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8 11:48:47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要继续来跟大家说明:如何一门深入?
上次说到,应当亲证「此经」作为基础,然后来通百经。亲证此经之后,接下来说明佛法的中央大殿外面是有一层又一层的门,等着学人去开启。你可以用见到中央大殿的基础,然后去把整个佛法的架构,包括你先前所不曾开启过的每一个门,一一再去把它开启;每开启一扇门,又使得中央大殿的光辉更加灿烂一分。终究你会明白,这个中央大殿跟其他的房间,乃至于说,跟连接这些房间的一一门,原来它是一体的;原来我们一向都在此山中,只是因为无明太浓,所以才看不清楚此山。假如你真的想要能够一经通、百经通,当然这个是不可能即生可以成就的,但是你却可以说一世一世的又以这样基础继续修学下去。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当然,最先就是要先证此经,而不是说要先通此经。因为究竟通达此经,不是我们现在所能够作得到的,那是诸佛所共证的。
而想要能够初分通此经,先要怎么办呢?当然是要依照世尊祂老人家的开示,要先在六度中去广修福业,在六度中——六度万行中把三福净业中的一一去具足它;然后才进一步亲证说,本来就是清净的祂,也就是第八识或是如来藏。这样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净土法门。当然,你一样可以用念佛法门作为基础,进而更转深入,然后加上其他的福慧的配合,一样也可以成办。
可是这是要怎么说呢?你正在以念佛法门为基础的时候,用功转而更深细的时候,也许哪一天你会突然觉得,这个念阿弥陀佛的念头,好像觉得有一点丛闹。丛闹的意思是说,就好像在丛林里面,有百花百草、百虫百兽这样纷纷扰扰的这样这么热闹。因为你认定修学佛法的目标以后,真正肯相信这一个法门,然后随着善知识的开示,一句佛号念到底,你从口念心听、心念心听,定力逐渐的增长,信心因而更加坚定,乃至于可以进展到不念而自念,或者甚至于自己在梦中看到自己在念佛,心中当然是一定十分高兴以及笃定。
可是,你为什么能够观察到念阿弥陀佛的念头是丛闹呢?因为你已经察觉,那样是有语言文字。因为你那个时候的心境,已经渐渐与定相应的缘故。你正在那边思考:「我究竟要不要以念佛的方式这样继续去深入下去?不要的话我实在很不甘心呢,因为我已经走到这个地步了;可是要的话,始终又是有一股念头想要把念佛这个语言文字放下来,因为始终就觉得很不寂静;可是善知识又讲说,打死都不要放下那一句佛号。那怎么办呢?」真是苦恼,对不对?后来也许自己心念一转,因为善根成熟的缘故;或者看到,另外的善知识的开示,原来可以在没有语言文字或是形象的状况下,我就可以看到想佛的念头,这个叫作忆佛。从此以后,心中如释重担。这不妨也可以说是从念佛为基础而转进的,那也不妨可以说,这叫作一门深入;只是说你要知道如何的转进。
以念佛的法门开启了第一道门以后,然后进入那一个房间以后,以念佛的基础转而去忆佛,进而开启那个房间里面通往中央大殿的另外一道门。我们正觉同修会就是用这个方式来教导有缘的众生,用种种方便,当然也包含从念佛开始,进一步可以忆佛,进一步可以拜多尊佛,看话头,参话头。这是让你可以期待亲见中央大厅的光景啊!这正是说以一个法门为基础,不离这个法门的基础而深入转进另外一个法门,让你可以从一大堆的房间外的最外面,可以一个门又一个门顺利的开进去;终于看到中央大殿之后,却又以它为根本,向外一个门又一个门的开出去;开遍所有的门,看尽其中所有的珍宝,最后终于确定: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只是一直在自己的家里面,一个门又一个门的开来开去。
有时候说,一门深入被变成来说用一个法门来作基础,作为达成阶段性的目标而运用的话,那这样不妨也可以用来作一个方便来受持它。譬如说,假如以念佛为基础来修定。虽然说念佛可以念到口念心听、心念心听,乃至于也许进 展到不念而念,乃至于梦中看到自己在念佛,毕竟那都是不离语言文字,那是到不了离开语言文字的境界;所以定就没有办法进一步转进,乃至增上。同样这个道理,假如有人要以念咒的方式一生一生这样念下去。但是,往往念咒的妄念,却又比念佛来得更加杂乱,也同样不适合用这样来作为修深定的法门。然而,假如因为这样而发通,也是很低层次的神通。所以才会说,这样的一门深入它是有局限的,而要如何选择一门,却变成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又有人说,假如你抱定要参禅,就要一生一直的参下去,绝对不再改变目标。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说,你参禅的目的是什么?