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9 12:26:58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的问题是:佛教徒对于全部佛经的态度怎么样?
这个部分我们要来说明一下,佛经主要是分成三大类,有人说是经典、律典、论典;那或者说是分为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三藏。那这三藏其实也是由十二部所含摄,所以有时候会谈到三藏十二部。这十二部的意思就是说,佛陀以十二分教为方便善巧来教化佛弟子的。那佛陀将声闻辟支佛的方便解脱法,菩萨成佛的究竟解脱法,来应用十二分教来教导佛弟子,让有不畏惧生死的大心菩萨,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如来藏,真实了解佛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内容,而进入佛道的修道次第中,而世世常行菩萨道,续佛法脉,自利利他直到成佛。那这十二分教的内容指的是什么?我们略说明一下:
第一类叫作契经,契经指的是以长行直说来宣说法教,它含摄了能贯穿连缀种种能引义利、能引梵行的真实妙义,所以称为契经。
第二类称为应颂,应颂的意思就是说,长行以后呢,为了要让佛弟子容易记,所以要以颂重颂一次,这个部分就称为应颂。
第三类称为记别,也就是记别弟子命终以后生到哪里,或者说佛弟子什么时候可以成佛,那这样的内容称为记别。
第四类称为讽颂,讽颂的意思就是以两句偈、三句偈、四句偈不等,来说明这个教法,例如「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类似这个样子。
第五类称为自说,自说的意思就是,为了让当来正法能够久住,圣教能够久住,所以不请而说,佛是不请而说的,譬如说这个《阿弥陀经》就是佛不请而说,类似这一类称为自说。
第六类称为缘起或说因缘:因佛弟子请而说,因请而说;第二类、因佛弟子违犯、过失,制定戒相;第三类、因事而说,类似这样子称为缘起。
第七类譬喻,经由譬喻,可以让隐含的义理让弟子们容易明了。那这种譬喻譬如说,在《法华经》里面有说的化城譬喻,将二乘人的解脱道以化城来譬喻,让二乘的圣者能够知道说,原来这个解脱道还不是究竟,只是方便而已;又例如说像《阿含经》中,有一个盲龟于海中值遇浮木孔的譬喻,那么以这样的譬喻来说明,这个盲龟在海中一百年才从海里探头一次,要能够去碰到这个浮木的孔,头能够伸到浮木孔,这样的因缘非常的难,告诉我们说人身难得,然后能够值遇佛的正法也非常难得,这样的譬喻。
第八类就称为本事,这本事就是说,除了佛的本生以外,来说佛的这个过去生的所有事情,称为本事。
第九类称为本生,本生就是说,世尊在过去世,行难行的菩萨行所受的种种身,就称为本生。譬如说,佛世尊本为菩萨,修诸苦行,作鹿、作罴、作獐、作兔,乃至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等,受种种身,讲这些内容称为本生。
第十类称为方广,方广就是在这其中广说一切诸菩萨道,为了让菩萨修证佛菩提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等一切功德,来说这些法,称为方广。那方广是因为它法非常的广大、众多,而且法极高大,需要修证的时劫非常长远,需要非常勇猛地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够成满,所以这些法称为方广。
第十一类称为希法,也就是宣说诸佛、诸佛弟子等,他能胜于其余诸世间希有最胜功德,这些内容称为希法。
第十二类称为论议,论议的意思就讲说一切了义经,世尊在经中广分别诸法体相,同时在经中一些佛的圣弟子随着佛所说的而实证了,依于自己的实证,能够无倒分别诸法的体相,那这些能够分别广说一切契经的宗旨与法要的经,都称为论议。譬如说《楞伽经》、《解深密经》。
那么前面所说的这十二类,称为十二分教,就是佛经的十二分教,它就是含摄三藏,佛陀以这十二分教为方便善巧来教导佛弟子。
我们在知道这个三藏十二部内容以后呢,我们就要来提以下注意事项了;也就是说,当你阅读经典的时候,阅读佛经的时候,你要怎么样让自己能够受到佛在经中的这些言说文字的摄受,而不会有所偏差呢?
