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密持明菩萨谈“话头” 话的前头即是话头,话头有念,即唯识学里的显境名言,念佛法门称为净念。离开语言文字形象之净念谓之话头。若起语言文字形象者即为话尾,唯识学称为表义名言。念佛法门称为妄念。故话的前头非无念,亦非一念不生。意识心若以定力看住这一净念话头者,令末那不再攀缘于其它五尘,都摄六根故,专注在此一净念话头上,即谓此净念相继也。然而禅宗之看话头与无相念佛功夫,虽然在念上面的性质相同,皆是净念不起语言文字形象,但是在作意缘境上还是有差别。看话头是在心中作意,起一段文字(念佛是谁)的话头。因为要看住这一念之话头故,所以心念较为摄心集中在一点上面。 因此, 定力须要较好才能看住。然而无相念佛则不是作意起一段文字的话头,而是心中作意直接忆想某一尊无形无相的佛,或大菩萨的法身。因为法身佛无形无像犹如虚空广大故,心念不必集中在一点上,可以在意识心中把忆佛的念无限量的扩散。因此在色身上较不会有看话头所产生的头痛脑涨问题。而且心情也较为轻松愉快。至于看话头及无相念佛在功德受用上,修无相念佛所能得到的佛加持力,较看话头大许多。看话头者以自力居多,佛加持力较少故。故建议一切欲修禅法者,先锻练无相念佛。如此可以藉佛力消业障较快,同时可以快速增长参禅前所需的定力。缩短未来在看话头及参禅的时间。若定力不足及性障较重者,直接开始看话头参禅,障碍很多。也较容易对禅法失去信心。 话的前头即是话头,话头有念,即唯识学里的显境名言,念佛法门称为净念。离开语言文字形象之净念谓之话头。若起语言文字形象者即为话尾,唯识学称为表义名言。念佛法门称为妄念。故话的前头非无念,亦非一念不生。意识心若以定力看住这一净念话头者,令末那不再攀缘于其它五尘,都摄六根故,专注在此一净念话头上,即谓此净念相继也。然而禅宗之看话头与无相念佛功夫,虽然在念上面的性质相同,皆是净念不起语言文字形象,但是在作意缘境上还是有差别。看话头是在心中作意,起一段文字(念佛是谁)的话头。因为要看住这一念之话头故,所以心念较为摄心集中在一点上面。 因此, 定力须要较好才能看住。然而无相念佛则不是作意起一段文字的话头,而是心中作意直接忆想某一尊无形无相的佛,或大菩萨的法身。因为法身佛无形无像犹如虚空广大故,心念不必集中在一点上,可以在意识心中把忆佛的念无限量的扩散。因此在色身上较不会有看话头所产生的头痛脑涨问题。而且心情也较为轻松愉快。至于看话头及无相念佛在功德受用上,修无相念佛所能得到的佛加持力,较看话头大许多。看话头者以自力居多,佛加持力较少故。故建议一切欲修禅法者,先锻练无相念佛。如此可以藉佛力消业障较快,同时可以快速增长参禅前所需的定力。缩短未来在看话头及参禅的时间。若定力不足及性障较重者,直接开始看话头参禅,障碍很多。也较容易对禅法失去信心。 因此, 定力须要较好才能看住。然而无相念佛则不是作意起一段文字的话头,而是心中作意直接忆想某一尊无形无相的佛,或大菩萨的法身。因为法身佛无形无像犹如虚空广大故,心念不必集中在一点上,可以在意识心中把忆佛的念无限量的扩散。因此在色身上较不会有看话头所产生的头痛脑涨问题。而且心情也较为轻松愉快。至于看话头及无相念佛在功德受用上,修无相念佛所能得到的佛加持力,较看话头大许多。看话头者以自力居多,佛加持力较少故。故建议一切欲修禅法者,先锻练无相念佛。如此可以藉佛力消业障较快,同时可以快速增长参禅前所需的定力。缩短未来在看话头及参禅的时间。若定力不足及性障较重者,直接开始看话头参禅,障碍很多。也较容易对禅法失去信心。 称这个“一念不生”只是方便说,但众生被邪师的“一念不生”误导故,以为意识心修到能离开语言文字形象的境界相即是“一念不生”的“真心”。有鉴于此,尽量不要用“一念不生”这个名词,应该用“一念相续”或“一心不乱”比较贴切。据愚浅见,初看话头者因为定力不足,妄念杂念多,故话头看不住,容易掉失,所以不断的作意起念看住话头,然而又因为妄念杂念多而到处攀缘故,如是一边要看紧话头,一边要对治杂念,心中难免力不从心,消耗脑力。