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4-10-25 08:46:54 |
|
|
要建立正解脱的知见: 可阅读《识蕴真义》详细述说了识蕴内容.只要能确实 深入现观识蕴的虚妄,其他色、受、想、行四蕴要破就 不难了。如能把五蕴如何生起、演变,以及破灭的过 程如实观察,并且心得决定,我见就可以断了。断我见, 证初果者,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就可出离三界.这修行的 速度真快!
断意识心常住不坏的邪见。 59. http://blog.creaders.net/xbh2007/user_blog_diary.php?did=195340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11-14 22:30:32 |
|
|
《识蕴真义》(后半) http://www.foyun.com/bbs/topiclist.asp?topage=2&bd=15&action=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7-21 10:12:24 |
|
|
有关于五蕴的观行 必须自己亲自去做,所以看了他人的观行报告 除非您是亲教师 不然不是很好的会影响到您自己的功德受用
在生活上 处处都是可以取来用譬如 吃饭 喝茶 洗澡 刷牙 都可以 尽力取动相 不取静相然后套用 五蕴 十二处 十八界 自己一分一分 的去分析更详细的分析 可以参照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1024/Book1024-R.htm
#第十二章 当然一定要下笔 把自己的观行报告写,出来千万不要急 一份观行 报告 有人必须花很多天才可以完成譬如 喝一杯咖啡 从刚泡好热的 直到要喝一口时 老早都冷掉了等到缘熟了时 就有亲教师可以指导您 了另外有关的书籍可以参照
1.阿含正义 第1与第 2 辑 《唯识学探源》 平实导师 著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2022/Book2022-0.htm
2.大乘五蕴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31/1612_001.htm
阿弥陀佛
Wilson
9/19/2007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7-21 10:10:00 |
|
|
如何观察五蕴? 阿弥陀佛
其实小潘师兄已经说的很详细了, 其他的部分必须我们个人自己去 实际观察. 观察自身, 观察别人, 观察其他有情, 观察器世间的一切. 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 看到的, 听到的, 闻道的, 尝到的, 触到的或摸到的, 感觉得到的, 以及想到的. 随意取样, 就可以 仔细观察思维. 观察思维这些法的组成和运作过程. 这就是观行. 例如, 喝咖啡一法, 从喝咖啡的欲想怎么产生的, 例如闻道别人的咖 啡香, 或是看到咖啡的广告, 或是看到咖啡, 或是其他的状态下. 把 产生的过程从粗到细, 想喝的欲望起了, 就会有如何取得咖啡的意念 出现, 去买现成的, 或是自己泡, 或者自己在心理想, 体会咖啡的香 与美, 也就可以解馋了等等. 没有学五蕴之前, 我们总认为就是这么单纯的一个动作就完成了喝 咖啡的法, 很自然, 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当我们仔细深入观察思 维, 才发现, 原来整个过程是这么复杂, 简直是一项大工程. 就像电 脑工作一样, 虽然几十分之一秒就完成一项我们给它的工作. 但是其 实过程是很复杂的, 也很冗长的, 就像我们小时候, 学讲话, 学吃东西, 学走路等等, 要花很长的时间. 但是现在认为这些都是极简单不 过的事情一样. 又就像电脑工作, 只要动几个指令, 电脑马上完成工作. 但是想一想, 如果这个程式, 要用机器语言写出来, 要写多少才能完成. 为什么微 软的软体占用的记忆体会那么庞大, 因为他的软体程式要帮我们做 百分之九九点九的工作, 剩下就是我们要下的几个指令. 又例如, 吃东西, 你是因为饿了想吃, 或是时间到了想吃, 或是看到了 想吃, 或是其他的原因. 观行可以很粗, 例如喝咖啡, 首先想喝, 就去 买或泡, 要去买, 要准备钱, 走到商店或是贩卖机 等等一连串的行为 动作, 包括心行等起心动念一连串的有形无形的动作中, 色受想行识 五蕴的每一蕴怎么配合运作. 例如, 咖啡是色蕴所摄, 看到必须眼根触色尘才能完成看的功能, 眼 扶尘根的也是色法, 色蕴所摄, 闻到香味, 要鼻根和香尘接触才能完 成, 缺一不可. 重点是, 你已经知道了五蕴的内涵, 就必须亲自套到 自己身上或环境中去观察, 慢慢的你就会体会到五蕴观行事怎么一 回事. 其实每一个人都会观行, 只是没有学过五蕴名相的人, 不会用这些 名相来叙述而已, 或是没有落实到语言文字上面罢了, 知道自己如 何吃喝拉撒的过程, 就是知道观行. 所以你一定会观行, 只是粗细差 别而已, 不要想太多. 例如小潘师兄的色蕴部分 色蕴--色身刹那刹那、念念变异。粗观色身每日新陈代谢,今 日 之毛发比昨日长;大吃大喝,日久即肥胖。细观色身微至细胞刹 那变异,由呼吸吸入氧气,经血液输送养份,供给全身之细胞以 滋养色身所需之能量。再观现代医学发达,断手断脚及色身之器官 大都可移植手术。由此观之色蕴虚幻无常。你一定有新陈代谢, 毛 发增长, 大吃大喝, 呼吸, 等等 你身上就有, 怎么会不知道怎么套 到你自己身上. 不访试著作一下, 把他写下来. 末学 合十 9/14/2007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7-21 10:06:48 |
