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30 20:06:39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阿含圣教的真实义。
对我们来说,阿含圣教属于小乘法,它是属于声闻道以及缘觉道,又称为二乘菩提。在这个里面,有留传下阿含部的经典以及《四阿含》。不论南传、北传的经典都是一样,都指出佛陀说有常住不灭之法,而且这常住不灭之法是超越小乘者所能领略和想像的。
所以,在经典有说到,像焰摩迦他是一个比丘,他有一天产生一个想法,他认为阿罗汉本身应该是灭尽以后入涅槃,入涅槃就灭掉三界一切诸法;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应该所有的法都不存在了。可是,他后来受到众比丘们的斥责,而且众比丘们要他放弃这个想法,但是说不赢他,这位比丘也不愿意接受大家劝解。所以,最后舍利弗尊者只好出面,说这个见解是不对的。也就是说,涅槃本身是二乘者所不能领略、所不能了解的,而且涅槃里面有真实、清凉、不变异,就是永远不动,在涅槃法住里面。
因此,我们就要谈到:到底四圣谛以及缘起法里面,所要谈的究竟道理是什么?其中四圣谛在经典里面有说到,所谓四圣谛就是不离如。也就是说,从古印度开始就有个法,他们认为就是如;如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就是像这样,所以阿罗汉所证的时候叫作「知如真」。所以,以中文来看的话就会觉得,你知道这个法就好,为什么一切都要回到如?就是因为,佛法在还没有开启圣教之前,佛陀之前,就已经有许多人在说缘起法,说如、说佛、说阿罗汉、说涅槃、说解脱;然而到了佛陀这时候,佛陀就把所有的定义、名字、义理都给它说清楚。所以,佛陀之前并不是没有佛法,只是说这种佛法都可能是相似的解脱法;因为大家并不清楚什么叫作佛法,所以就各自在自己的解脱道里面各自来追寻。而经典里面也提到,提到会有一尊佛会出现,所以,古代的古印度的经典,实际上就已经提到如来;只是大家在追寻永恒、追寻涅槃,以这样来说到底是不是佛法,大家并不清楚。
所以,我们今天再来看到缘起的真实义。缘起的真实义一样在这个常住法里面,那何以证明呢?我们除了刚才焰摩迦的这个例子以外,我们可以看到缘起支里面,缘起支里面有名色。所谓的名色就是众生的五阴,众生的五阴就是众生所以为的我。而佛说,名色它本身没有办法靠名色自身来作,也没有办法靠一切诸法、其他的外界的力量,以及名色本身的内法来产生。这就是诸法所说的:彼一切法不会是自作、自生,一切的法也不会由他法来自作、来生,所以不自作、不他作。然而,这中间缘起法所要说的意思是,不会离开这世间的一切法而突然自己而能够产生,所以,世间的诸法是作为缘。然而,佛陀又说了重要的一句话,就是「非无因生」。这一部分的义理在南传的阿含也是同样的来说,也就是说,所有的法都指向有一个因、有一个本际、有一个真实因。
这个真实因虽然不为二乘人所了解,所以二乘人在证取涅槃的时候,他是把他身心的状况,趣近于涅槃,趣向于涅槃,能够符合涅槃的状况,然后他并没有真正入涅槃。即使是入无余涅槃来说好了,阿罗汉实际上是灭一切世间的诸法,就是把世间的法这些关联性全部去除,然后说这样叫作入灭。所以,他并没有存在一个任何一个东西,可以称什么叫作阿罗汉、何者名为阿罗汉。因为没有阿罗汉的存在,然后说这样是入涅槃。因此,我们就可以晓得,二乘人在大乘法中叫作愚人。所谓愚人就是说,已灭尽一切法,而不只是于一切法中有真正寂灭常住不变之法来作为趣向。然而,阿罗汉这样的方式是属于最快、最简单的解脱法,但却不是究竟的解脱法;因为他没有找到「因」这个法,他所作的所为就是把「我」相关的虚妄「我」的一切法,然后全部给予灭尽。所以,我们透过这个教法来说,这不是真实的义理。