第一点,佛经的前后文你一定要连贯,你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偏好,来断章取义或者断句取义,这个部分是可以讲说是很多人的通病。也就是说,其实佛在讲说佛法时候,佛弟子记录下来整个经文内容。为什么又称为契经呢?称为契经的意思是说,它从前提这样说明,到中间,到后面,它是要连贯的,他连贯把法义连贯起来的。连贯这个前提以后,你要去修证哪些法,最后能够成这些果。所以,读佛经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既然都有这十二分教内容在其中,那么就要知道,绝对不可以说你自己喜欢经典里面这几句话,就把这几句话拿起来,当作是一切佛法的意涵了,当作是代表所有佛法的意涵;这样的话你才不会说,你因为不知道——无知,而去谤佛谤法,因为把佛的经文的意涵依自己的意思而解,那就是在谤佛,也就是谤法。
所以说,有人问到说你们对佛经的态度如何,那我们就要从这几点来注意。那前提当然要知道说,经典里面含摄了十二分教,含摄了佛以这种方便善巧说下来的这种三藏,但是里面都有十二分教在里头;所谓的十二分教,并不是说一部经只有一分教而已,一部经只有讲到契经而已;契经里面也有譬喻,契经里面也有因缘,契经里面也有受记,大乘经的契经里面也有方广,也有论议。
也就是说,这个方广、论议本身,只有大乘的契经有。那我们前面已经讲到说佛经又分为三藏——声闻藏、辟支佛藏以及菩萨藏,那就要知道说,声闻藏所说的就是以修学四圣谛为主,以解脱生死为主;那缘觉藏就要知道,它是以修学,还是一样修学解脱道为主,自己要透过十二因缘,来觉悟这个法的本身解脱是如何;然后菩萨藏的本身,讲的是怎么样大心的菩萨他是不畏惧生死苦,然后能够发大心,又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来修道,它的实证内容是如何。所以,当你知道以后你要知道,这部经里面如果纯粹只有讲解脱道,纯粹只有讲二乘的解脱道,那你就知道说,它没有方广的名称可说;因为方广呢,只有大乘的经典可说,因为二乘的解脱道本身,它没有含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这个解脱道本身并没有含摄;因为佛道本身的法,不是只有解脱道,你实证解脱道以后,只是一个能够离开生死苦的解脱果,并不是成佛。
所以我们说,你读经典的时候要知道说,这是小乘经典还是大乘经典,纯粹只有修证解脱道的,那就是小乘经典,不能说它是方广,里面就没有方广的意涵在;里面没有再去申论整个这个实相的义理,这个就没有所谓的论议的一分。所以,里面虽然有这个譬喻,虽有因缘,可是我们要知道它是不是菩萨藏;如果是菩萨藏的话,它必定会含摄这些方广、论议等等的,甚至有譬喻,有这个重颂、长行、讽颂等等都有。
所以当你阅读佛经的时候,千万要记得一定要去了解它前后文在讲什么,这个前提一定不能把它忽略掉了。那如果忽略掉了以后,你只是断章取义,那么或者是断句取义,那这样的话,对佛经就是不尊敬;也可以讲说你没有完全了解佛的教导是什么,那只是要把这个文句拿去,自己以自己的意思来解说,那这样的话,我们就应该要避免。
第二点,《般若经》讲的空,不是一切有为法的无常空,不是烦恼断灭的空,不是缘起性空,而是说这个如来藏本身祂无生,本身具足了无漏无为法,可是祂能生一切有为法;所以《般若经》讲的是中道,般若中道讲的是这个如来藏本身的真实空。
所以,如果说读《般若经》的时候,把祂当作说那是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所以空,来看待《般若经》的话,那么这样子,就会等于说误解佛的意思,就会对这个《般若经》本身,就会把应该是属于大乘的经典,结果呢以小乘的经典意思来解读,那这样的话就会偏差掉了。身为佛弟子,身为对三宝非常尊敬的佛弟子,这一点在阅读经典的时候,更应该要注意。
也不是烦恼断灭的空,也就是说把一切我所、我执、我见,统统断灭以后,是不是就是般若?不是!那个只是纯粹的解脱道。也就是说,二乘人他能够断除他在三界中的贪爱,断除了我见、我执、我所执,那就是烦恼都断灭,可是那样的空却不是般若;因为他没有涉及所谓的中道实相,般若是涉及到中道实相的。
也不是缘起性空,因为缘起性空是在讲,五蕴十八界在三界中借因缘而现起以后,没有自体,没有自性,没有真实自性,所以说它是缘起,但是这个本性体性它是空的,因为它不能常住;那这个缘起性空,涉及不到如来藏本身的法。