一般而言,你也许会说,「我参禅是为了要亲证实相」。好,目的有了。那接着的问题是说,你会不会参禅啊?假如你连参禅什么都不知道,或者是说,你连参禅的基本知见的慧、基本的功夫的定都没有,那你还跟人家谈参禅这个法门吗?所以说,要参禅是要有它的基本条件的,不能说前方便都不具足而想要来参禅。换句话说,有了参禅的基本功夫,还必须要有多方面的,譬如从布施一直到禅定,这样来修种种福,乃至还要再去熏习般若的正知正见,参禅才会有突破的因缘啊!然而,即使说一生花了二三十年去参禅,一旦破参了以后,那也就是说你参禅的目的达到了,针对同样一个目的的参究,就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了,因为你已经不再有参禅的动机了。
这里提到参禅中的一个条件,那就是说要有基本的知见,而且是要正确的知见。换言之,这是在能够具备参禅的基本功夫的同时,也要同时具备的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去具备这些条件呢?佛常常开示,圣弟子广学多闻,守持不忘。同样的道理,有能力参禅之前,也应当要多闻熏习,要熏习参禅前所需要具备的正知正见,要不然你怎么知道你要如何参究?你怎么知道你参究的方向是什么?当然,这里是讲说,你在有能力参禅之前去多闻熏习,而不是叫你在参究的过程中去多闻熏习,这两个是不太一样的。所以,这其实这样的一门深入,跟广学多闻,在这里是不会有所冲突的。
有的人又说,一门深入是要依我们每一个人的根基来选择修行的入门处,因为每一个法门都有它圆通之处。他也会举《楞严经》里面二十五个圆通法门作为例子。可是我还是要说,往往经论中所说的一门深入,它是有它的前提。也就是说,你要清楚的知道你要修证的目标是什么,还要多闻熏习去摄取修学的正知正见,乃至过程之中要随分去修福,这样才能够以自己的根基来选择修行的入门处。入门之后,又要随着所熏习修学的正知正见,而于其中知道如何去转进;而不是什么都不管,只用一个方法一成不变的这样修学下去。而实际上,《楞严经》里面所叙述的二十五个圆通法门,跟前面阿难尊者于六根中固定某一个根门深入去观察的一门深入,已经是不太一样了。
又有的人说,一门深入是要你一生都只依止一个老师,老实的修学下去。假如说这个说法是可以的话,基本上它应当是要有一个前提,那也就是说,你所要依止的老师是一位可以为你宣说佛法中的正知正见,而不是邪知邪见喔!换句话说,他应该是一位善知识,这样才能够作为你的依止而老实的修学下去。至于说他能够教你到什么程度,或者说你不能够再学到什么东西,而想要再另觅善知识,那当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是话回过头来说,如同《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六卷里面提到说:「善知识者,出兴世难、至其所难、得值遇难、得见知难、得亲近难、得共住难、得其意难、得随顺难。」(《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六)真正的善知识出兴于世有利有弊啊!有利的时候是讲说,能够让福德具足的有缘众生在佛法上真正得到广大的利益,而迅速的超劫精进。有弊的部分是讲说,一定会有一些福薄乃至知见偏邪的众生,因为这样而失掉了广大的名闻利养,所以就大兴毁谤,死后当堕恶道。因为有真的善知识出兴于世的时候,常常是会有一些现象会是使一般众生所无法理解乃至接受的。因为看到说或是听见说,善知识怎么常常在说诸方大德谁的法义错啦,错在哪里啊,那对的法义是什么啊;一般众生不去思惟说,对的法义是什么,对自己的利益是什么,自己是不是真的为了修学佛法而来的,还是说自己只是看到某一个善知识而喜欢,只是这样而已;只看到说真正的善知识常常在说诸方大德的法义错误了,这样的表相。
佛在《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有这么一段开示:「善知识复有四辈:一者欲鬪,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经道,教令信喜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佛说的善知识、恶知识的种种特质中,在这里举其中一类的善知识来跟大家分享。这段经文中在世间法的意涵,大众读了以后自然可以理解。可是进一步在佛法中的意涵又是什么呢?
这里指出说,真正的善知识,他不但能够在众生遇到了法义上的争论的同时,能够为他们详细解说对与错,止息了他们之间的诤讼;再者说,遇到了以错误的佛法来误导众生的假名善知识,对于那些欲随恶知识的众生,他还会去「谏止之」。这就好像说,佛在世的时候广说妙法,又随着六师外道的足迹破邪显正,令众生远离恶知识的邪知见。难不成你也要说,佛这样做是不如法的吗?