因此,佛陀在许多法里面,不断地把这个法把它加进来,加入到二乘人之中。所以,当有一天,阿难尊者他很高兴跑过来跟佛说,他说:「世尊!我所了解缘起法非常非常简单,我现在经过思惟以后,然后我已经完全理解这个法。」结果佛陀就喝斥他,叫他不要再说了,「止啊!止啊!你不要再说了,阿难!因为缘起法的光明性,这十二缘起支的法,它是难知难见,也就是说,不是二乘圣者,乃至于说俱解脱的阿罗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所能了知的。你们只能够趣向于涅槃,但是你们却不知道真正缘起法的真实义,你们并没有真正证得涅槃。」而佛继续在演说这缘起法,就对阿难来解释:因为有一个识,可是这个识会入胎。
我们谈到这个识会入胎以后,就要回过头来,有一位比丘,他叫作荼帝比丘。这位比丘他认为,我们今天这个识就是包括五识,你面对五尘境界所产生的识,眼识,譬如说眼睛能够看到色尘,耳朵能够听到声尘,如此之类,到了身识,能够接触到这些触尘;还有意识能够统合前五识,然后将法尘、所有一切诸尘,能够现观成就。这个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包含一切的有情来说,都是真实不虚妄的。然而荼帝比丘这样的主张,他主张什么?这个识可以继续轮回流转,而且祂会保持祂存在的一个自性。然而,佛陀就请他过来,叫其他的比丘把他叫唤过来,然后来问他:「你是不是如此说?」可是佛陀在接下来的下一个问句就有玄机,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并不是直接斥责他,而是问清楚:「 你说的识是哪一个识?」因为荼帝比丘所说的识,他所说这个识就是能够说话、能够觉知的、能够作、能够处理事情的、能够生起还有随伴诸法生起的这个识,就是这个识。因为他认为这个识就是轮回的主体,而且会继续轮回,可以去到后世。结果他马上就接受到 如来的斥责,如来说:「你真是一个愚痴人!」而且 如来在回覆里面、回答里面说了两次。也就是说,这个法不是像你所说的,因为这个识不会到后世去。
那现在就来了,如果不会到后世去,那是不是断灭?那到底是哪一个识可以到后世去?难道这中间没有一个识来连贯吗?我们众生所以为的就是身、心两个法。身、心两个法之中,这个身体,你色身死后一定会留在原地,你不会再动,所以世间人知道身体不是我。然而心是我吗?所以就以为意识可以常住永恒,继续到后世去。然而,如来说不是如此啊!因此,如果缘起法里面,佛陀又点出可以有个入胎的识,那到底是什么呢?而且佛陀不只说这样,祂说:这个识如果不入胎的话,名色不会生长,也就是说,众生所以为的我根本不会存在;然后,这个识如果是只有入胎,可是祂不愿意出胎,这样一样不会看到众生所以为的婴儿这样的名色的存在;然后再来呢,如果在小孩子的时候,这个识一下子就断灭、一下子就离开,那一样,这小孩一样不会长大。
所以,这样的教理,包括南传的阿含也是如是说,这个说法就代表一件事情,就是说有一个本住法,你二乘人没有找到,但并不代表说大乘法没有,并不代表 如来没有说。因为 如来已经点出来了,这个识可以入胎、可以出胎,可以随伴一个人从小到大,乃至死后继续在中阴现起的时候。所以,这个识不只是入胎识,祂也是出胎识,祂也是少年识,也是儿童识,一直到年老,一直到中阴、死后,一直到继续的轮回。而这个识祂就是缘起法的核心,不然我们就没有办法解释,解释佛陀许多的法——为什么这个人可以继续修学?然后从菩萨无始以来继续修学,最后在三大阿僧祇劫以后成佛?因此,这个法就是缘起法的核心。
不然我们来看缘起法,它每一支法所代表的体性是什么呢?它所代表的体性就是属于一切法,一切法之中,然后把它作种种切割,把它作种种的分别来作为表示。可是这种表示它并不是代表说它是一个实际,因为它是永远在生灭法之中,它是刹刹那那不断在生灭,不断地在生灭,因此不能说它有自己的体性。所以佛说,你称为哪一个人是我?你称什么是我?如果是我,应该有常住不变,应该不会生病、痛苦、死亡,应该如我的意思,能够随心随意、能够作主;可是,不论我们行住坐卧所遇到的一切诸法,往往都是不能作主的。你没有办法预估,下一刻间这世界发生什么、你会发生什么;你突然的病痛,你也无法知道。所以,如来说:这中间没有我的义理。
