調:那個是基於大乘法的方便說——它是為了要顯示,為了要凸顯意根也是一個可滅的法;因為在無餘涅槃位的時候意根就已經滅盡了,只剩下我們的如來藏本心存在,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意根是可滅的,所以有一部分的大乘的說法會把意根,把祂放在識蘊裏面。當然我在這裏要提醒大家就是說:實際上從祂的識的整個生起、現行的整個的道理來看的話,意根不應該劃歸在識蘊裏面。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了知這個識陰的這個狀況之後,我們要再一次的跟大家說,所有的五陰裏面最關鍵的就是「識陰」,所以我們在書裏面有一句這個註腳寫得非常好:也就是了知「識陰」的虛妄是修道的關鍵。這個有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就是,我們一直在講因為識陰是六識裏面最難斷、最關鍵,並且最微細的;再來就是說,識陰雖然說是我們在斷三縛結的時候,首要面對需要去破除的一個陰,但是識陰卻也是我們在不論是這個解脫道或是佛菩提道上面,修行上面所需要依恃的一個重要的心行,這個我們後面會再看。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到識蘊的部分。我們剛才講識蘊是一個這個蘊集、積聚,祂是緣所生法。我們剛才舉的例子、所有的例子,都是圍繞在各位菩薩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夠知覺感受到、能夠體會到的部分來說,其實這個識蘊的部分是一切的有情皆是如此。比方說我們舉例來說,比方說我們看看:在色界,色界跟無色界的識蘊又是如何呢?我們說我們整個的世界來講是分成三界:有欲界、色界跟無色界。在色界來講,色界的天身是由色界的微細物質加上禪定力的功德才能夠生起、才能夠維繫、才能夠存活的;這也就表示說,色界的識蘊祂要能夠生起的話,一定先要有色界的色蘊存在生起,(生起存在,)才能夠有這個識蘊現起。所以從這個道理來看,我們應該就很簡單的能夠瞭解到說:為什麼色界的識蘊也是一樣是一個蘊呢?那是因為祂本質上就需要色界天身的存在(當然這個除了這個色界天身的存在之外),還需要禪定的禪定力的功德……所以說即便是色界的天身,祂也是一樣:是由這個幾個法的的蘊積而來,祂不是一個自己恆存的一個實在。
色界的這個識蘊是這樣,如果我們說無色界的識蘊,又是如何呢?我們說無色界的識蘊的話:到了無色界之後原則上就是沒有——連我們剛才在色界看到的微細物質也沒有。無色界的識蘊呢,必須要按照四空定的定力、禪悅為食以維持他的生命;但是同樣的,(正因為我們講到說)需要四空定的禪定的定力,來維繫無色界的生命的存在,所以說這個表示說需要禪定;講到禪定的話,當然就一定需要有意識的定力,加上還有必須要有意根觸定境的法塵;所以說連無色界的識蘊本身也是因緣和合、眾緣蘊積才形成的。所以說這個就是說,不管是這個三界任何一個狀況,識蘊本身都是緣所生法、因緣和合而成的。
既然如此的話,我們就可以回頭來看,之前曾跟各位菩薩分享的、佛告訴我們:「諸所有意識,彼一切意識皆意、法因緣生故。」(《雜阿含經》卷九)從我們剛才跟大家講連色界、無色界的識蘊也是如此,各位現在應該可以更加的瞭解為什麼 佛說「諸所有意識皆意、法因緣生故」;因為一切都是意根,一切的最基礎都一定要有意根跟法塵的因緣才能夠生起。
所以這個當然也包含,如果說現在大家在外面聽到,有一些人說到他證悟的是所謂的「細意識」,另外有一些人更是說他所證悟到的是「極細意識」,說這些「細的意識或是極為微細的意識,能夠怎麼樣的超越生死,祂是一個一種開悟」的話,對於這種說法的話,各位菩薩就應該要打上問號了,因為我們(剛才除了跟大家詳細解說)一路以來除了跟大家詳細解說意識的這些作用之外,如果您聽到了、有提到了所謂的要「橫貫三世的開悟的這個境界」的話,您就要詳細去檢視:到底他所說的東西是不是落在識蘊的範圍、識陰的範圍?是不是意識的變相呢?那像細意識、極細意識的話,您就要看看這個名詞的這個背後的涵義,是不是也有我們之前講的意識的種種功能在裏面?如果有的話,這個表示說,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真正應該開悟所悟到的本心。
除了這個之外呢,我們接下來還要跟大家講的就是識陰,我們說我們要從苦、集、滅、道這些方式來觀行識蘊。
怎麼樣去看「識陰的苦」?其實各位從剛才我們一路講說:識蘊本身的是因緣性;也就是說眾緣——它適合的緣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能夠現起識蘊;然而「眾緣」若有這些因緣不具足、消散的時候,識蘊就滅去了,從這一點來看的話,您應該可以馬上聯想到:當識陰存在的現行的境界裏面,各種識陰所分別、所領受到的狀況,其實都充滿了「無常的苦」,都充滿了我們所謂的「行苦」在裏面。
它們都是無常變遷的,哪怕你是在怎麼樣喜樂的覺受,那麼都會因為因緣不具足了,這個喜樂的覺受都消失了,後來又變成了苦受,所以這些覺受的本身呢,都是落入了我們所謂的無常苦、行苦的範圍。
從這一點,您應該就可以去觀行識陰:為什麼識陰的種種皆是苦?那要做這樣的觀行的話,就真的需要您在平常的修行體驗當中,細心、靜心下來好好的去思惟、去觀察、去領會了。
今天我們就先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