也就是,你了解是《般若经》,你就要知道般若本身讲的是实相。那实相是哪一个心的法呢?是如来藏第八识心的法。那既然是如来藏第八识心的法,你就得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你才能够知道《般若经》讲的空是什么。这样的一个简单的一个意涵让你了解以后,当你阅读《般若经》的时候,你就不会用一切有为法的空、无常空来解读实相的般若空。那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就不会去误解经典的意思,同时也能够激发起自己能够求证真实的这个所谓般若空的法是什么。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空,它是属于断灭,断灭的法是无,怎么可能称为说是实相呢?断灭的法它是虚妄的,虚妄既然是虚妄,灭了以后怎么可能成为实呢?虚妄法灭了以后,还是虚妄法灭了。那既然是实相,表示祂是本来是真实的法,真实的法所呈现出来的法性,才能说是实相般若空。所以,第二点告诉大家说,在阅读般若经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几个地方其实是很多人容易去忽略掉,而且是误解的地方。
那么第三点,就是说倘若所阅读的经里面,说到的意识是常住的,一定是伪经;如果说缘起性空是究竟真实空,一定是伪经;如果说还有更高的密法,是显教的佛所没有修的,一定是伪经;如果说有赞叹男女淫欲触受,说修这个法可以成佛的,一定是伪经;如果说有否定如来藏的,一定是伪经。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前面已经有说过了意识心是怎么来的,意识心祂是要聚缘而有,是因缘所生法;那因缘所生法呢,祂是一期生死而有的,所以祂不是常住的。那既然意识本身是要借因缘,借什么因缘呢?借意根触法尘,乃至是如来藏的意识种子,那才能够去把祂现起意识这样的法,然后与种种心所法相应,与烦恼相应或者与智慧相应。如果说意识心祂既然不是常住法,如果再讲到细意识是常住法,那就没道理了;因为,本来的根本法,以意识为本的法,它不是常住法,它是生死法,怎么可能说意识细分出去的法,会变成常住法呢?所以,假如有经典里面在赞叹,称赞意识是常住的,那么这部经一定是伪经。
因为当初在记录到经藏里面去的时候,也有人因为不懂得真正佛法的义理是什么;所以就仿照经典里面的格式,把这样的一个不如实、不如法的这个意涵写进去,被人把它编纂到经藏里面去了;所以我们阅读经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虽然现在它都在经藏里面,可是假如里面的这些意涵不如法,违背了这个法界实相,违背了这个清净解脱法的,那这个部分我们就要拿出来探讨;拿出来探讨,要与佛陀所说的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所真实说到这些实证的法的这个理路、内容次第为准。
假如说缘起性空是究竟真实空的,那么这个部分,它为什么说是伪经呢?因为前面也跟大家说过,说缘起性空它是在五蕴十八界法的生灭现象而有的;既然五蕴十八界法它不是真实的,它是要因缘聚合而有,是有生有灭、有生有死的法,那么以这个现象界这些法,呈现出来的一种就是说缘起性空这样的意涵,怎么可能变成究竟真实?
那如果说有人会说,还有更高的密法是显教的佛所没有修证的,那么这一点呢,一定要探讨他对三宝信有没有。因为所谓的三宝是佛法僧三宝,既然说佛是三界至尊,是人天应供,具足种种的这个功德法,应该说三界中所有一切法都修证,无所不知,同时能够出离世间再入世间,圆满了一切福德功德、智慧功德,那么怎么可能说佛陀修证还有比祂更高的呢?那既然佛法称为无上法,就表示没有一法再超越佛的法了;那如果称为说还有更高的密法,是显教的佛所没有修的,那么这里很明显的就是伪经。
那如果有赞叹男女淫欲的触受,说这个法可以成佛,那也是伪经。因为佛法最重要是什么?是清净的、解脱的。那男女淫欲它是杂染的,它是系缚的,它是生死法。所以,这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赞叹这个男女淫欲的法,说以这个法可以即身成佛了,那么它一定不是佛法。有这样的意涵,把它当作经典写出来,编到藏经里面去了,那么一定是伪经。
有否定如来藏的一定是伪经。因为如来藏是法界的根本,是涅槃的本际,是一切法的实相;那把这个根本否定掉了,那其他还有什么法?六识的法纯粹是三界中的生死法,六识的法它是自己是不能被人依循而解脱的;因为它本身是生死法,这如何依止生死法而能够说脱离生死法?它本身是苦法,那如何能够依止它而脱离苦呢?所以说,违背法界实相、违背清净解脱法部分的法义,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谨慎。