所以建议大众先修学无相念佛,有了未到地定力之奢摩他时,再转入看话头。如此就有足够的定共戒,止息烦恼之生起;而且看话头因为不易掉失,故不必把话头看得很紧,轻轻的看住也不会掉失,也少有杂念来打断故,因此脑袋不易涨痛发晕。所以先练好无相念佛再来转入看话头者才是有智之人也。 一般而言施设“看话头”(注意“看话头”不是“参话头”)有二个目的:一者、先是锻练未来参禅体究的定力;二者、作为生起疑情参究话头之前方便。疑情若已生起时即是“真话头”现起。故“话头”则不必再起作意去看住它,否则一边“看话头”又要起疑情去“参话头”,就成了头上安头、架屋叠床之举了。应该把“看话头”的方法舍弃而直接就住在疑情中参究话头或参公案。然而在此阶段中,虽然能生起疑情参究,但平常是否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功能差别知见建立,及是否努力观行自相共相之五蕴十八界虚妄性?以及无相念佛及看话头的定力是否勤于每日锻练?在此就可以明显的感觉你的修行顺不顺利了。 若缺乏无相念佛之定力者,在参究的一念相续、功夫成片上不容易成就,很容易被外境及烦恼打断,所以疑情不浓,心易攀缘起烦恼障,有碍参禅起疑情之相续。若断我见的知见及观行功夫不足者,在参究中经常会认妄为真,参到的尽是妄心自己也不知道,这时候又无真善知识可以在旁指导故,真假难辨,有时候甚至容易犯大妄语业而不知。复次,“看话头”不必一定要先有疑情;因看话头目的在锻炼动中定力。然而已生起疑情就不必再去“看话头”!“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因为“起疑情”是禅法次第的最后一个阶段(※参话头、参公案、参禅)。因此“看话头”是起疑情之前所要去做的,目的在锻练未来“参话头”的定力。即已有了定力,又能生起了疑情而能去“参话头”,故就毋须再作意去“看话头”。除非这疑情不浓,定力不足,疑情经常随着定力之不足而退失,则须再回到看话头及无相念佛上,再用功补作观行锻练。 所以大部份学禅者在“看话头”及“参话头”的知见及功夫体验上、次第转折上,仍会有不足之处。故建议各位必须把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及禅-悟前与悟后三本书,多看几遍,并且必须配合实修作功夫锻练三~五年;否则仅是在知解上着墨,即为说食而不能自饱也。至于未建立完整的五蕴十八界之知见及作断我见之观行者,冒然去参禅者,会有上面所说“认妄为真”之大妄语可能发生。故对于此项也必须注意,参禅不必急于一时,这些禅法过程必须自己亲自走过体验,不要嫌累嫌麻烦,更不要功夫都未锻炼,观行未作,就冒然的去参究或去参公案,否则容易落公案语脉里,生葛藤枝末,乃至走火入魔,死在公案句里成为野狐辈,一生只会学祖师卖弄公案,口头禅常挂嘴上、成为未证言证之增上慢人。即起增上慢者,极难能救之,在网上常能看到如斯等辈,虽为彼苦口婆心劝戒回头,甚是难也!我等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野狐舍寿后堕泥犁了。 再者过去古德因为没有大善知识出世摄受教导禅法故,每每自己盲修瞎练、土法炼钢,耗费十年~三十年参禅一生,概一万人中学禅,唯一人能得法入门。此乃因在修行知见及次第转折、功夫之路上曲折迂回而不能了解,再加上求道之心不能如救头燃,不能发大悲愿,转彼声闻种性为菩萨种性,经常嫌恶于善知识摧邪显正、法义辨正;见众生被邪师邪见之误导而心不生悲、慢心障道、求法不恭敬....等;如此诸多因缘不足,一生参禅难有所获也。因此参禅前所要做的加行功夫要先有一定基础;该具备的参禅知见及次第转折也要先去了解清楚,否则在途中错一步,就偏离正道愈走愈远了。 (摘自无尽灯论坛) (摘自无尽灯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