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谈 五 蕴 。。。
五蕴大家都知道是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又称五阴、五受阴。
蕴有聚集之意,阴有覆盖之意。如树荫之覆盖阳光。五阴亦复如
是聚集、覆盖生命之实相,而轮回生死于三界六道中。
色蕴——色身刹那刹那、念念变异。粗观色身每日新陈代谢,今
日之毛发比昨日长;大吃大喝,日久即肥胖。细观色身微至细胞
刹那变异,由呼吸吸入氧气,经血液输送养份,供给全身之细胞
以滋养色身所需之能量。再观现代医学发达,断手断脚及色身之
器官大都可移植手术。由此观之色蕴虚幻无常。
受蕴——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等三受,加上忧受及喜受即
五受。五根缘五尘境而产生之觉受称之为受蕴。如眼见色、耳闻
声、鼻嗅香、舌尝味、身缘触,经由意根缘五尘相分而生意识了
别诸法尘,而产生之种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觉受韵味。
但此受蕴皆念念变异,虚幻不实。如眼见色,看见美好事物便有
乐受;看见厌烦事物便生苦受;无苦无乐之境便是不苦不乐受。
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贪著六尘起心分别,即生三受乃
至五受。而受蕴念念变异、忽喜忽忧、忽苦忽乐,有淡有浓,非
是恒常。由此观之受蕴虚幻无常。
想蕴——有语言文字之想及无语言文字之想,觉知即是想,因此
想蕴不离意识,有意识即有想蕴。一般对想蕴之认知都习惯于语
言文字之思惟,但语言文字是后天熏习学习而来的。想事情并非
一定非得用语言文字来思惟。如无相念佛,单纯一个净念相续不
断也是想蕴。动物之活动无语言文字,如水中鱼之游动,皆无语
言文字,但不离想蕴,有食物知道吃,有危险知道闪避。
又禅定大都属有想定,因知道自己入定中之等持或等至位中,意
识攀缘定境法尘,随定境之深浅,意识也随之微细。如四空定之
非想非非想定,意识最为微细。非有想非无想,只因断了意识之
证自证分——返观之心,无法以证自证分作返观察觉自心,但也
是不离想蕴。
但四禅中有无想定却是离开想蕴,把意识心断掉,以色界四禅之
天身欲做入涅磐想。但佛说这是外道五现见涅磐之一,非实际之
涅磐。因还有末那意根未断及阿赖耶持执色界之天身,非实际之
涅磐。真正之涅磐是空十八界连意根末那也断,余阿赖耶(此时
改名为异熟识)不在三界中受生称之为涅磐。因此想蕴不离见闻
觉知之意识,而意识时时了别六尘诸法,审而不恒,由此观之想
蕴虚幻无常。
行蕴——有身口意之行,身体之活动、嘴巴之说话、意念之思惟,
皆属行蕴之范畴。色——要动不动、受——要受不受、想——要
想不想、识——要缘不缘之运作过程皆不离行阴。在不作为身、
口、意过程中,如色身不动、口不说话、意不思惟仍是属行阴。
乃至一切的异熟果报,皆出于过去的无量行阴而来的,而行阴却
是由色、受、想、识而来。身行与口行须有时间与空间之每一刹
那不断延续转换才能成就行阴。意行无需空间,但要有时间才有
心行思惟之成就,如意念每一刹那都在作了别决定,决定继续坐,
继续听,决定出定、入定,决定要这样,不这样,或保持这样即
是思量作定。心思的运作从没间断过,行蕴没断绝。由于有意根
与意识之存在,产生于身、口、意之行为而成行蕴,由此观之行
蕴虚幻无常。
识蕴即是七转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及意
根末那识。意根 又名末那识,此心恒审思量、处处作主,刹那刹
那不断作主,乃至睡眠而梦时亦复随处攀缘刹那作主。此识恒执
阿赖耶识之见分为自内我,亦执意识觉知心我,复执五根五识为
我。其体性为恒审思量,从无始来即是普遍而不断地计著三界诸
法为真实。此识因遍计执性,与四烦恼相应,因带质有覆,从来
不知自己之虚妄,无始来覆障真如之清净性,又名俱生我执,能
与十八个心所有法相应,为一切众生无明之根源。
意识有分别六尘之作用,又名分别事识;有情众生生来即能分别、
思惟、观察之觉知心即是意识。意识之现起乃因五胜义根不坏及
五扶尘根不坏,配合末那之接触种种法尘,即现起意识,随即思
惟分别而有妄想。修定中之有念灵知心或无念灵知心不论如何细
微之细心,乃至修至非想非非想定中之微细心皆是意识之范围。
意识为了别外相分诸境,须与五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因此
又称五俱意识。八识中意识思惟分别观察能力最为敏捷,能与五
十一心所有法皆相应,通三性、三量、三境。然而此意识于五位
中(眠熟、闷绝、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悉皆断灭不起,除
此五位外,无不刹那生灭变异,恒常现起觉观分别。
前五识是非恒非审,仅能各缘自境以率尔心了别性境现量,无法
入了别五尘境之细分法相,如眼识只缘色尘之显色——青黄皂白,
不能缘形色、表色、无表色。耳识只能缘声尘、鼻识只能缘香尘、
舌识只能缘味尘、身识只能缘触尘。因功能差别各异所以分界,
又与意识俱起分别五尘,因此又通三性(善、恶、无记性),能
与三十四个心所有心相应。然五识的眼、耳、身三识只至色界初
禅,鼻、舌两识初禅也无,因色界禅定天以禅悦为食,无需欲界
团食所需之鼻、舌两识,由此观之识蕴虚幻无常。
小潘 /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