我们说,信受众生皆有如来藏,信受众生只有八个识的人,在真实善知识的教导之下,除了前面所说的这些伪经以外,对于佛经的态度,都是当作法宝而信受、恭敬、礼拜、供养的。因为在没有真实善知识出现于世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没有能力来看待什么样的内容是伪经;可是当有真实善知识出现于世的时候,能如实的将佛法的内容揭露出来,能如实的告诉我们佛法内容实证是如何,而本身也能实证,教导佛弟子实证,同时实证的佛弟子也能验证说,教导他的善知识本身的实证是对的,自己的实证也是对的,符合佛所说的。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该了解佛法本身在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些三藏十二部,所应该有的法义是什么;所以就能够有法眼,能够有慧眼来看待说,哪一些部分是因为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些因为没有实证的人把这些不如实的经典汇编进来,让我们不知道,而误以为编在经藏里面的经典都是真实的,让人说那这样子有矛盾。所以,除了伪经以外,如有主张佛经是互相矛盾的,《阿含经》与《般若经》互相矛盾的,那么这样表示说他是没有实证的。因为三藏里面所说的法,都是有贯串性的,都是以如来藏为因而说的,只有显说隐说的差别,只有方便与究竟的差别。
所以,佛教徒对全部佛经的态度怎么样呢,从前面的这些说明我们就知道了,一定要来知道,要以众生皆有如来藏,众生只有八个识,而三藏十二部的内容是如何,来当作基础来看待了。
那么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就说明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75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3-30 22:53:05 |
|
|
[讲座文稿]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的問題是:佛教徒對於全部佛經的態 度怎麼樣?
這個部分我們要來說明一下,佛經主要是分成三大類,有人說是經典、律典、論 典;那或者說是分為聲聞藏、辟支佛藏、菩薩藏三藏。那這三藏其實也是由十二 部所含攝,所以有時候會談到三藏十二部。這十二部的意思就是說,佛陀以十二 分教為方便善巧來教化佛弟子的。那 佛陀將聲聞辟支佛的方便解脫法,菩薩成佛 的究竟解脫法,來應用十二分教來教導佛弟子,讓有不畏懼生死的大心菩薩,能 夠證得法界實相如來藏,真實瞭解佛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內容,而進入佛道的 修道次第中,而世世常行菩薩道,續佛法脈,自利利他直到成佛。那這十二分教 的內容指的是什麼?我們略說明一下:
第一類叫作契經,契經指的是以長行直說來宣說法教,它含攝了能貫穿連綴種種 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的真實妙義,所以稱為契經。
第二類稱為應頌,應頌的意思就是說,長行以後呢,為了要讓佛弟子容易記,所 以要以頌重頌一次,這個部分就稱為應頌。
第三類稱為記別,也就是記別弟子命終以後生到哪裏,或者說佛弟子什麼時候可 以成佛,那這樣的內容稱為記別。
第四類稱為諷頌,諷頌的意思就是以兩句偈、三句偈、四句偈不等,來說明這個 教法,例如「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類似這個樣子。
第五類稱為自說,自說的意思就是,為了讓當來正法能夠久住,聖教能夠久住, 所以不請而說,佛是不請而說的,譬如說這個《阿彌陀經》就是 佛不請而說, 類似這一類稱為自說。
第六類稱為緣起或說因緣:因佛弟子請而說,因請而說;第二類、因佛弟子違犯 、過失,制定戒相;第三類、因事而說,類似這樣子稱為緣起。
第七類譬喻,經由譬喻,可以讓隱含的義理讓弟子們容易明了。那這種譬喻譬如 說,在《法華經》裏面有說的化城譬喻,將二乘人的解脫道以化城來譬喻,讓二 乘的聖者能夠知道說,原來這個解脫道還不是究竟,只是方便而已;又例如說像 《阿含經》中,有一個盲龜於海中值遇浮木孔的譬喻,那麼以這樣的譬喻來說明, 這個盲龜在海中一百年才從海裏探頭一次,要能夠去碰到這個浮木的孔,頭能夠 伸到浮木孔,這樣的因緣非常的難,告訴我們說人身難得,然後能夠值遇佛的正法 也非常難得,這樣的譬喻。