第三者,世间的治生是指的经营谋生,佛法中真正的善知识,他还能够广为众生施设方便,令他不只是修集来世的人天福德资粮;而且,更能够进一步去成办未来世乃至久远世菩萨道的资粮,还进一步为学人、令学人发起意乐,而自自然然的欢喜去奉行;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说,什么是对他们的佛菩提道的进展是有利的。第四者,善知识还能够广开法宴,因为说法的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能够令那些不喜欢经道的欢喜而生信心;也使得已经于经道中有所修证的人,随之而更深入,之后也能够方便为人演说什深的法义。
所以,福薄知见偏邪的众生是很难去亲近真正的善知识。因为往昔没有修福,又因为往昔曾经与善知识有所怨隙,再加上情执的深重,乃至于受了恶知识的蛊惑,所以当然不会想要亲近真正的善知识,更无从说知道真正善知识所说的胜妙义理到底是怎么回事。然而,若是真正的识得善知识,你想要去亲近他,也真的是很难。因为他多半的时间一定在忙着如何利乐有情,不是说不愿意接见你,真的是很忙。但是,当他在为大众说法的时候,你一样也可以随顺前来听经闻法。至于说是不是真的能够体会到善知识所说的法的真正义理,那只能说随每一个人的因缘吧!
佛在《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中最后说:「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所以,真善知识难遇!一旦遇上了,真的是可以从一而终,但是前提是,所遇的是真善知识。因为对求法若渴的您而言,今生有因缘能够亲近真正的善知识熏闻正知正见,乃至说可以尽形寿的继续去熏学,那该是有多大的福德因缘才能够成办的!然而依此因缘,未来世的佛菩提道更有善知识的摄受跟护持,那应当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所以说,虽然现在对一门深入有着种种差别不同的说法,假如你能够以一种法门为基础,而不是只学一个法门来修学的话,个人是愿意随喜的!
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40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1-01 12:25:38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要繼續來跟大家說明:如何一門深入?
上次說到,應當親證「此經」作爲基礎,然後來通百經。親證此經之後,接下來說明佛法的中央大殿外面是有一層又一層的門,等著學人去開啓。你可以用見到中央大殿的基礎,然後去把整個佛法的架構,包括你先前所不曾開啓過的每一個門,一一再去把它開啓;每開啓一扇門,又使得中央大殿的光輝更加燦爛一分。終究你會明白,這個中央大殿跟其他的房間,乃至於說,跟連接這些房間的一一門,原來它是一體的;原來我們一向都在此山中,只是因爲無明太濃,所以才看不清楚此山。假如你真的想要能夠一經通、百經通,當然這個是不可能即生可以成就的,但是你卻可以說一世一世的又以這樣基礎繼續修學下去。那麼你應該怎麼辦?當然,最先就是要先證此經,而不是說要先通此經。因爲究竟通達此經,不是我們現在所能夠作得到的,那是諸佛所共證的。
而想要能夠初分通此經,先要怎麼辦呢?當然是要依照 世尊祂老人家的開示,要先在六度中去廣修福業,在六度中——六度萬行中把三福淨業中的一一去具足它;然後才進一步親證說,本來就是清淨的祂,也就是第八識或是如來藏。這樣才可以稱爲真正的淨土法門。當然,你一樣可以用唸佛法門作爲基礎,進而更轉深入,然後加上其他的福慧的配合,一樣也可以成辦。
可是這是要怎麼說呢?你正在以唸佛法門爲基礎的時候,用功轉而更深細的時候,也許哪一天你會突然覺得,這個唸 阿彌陀佛的念頭,好像覺得有一點叢鬧。叢鬧的意思是說,就好像在叢林裏面,有百花百草、百蟲百獸這樣紛紛擾擾的這樣這麼熱鬧。因爲你認定修學佛法的目標以後,真正肯相信這一個法門,然後隨著善知識的開示,一句佛號唸到底,你從口唸心聽、心唸心聽,定力逐漸的增長,信心因而更加堅定,乃至於可以進展到不唸而自唸,或者甚至於自己在夢中看到自己在唸佛,心中當然是一定十分高興以及篤定。