|
|
浅谈五蕴与观行
五蕴大家都知道是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又称五阴、五受阴。 蕴有聚集之意,阴有覆盖之意。如树荫之覆盖阳光。五阴亦复如 是聚集、覆盖生命之实相,而轮回生死于三界六道中。
色蕴——色身刹那刹那、念念变异。粗观色身每日新陈代谢,今 日之毛发比昨日长;大吃大喝,日久即肥胖。细观色身微至细胞 刹那变异,由呼吸吸入氧气,经血液输送养份,供给全身之细胞 以滋养色身所需之能量。再观现代医学发达,断手断脚及色身之 器官大都可移植手术。由此观之色蕴虚幻无常。 受蕴——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等三受,加上忧受及喜受即 五受。五根缘五尘境而产生之觉受称之为受蕴。如眼见色、耳闻 声、鼻嗅香、舌尝味、身缘触,经由意根缘五尘相分而生意识了 别诸法尘,而产生之种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觉受韵味。 但此受蕴皆念念变异,虚幻不实。如眼见色,看见美好事物便有 乐受;看见厌烦事物便生苦受;无苦无乐之境便是不苦不乐受。 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贪著六尘起心分别,即生三受乃 至五受。而受蕴念念变异、忽喜忽忧、忽苦忽乐,有淡有浓,非 是恒常。由此观之受蕴虚幻无常。 想蕴——有语言文字之想及无语言文字之想,觉知即是想,因此 想蕴不离意识,有意识即有想蕴。一般对想蕴之认知都习惯于语 言文字之思惟,但语言文字是后天熏习学习而来的。想事情并非 一定非得用语言文字来思惟。如无相念佛,单纯一个净念相续不 断也是想蕴。动物之活动无语言文字,如水中鱼之游动,皆无语 言文字,但不离想蕴,有食物知道吃,有危险知道闪避。 又禅定大都属有想定,因知道自己入定中之等持或等至位中,意 识攀缘定境法尘,随定境之深浅,意识也随之微细。如四空定之 非想非非想定,意识最为微细。非有想非无想,只因断了意识之 证自证分——返观之心,无法以证自证分作返观察觉自心,但也 是不离想蕴。 但四禅中有无想定却是离开想蕴,把意识心断掉,以色界四禅之 天身欲做入涅磐想。但佛说这是外道五现见涅磐之一,非实际之 涅磐。因还有末那意根未断及阿赖耶持执色界之天身,非实际之 涅磐。真正之涅磐是空十八界连意根末那也断,余阿赖耶(此时 改名为异熟识)不在三界中受生称之为涅磐。因此想蕴不离见闻 觉知之意识,而意识时时了别六尘诸法,审而不恒,由此观之想 蕴虚幻无常。
行蕴——有身口意之行,身体之活动、嘴巴之说话、意念之思惟, 皆属行蕴之范畴。色——要动不动、受——要受不受、想——要 想不想、识——要缘不缘之运作过程皆不离行阴。在不作为身、 口、意过程中,如色身不动、口不说话、意不思惟仍是属行阴。 乃至一切的异熟果报,皆出于过去的无量行阴而来的,而行阴却 是由色、受、想、识而来。身行与口行须有时间与空间之每一刹 那不断延续转换才能成就行阴。意行无需空间,但要有时间才有 心行思惟之成就,如意念每一刹那都在作了别决定,决定继续坐, 继续听,决定出定、入定,决定要这样,不这样,或保持这样即 是思量作定。心思的运作从没间断过,行蕴没断绝。由于有意根 与意识之存在,产生于身、口、意之行为而成行蕴,由此观之行 蕴虚幻无常。 识蕴即是七转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及意 根末那识。意根 又名末那识,此心恒审思量、处处作主,刹那刹 那不断作主,乃至睡眠而梦时亦复随处攀缘刹那作主。此识恒执 阿赖耶识之见分为自内我,亦执意识觉知心我,复执五根五识为 我。其体性为恒审思量,从无始来即是普遍而不断地计著三界诸 法为真实。此识因遍计执性,与四烦恼相应,因带质有覆,从来 不知自己之虚妄,无始来覆障真如之清净性,又名俱生我执,能 与十八个心所有法相应,为一切众生无明之根源。
意识有分别六尘之作用,又名分别事识;有情众生生来即能分别、 思惟、观察之觉知心即是意识。意识之现起乃因五胜义根不坏及 五扶尘根不坏,配合末那之接触种种法尘,即现起意识,随即思 惟分别而有妄想。修定中之有念灵知心或无念灵知心不论如何细 微之细心,乃至修至非想非非想定中之微细心皆是意识之范围。 意识为了别外相分诸境,须与五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因此 又称五俱意识。八识中意识思惟分别观察能力最为敏捷,能与五 十一心所有法皆相应,通三性、三量、三境。然而此意识于五位 中(眠熟、闷绝、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悉皆断灭不起,除 此五位外,无不刹那生灭变异,恒常现起觉观分别。 前五识是非恒非审,仅能各缘自境以率尔心了别性境现量,无法 入了别五尘境之细分法相,如眼识只缘色尘之显色——青黄皂白, 不能缘形色、表色、无表色。耳识只能缘声尘、鼻识只能缘香尘、 舌识只能缘味尘、身识只能缘触尘。因功能差别各异所以分界, 又与意识俱起分别五尘,因此又通三性(善、恶、无记性),能 与三十四个心所有心相应。然五识的眼、耳、身三识只至色界初 禅,鼻、舌两识初禅也无,因色界禅定天以禅悦为食,无需欲界 团食所需之鼻、舌两识,由此观之识蕴虚幻无常。 小潘 / 文 9/17/200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