第八類就稱為本事,這本事就是說,除了佛的本生以外,來說佛的這個過去生的 所有事情,稱為本事。
第九類稱為本生,本生就是說,世尊在過去世,行難行的菩薩行所受的種種身, 就稱為本生。譬如說,佛世尊本為菩薩,修諸苦行,作鹿、作羆、作獐、作兔, 乃至粟散王、轉輪聖王、龍、金翅鳥等,受種種身,講這些內容稱為本生。
第十類稱為方廣,方廣就是在這其中廣說一切諸菩薩道,為了讓菩薩修證佛菩提 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等一切功德,來說這些法,稱為方廣 。那方廣是因為它法非常的廣大、眾多,而且法極高大,需要修證的時劫非常長 遠,需要非常勇猛地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成滿,所以這些法稱為方廣。
第十一類稱為希法,也就是宣說諸佛、諸佛弟子等,他能勝於其餘諸世間希有最 勝功德,這些內容稱為希法。
第十二類稱為論議,論議的意思就講說一切了義經,世尊在經中廣分別諸法體相 ,同時在經中一些佛的聖弟子隨著 佛所說的而實證了,依於自己的實證,能夠無 倒分別諸法的體相,那這些能夠分別廣說一切契經的宗旨與法要的經,都稱為論 議。譬如說《楞伽經》、《解深密經》。
那麼前面所說的這十二類,稱為十二分教,就是佛經的十二分教,它就是含攝三 藏,佛陀以這十二分教為方便善巧來教導佛弟子。
我們在知道這個三藏十二部內容以後呢,我們就要來提以下注意事項了;也就是 說,當你閱讀經典的時候,閱讀佛經的時候,你要怎麼樣讓自己能夠受到佛在經 中的這些言說文字的攝受,而不會有所偏差呢?
第一點,佛經的前後文你一定要連貫,你千萬不要以自己的偏好,來斷章取義或 者斷句取義,這個部分是可以講說是很多人的通病。也就是說,其實 佛在講說 佛法時候,佛弟子記錄下來整個經文內容。為什麼又稱為契經呢?稱為契經的意 思是說,它從前提這樣說明,到中間,到後面,它是要連貫的,他連貫把法義連 貫起來的。連貫這個前提以後,你要去修證哪些法,最後能夠成這些果。所以, 讀佛經的時候一定要知道,既然都有這十二分教內容在其中,那麼就要知道,絕 對不可以說你自己喜歡經典裏面這幾句話,就把這幾句話拿起來,當作是一切 佛法的意涵了,當作是代表所有佛法的意涵;這樣的話你才不會說,你因為不知 道——無知,而去謗佛謗法,因為把佛的經文的意涵依自己的意思而解,那就是 在謗佛,也就是謗法。
所以說,有人問到說你們對佛經的態度如何,那我們就要從這幾點來注意。那前 提當然要知道說,經典裏面含攝了十二分教,含攝了 佛以這種方便善巧說下來的 這種三藏,但是裏面都有十二分教在裏頭;所謂的十二分教,並不是說一部經只 有一分教而已,一部經只有講到契經而已;契經裏面也有譬喻,契經裏面也有因 緣,契經裏面也有受記,大乘經的契經裏面也有方廣,也有論議。
也就是說,這個方廣、論議本身,只有大乘的契經有。那我們前面已經講到說佛 經又分為三藏——聲聞藏、辟支佛藏以及菩薩藏,那就要知道說,聲聞藏所說的 就是以修學四聖諦為主,以解脫生死為主;那緣覺藏就要知道,它是以修學,還 是一樣修學解脫道為主,自己要透過十二因緣,來覺悟這個法的本身解脫是如何; 然後菩薩藏的本身,講的是怎麼樣大心的菩薩他是不畏懼生死苦,然後能夠發大 心,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來修道,它的實證內容是如何。所以,當你知道以後你 要知道,這部經裏面如果純粹只有講解脫道,純粹只有講二乘的解脫道,那你就 知道說,它沒有方廣的名稱可說;因為方廣呢,只有大乘的經典可說,因為二乘 的解脫道本身,它沒有含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這個解脫道本身並沒 有含攝;因為佛道本身的法,不是只有解脫道,你實證解脫道以後,只是一個能 夠離開生死苦的解脫果,並不是成佛。所以我們說,你讀經典的時候要知道說, 這是小乘經典還是大乘經典,純粹只有修證解脫道的,那就是小乘經典,不能說 它是方廣,裏面就沒有方廣的意涵在;裏面沒有再去申論整個這個實相的義理, 這個就沒有所謂的論議的一分。所以,裏面雖然有這個譬喻,雖有因緣,可是我 們要知道它是不是菩薩藏;如果是菩薩藏的話,它必定會含攝這些方廣、論議等 等的,甚至有譬喻,有這個重頌、長行、諷頌等等都有。
所以當你閱讀佛經的時候,千萬要記得一定要去瞭解它前後文在講什麼,這個前 提一定不能把它忽略掉了。那如果忽略掉了以後,你只是斷章取義,那麼或者是 斷句取義,那這樣的話,對佛經就是不尊敬;也可以講說你沒有完全瞭解佛的教 導是什麼,那只是要把這個文句拿去,自己以自己的意思來解說,那這樣的話, 我們就應該要避免。