可是,你爲什麼能夠觀察到唸 阿彌陀佛的念頭是叢鬧呢?因爲你已經察覺,那樣是有語言文字。因爲你那個時候的心境,已經漸漸與定相應的緣故。你正在那邊思考:「我究竟要不要以唸佛的方式這樣繼續去深入下去?不要的話我實在很不甘心呢,因爲我已經走到這個地步了;可是要的話,始終又是有一股念頭想要把唸佛這個語言文字放下來,因爲始終就覺得很不寂靜;可是善知識又講說,打死都不要放下那一句佛號。那怎麼辦呢?」真是苦惱,對不對?後來也許自己心念一轉,因爲善根成熟的緣故;或者看到,另外的善知識的開示,原來可以在沒有語言文字或是形象的狀況下,我就可以看到想佛的念頭,這個叫作憶佛。從此以後,心中如釋重擔。這不妨也可以說是從唸佛爲基礎而轉進的,那也不妨可以說,這叫作一門深入;只是說你要知道如何的轉進。
以唸佛的法門開啓了第一道門以後,然後進入那一個房間以後,以唸佛的基礎轉而去憶佛,進而開啓那個房間裏面通往中央大殿的另外一道門。我們正覺同修會就是用這個方式來教導有緣的眾生,用種種方便,當然也包含從唸佛開始,進一步可以憶佛,進一步可以拜多尊佛,看話頭,參話頭。這是讓你可以期待親見中央大廳的光景啊!這正是說以一個法門爲基礎,不離這個法門的基礎而深入轉進另外一個法門,讓你可以從一大堆的房間外的最外面,可以一個門又一個門順利的開進去;終於看到中央大殿之後,卻又以它爲根本,向外一個門又一個門的開出去;開遍所有的門,看盡其中所有的珍寶,最後終於確定: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只是一直在自己的家裏面,一個門又一個門的開來開去。
有時候說,一門深入被變成來說用一個法門來作基礎,作爲達成階段性的目標而哂玫脑挘沁@樣不妨也可以用來作一個方便來受持它。譬如說,假如以唸佛爲基礎來修定。雖然說唸佛可以唸到口唸心聽、心唸心聽,乃至於也許進展到不唸而唸,乃至於夢中看到自己在唸佛,畢竟那都是不離語言文字,那是到不了離開語言文字的境界;所以定就沒有辦法進一步轉進,乃至增上。同樣這個道理,假如有人要以唸咒的方式一生一生這樣唸下去。但是,往往唸咒的妄念,卻又比唸佛來得更加雜亂,也同樣不適合用這樣來作爲修深定的法門。然而,假如因爲這樣而發通,也是很低層次的神通。所以才會說,這樣的一門深入它是有侷限的,而要如何選擇一門,卻變成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又有人說,假如你抱定要參禪,就要一生一直的參下去,絕對不再改變目標。討論這個問題的前提是說,你參禪的目的是什麼?一般而言,你也許會說,「我參禪是爲了要親證實相」。好,目的有了。那接著的問題是說,你會不會參禪啊?假如你連參禪什麼都不知道,或者是說,你連參禪的基本知見的慧、基本的功夫的定都沒有,那你還跟人家談參禪這個法門嗎?所以說,要參禪是要有它的基本條件的,不能說前方便都不具足而想要來參禪。換句話說,有了參禪的基本功夫,還必須要有多方面的,譬如從布施一直到禪定,這樣來修種種福,乃至還要再去熏習般若的正知正見,參禪才會有突破的因緣啊!然而,即使說一生花了二三十年去參禪,一旦破參了以後,那也就是說你參禪的目的達到了,針對同樣一個目的的參究,就不會一直持續下去了,因爲你已經不再有參禪的動機了。
這裏提到參禪中的一個條件,那就是說要有基本的知見,而且是要正確的知見。換言之,這是在能夠具備參禪的基本功夫的同時,也要同時具備的條件。那麼應當如何去具備這些條件呢?佛常常開示,聖弟子廣學多聞,守持不忘。同樣的道理,有能力參禪之前,也應當要多聞熏習,要熏習參禪前所需要具備的正知正見,要不然你怎麼知道你要如何參究?你怎麼知道你參究的方向是什麼?當然,這裏是講說,你在有能力參禪之前去多聞熏習,而不是叫你在參究的過程中去多聞熏習,這兩個是不太一樣的。所以,這其實這樣的一門深入,跟廣學多聞,在這裏是不會有所衝突的。
有的人又說,一門深入是要依我們每一個人的根基來選擇修行的入門處,因爲每一個法門都有它圓通之處。他也會舉《楞嚴經》裏面二十五個圓通法門作爲例子。可是我還是要說,往往經論中所說的一門深入,它是有它的前提。也就是說,你要清楚的知道你要修證的目標是什麼,還要多聞熏習去攝取修學的正知正見,乃至過程之中要隨分去修福,這樣才能夠以自己的根基來選擇修行的入門處。入門之後,又要隨著所熏習修學的正知正見,而於其中知道如何去轉進;而不是什麼都不管,只用一個方法一成不變的這樣修學下去。而實際上,《楞嚴經》裏面所敘述的二十五個圓通法門,跟前面阿難尊者於六根中固定某一個根門深入去觀察的一門深入,已經是不太一樣了。