第二點,《般若經》講的空,不是一切有為法的無常空,不是煩惱斷滅的空,不 是緣起性空,而是說這個如來藏本身祂無生,本身具足了無漏無為法,可是祂能 生一切有為法;所以《般若經》講的是中道,般若中道講的是這個如來藏本身的 真實空。
所以,如果說讀《般若經》的時候,把祂當作說那是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所以空 ,來看待《般若經》的話,那麼這樣子,就會等於說誤解 佛的意思,就會對這個 《般若經》本身,就會把應該是屬於大乘的經典,結果呢以小乘的經典意思來解 讀,那這樣的話就會偏差掉了。身為佛弟子,身為對三寶非常尊敬的佛弟子,這 一點在閱讀經典的時候,更應該要注意。
也不是煩惱斷滅的空,也就是說把一切我所、我執、我見,統統斷滅以後,是不 是就是般若?不是!那個只是純粹的解脫道。也就是說,二乘人他能夠斷除他在 三界中的貪愛,斷除了我見、我執、我所執,那就是煩惱都斷滅,可是那樣的空 卻不是般若;因為他沒有涉及所謂的中道實相,般若是涉及到中道實相的。
也不是緣起性空,因為緣起性空是在講,五蘊十八界在三界中藉因緣而現起以後, 沒有自體,沒有自性,沒有真實自性,所以說它是緣起,但是這個本性體性它是 空的,因為它不能常住;那這個緣起性空,涉及不到如來藏本身的法。
也就是,你瞭解是《般若經》,你就要知道般若本身講的是實相。那實相是哪一 個心的法呢?是如來藏第八識心的法。那既然是如來藏第八識心的法,你就得實 證第八識如來藏,你才能夠知道《般若經》講的空是什麼。這樣的一個簡單的一 個意涵讓你瞭解以後,當你閱讀《般若經》的時候,你就不會用一切有為法的空 、無常空來解讀實相的般若空。那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就不會去誤解經典的意思 ,同時也能夠激發起自己能夠求證真實的這個所謂般若空的法是什麼。因為一切 有為法都是無常空,它是屬於斷滅,斷滅的法是無,怎麼可能稱為說是實相呢? 斷滅的法它是虛妄的,虛妄既然是虛妄,滅了以後怎麼可能成為實呢?虛妄法滅 了以後,還是虛妄法滅了。那既然是實相,表示祂是本來是真實的法,真實的法 所呈現出來的法性,才能說是實相般若空。所以,第二點告訴大家說,在閱讀般 若經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個幾個地方其實是很多人容易去忽略掉,而且是 誤解的地方。
那麼第三點,就是說倘若所閱讀的經裏面,說到的意識是常住的,一定是偽經; 如果說緣起性空是究竟真實空,一定是偽經;如果說還有更高的密法,是顯教的 佛所沒有修的,一定是偽經;如果說有讚歎男女淫欲觸受,說修這個法可以成佛 的,一定是偽經;如果說有否定如來藏的,一定是偽經。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前面已經有說過了意識心是怎麼來的,意識心祂是要聚緣而 有,是因緣所生法;那因緣所生法呢,祂是一期生死而有的,所以祂不是常住的 。那既然意識本身是要藉因緣,藉什麼因緣呢?藉意根觸法塵,乃至是如來藏的 意識種子,那才能夠去把祂現起意識這樣的法,然後與種種心所法相應,與煩惱 相應或者與智慧相應。如果說意識心祂既然不是常住法,如果再講到細意識是常 住法,那就沒道理了;因為,本來的根本法,以意識為本的法,它不是常住法, 它是生死法,怎麼可能說意識細分出去的法,會變成常住法呢?所以,假如有經 典裏面在讚歎,稱讚意識是常住的,那麼這部經一定是偽經。
因為當初在記錄到經藏裏面去的時候,也有人因為不懂得真正佛法的義理是什麼 ;所以就仿照經典裏面的格式,把這樣的一個不如實、不如法的這個意涵寫進去 ,被人把它編纂到經藏裏面去了;所以我們閱讀經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雖然 現在它都在經藏裏面,可是假如裏面的這些意涵不如法,違背了這個法界實相, 違背了這個清淨解脫法的,那這個部分我們就要拿出來探討;拿出來探討,要與 佛陀所說的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所真實說到這些實證的法的這個理路、內容 次第為準。
假如說緣起性空是究竟真實空的,那麼這個部分,它為什麼說是偽經呢?因為前 面也跟大家說過,說緣起性空它是在五蘊十八界法的生滅現象而有的;既然五蘊 十八界法它不是真實的,它是要因緣聚合而有,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死的法,那 麼以這個現象界這些法,呈現出來的一種就是說緣起性空這樣的意涵,怎麼可能 變成究竟真實?
那如果說有人會說,還有更高的密法是顯教的佛所沒有修證的,那麼這一點呢, 一定要探討他對三寶信有沒有。因為所謂的三寶是佛法僧三寶,既然說佛是三界 至尊,是人天應供,具足種種的這個功德法,應該說三界中所有一切法都修證, 無所不知,同時能夠出離世間再入世間,圓滿了一切福德功德、智慧功德,那麼 怎麼可能說佛陀修證還有比祂更高的呢?那既然佛法稱為無上法,就表示沒有一 法再超越佛的法了;那如果稱為說還有更高的密法,是顯教的佛所沒有修的,那 麼這裏很明顯的就是偽經。
那如果有讚歎男女淫欲的觸受,說這個法可以成佛,那也是偽經。因為佛法最重 要是什麼?是清淨的、解脫的。那男女淫欲它是雜染的,它是繫縛的,它是生死 法。所以,這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讚歎這個男女淫欲的法,說以這 個法可以即身成佛了,那麼它一定不是佛法。有這樣的意涵,把它當作經典寫出 來,編到藏經裏面去了,那麼一定是偽經。
有否定如來藏的一定是偽經。因為如來藏是法界的根本,是涅槃的本際,是一切 法的實相;那把這個根本否定掉了,那其他還有什麼法?六識的法純粹是三界中 的生死法,六識的法它是自己是不能被人依循而解脫的;因為它本身是生死法, 這如何依止生死法而能夠說脫離生死法?它本身是苦法,那如何能夠依止它而脫 離苦呢?所以說,違背法界實相、違背清淨解脫法部分的法義,我們在閱讀的時 候就要謹慎。
我們說,信受眾生皆有如來藏,信受眾生只有八個識的人,在真實善知識的教導 之下,除了前面所說的這些偽經以外,對於佛經的態度,都是當作法寶而信受、 恭敬、禮拜、供養的。因為在沒有真實善知識出現於世的時候,其實我們都沒有 能力來看待什麼樣的內容是偽經;可是當有真實善知識出現於世的時候,能如實 的將佛法的內容揭露出來,能如實的告訴我們佛法內容實證是如何,而本身也能 實證,教導佛弟子實證,同時實證的佛弟子也能驗證說,教導他的善知識本身的 實證是對的,自己的實證也是對的,符合佛所說的。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應該瞭 解佛法本身在經典裏面所說的這些三藏十二部,所應該有的法義是什麼;所以就 能夠有法眼,能夠有慧眼來看待說,哪一些部分是因為在過去世的時候,有一些 因為沒有實證的人把這些不如實的經典彙編進來,讓我們不知道,而誤以為編在 經藏裏面的經典都是真實的,讓人說那這樣子有矛盾。所以,除了偽經以外,如 有主張佛經是互相矛盾的,《阿含經》與《般若經》互相矛盾的,那麼這樣表示 說他是沒有實證的。因為三藏裏面所說的法,都是有貫串性的,都是以如來藏爲 因而說的,只有顯說隱說的差別,只有方便與究竟的差別。
所以,佛教徒對全部佛經的態度怎麼樣呢,從前面的這些說明我們就知道了,一 定要來知道,要以眾生皆有如來藏,眾生只有八個識,而三藏十二部的內容是如 何,來當作基礎來看待了。
那麼對於這個題目,我們就說明到這裏了。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