又有的人說,一門深入是要你一生都只依止一個老師,老實的修學下去。假如說這個說法是可以的話,基本上它應當是要有一個前提,那也就是說,你所要依止的老師是一位可以爲你宣說佛法中的正知正見,而不是邪知邪見喔!換句話說,他應該是一位善知識,這樣才能夠作爲你的依止而老實的修學下去。至於說他能夠教你到什麼程度,或者說你不能夠再學到什麼東西,而想要再另覓善知識,那當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是話回過頭來說,如同《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十六卷裏面提到說:「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六)真正的善知識出興於世有利有弊啊!有利的時候是講說,能夠讓福德具足的有緣猩诜鸱ㄉ险嬲玫綇V大的利益,而迅速的超劫精進。有弊的部分是講說,一定會有一些福薄乃至知見偏邪的眾生,因爲這樣而失掉了廣大的名聞利養,所以就大興毀謗,死後當墮惡道。因爲有真的善知識出興於世的時候,常常是會有一些現象會是使一般眾生所無法理解乃至接受的。因爲看到說或是聽見說,善知識怎麼常常在說諸方大德誰的法義錯啦,錯在哪裏啊,那對的法義是什麼啊;一般眾生不去思惟說,對的法義是什麼,對自己的利益是什麼,自己是不是真的爲了修學佛法而來的,還是說自己只是看到某一個善知識而喜歡,只是這樣而已;只看到說真正的善知識常常在說諸方大德的法義錯誤了,這樣的表相。
佛在《尸迦羅越六方禮經》有這麼一段開示:「善知識復有四輩:一者欲鬪,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佛說的善知識、惡知識的種種特質中,在這裏舉其中一類的善知識來跟大家分享。這段經文中在世間法的意涵,大眾讀了以後自然可以理解。可是進一步在佛法中的意涵又是什麼呢? 這裏指出說,真正的善知識,他不但能夠在眾生遇到了法義上的爭論的同時,能夠爲他們詳細解說對與錯,止息了他們之間的諍訟;再者說,遇到了以錯誤的佛法來誤導眾生的假名善知識,對於那些欲隨惡知識的眾生,他還會去「諫止之」。這就好像說,佛在世的時候廣說妙法,又隨著六師外道的足跡破邪顯正,令眾生遠離惡知識的邪知見。難不成你也要說,佛這樣做是不如法的嗎?第三者,世間的治生是指的經營稚鸱ㄖ姓嬲纳浦R,他還能夠廣爲眾生施設方便,令他不只是修集來世的人天福德資糧;而且,更能夠進一步去成辦未來世乃至久遠世菩薩道的資糧,還進一步爲學人、令學人發起意樂,而自自然然的歡喜去奉行;因爲他們已經知道了說,什麼是對他們的佛菩提道的進展是有利的。第四者,善知識還能夠廣開法宴,因爲說法的深入湷觥⒚钊M生,能夠令那些不喜歡經道的歡喜而生信心;也使得已經於經道中有所修證的人,隨之而更深入,之後也能夠方便爲人演說甚深的法義。
所以,福薄知見偏邪的眾生是很難去親近真正的善知識。因爲往昔沒有修福,又因爲往昔曾經與善知識有所怨隙,再加上情執的深重,乃至於受了惡知識的蠱惑,所以當然不會想要親近真正的善知識,更無從說知道真正善知識所說的勝妙義理到底是怎麼回事。然而,若是真正的識得善知識,你想要去親近他,也真的是很難。因爲他多半的時間一定在忙著如何利樂有情,不是說不願意接見你,真的是很忙。但是,當他在爲大眾說法的時候,你一樣也可以隨順前來聽經聞法。至於說是不是真的能夠體會到善知識所說的法的真正義理,那只能說隨每一個人的因緣吧!
佛在《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中最後說:「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尸迦羅越六方禮經》)所以,真善知識難遇!一旦遇上了,真的是可以從一而終,但是前提是,所遇的是真善知識。因爲對求法若渴的您而言,今生有因緣能夠親近真正的善知識熏聞正知正見,乃至說可以盡形壽的繼續去熏學,那該是有多大的福德因緣才能夠成辦的!然而依此因緣,未來世的佛菩提道更有善知識的攝受跟護持,那應當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所以說,雖然現在對一門深入有著種種差別不同的說法,假如你能夠以一種法門爲基礎,而不是只學一個法門來修學的話,個人是願意隨喜的!
今天就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