所以,如来一直说众生把非我当成是我,这个是问题;但并不代表说,一切诸法里面没有真实的法性的存在。所以佛陀有说,这一个名色,这个五阴我,到底要以什么来作根本?就是这个识,不是六识的识,就是你二乘人找不到的识。所以,你会觉得祂太简单,是因为你没有接触这个法。所以这个识,是放诸南传、北传的义理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有提到,在南传的《大缘经》里面也是有提到。
所以,我们今天要看到,这个识是和名色是共俱的,祂永远陪伴着你。因此,当你找不到的时候,就没有办法说你是真正了解佛法,真正了解何谓是我。然而众生只能看到名色,只能看到五阴。所以佛有说:名色是不异我的,名色并不能够说完全和我脱节;可是名色是非我,也就是说名色并不能代表我真正的义理。因为我必须要是永恒、无病、无苦,而且是自在,没有自在性、没有自主性不能称为我。因此,从这点来看,《阿含经》里面就导出一个结论,而且这个结论还是一样,不论南传、北传的义理都是一样。它说:名色的因、名色的习、名色的本、名色的缘,都是这个识。也就是说,所有的因缘法是绕着这一个名色我在说,因为名色是假我,所以不能够解脱;因为众生觉得有我,所以在我中享受以及在痛苦中,所以在苦乐一切不能自主的过程中,说名色是我。然而佛说:名色不是我,然而却有一个法叫作识,所有的因和缘全部都不离开这个识,而且要以祂为作根本。
接下来就是名色的习。名色的习就是名色的习气,就是你过去生是什么,现在生就会趣近是什么,相同的习气它会串联。为什么呢?这就回到古印度以前就有在谈到因缘果报,就有谈到业报流转。那到底缘起法可以忽略这因缘果报吗?当然不成。佛说一切法不离世间法、不离世间教、不离世间觉,佛所出世、不出世,这个法也一样常住;所以,这个法就能够配合法界中的因缘果报。
那我们要问:十二缘起支哪有一个法可以来配合这个呢?因缘果报在过去生所发生的事情,谁有记录呢?而且,就算能记录好了,每个人记录的都不一定真正如实。譬如说,你欠人家一百元,可是搞不好你记忆出了差错,你认为「我好像只有欠他四五十元」。请问:这件事情两方所记录不同,可是每一方都振振有辞,那到底是五十还是一百?这个有形的都难且论断,何况是无形的?譬如说,今天有一个人,他 在五十万年的光年那边;假设他看到你,然后他骂你一句;将来这因缘果报还是要记录,等到两者再见面的时候,在同一个时空见面,这个骂的那一句,就会使得被骂的人就讨厌他面前这个人,其实他也说不上来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法界它是如实缘起,不会你作的身口意行都是孤单,然后独立,然后跟一切诸法,跟未来,跟一切人、一切众生、一切有情没有关系。
所以,业缘果报怎么建立呢?显然必须要有一个法,这个法才能够决定这些因缘果报得以相续完成,得以在不同的时空里面,可以继续流转来成就。因此,要有一个法,祂完全是公平、公正、公开。而且,这个法到底祂是在心识之外,还是心识之内?佛陀已经点明了,常住法就是如来所证的缘起法,也就说是如来不是证生灭法。今天把无明缘行这样一字拆开,你所知道的,我所知道的,如果从阿含圣教这样忽略这真实义,那全部都在一切法之中。可是,一切法佛陀说了,一切法不能够出生一切法;即使你把一些牵制撤走了法,让阻止它出生的全部拿掉,它还是不会生这个法。因此,真正的真实因这个法,是二乘人所不清楚,但是却在《阿含经》已经有集结,这代表佛陀有一直在说这个常住法;但是众生因为没有兴趣,二乘人对解脱法的实际有兴趣,可是却不知道解脱法的实际,实际上他是还没有摸着边。
所以,要完成世间法一切的轮转,要有一个真正的法;可是祂也不是外法,不是有大梵天、大自在天这种法,也不是在虚空之中。如果虚空的话,它如何了别众生的心行?它如何记录一个众生今天他作了什么,他所说的是什么?如果今天再换成外法不成立,只有内法。可是内法来说,有真正的心识可以做这个事情吗?没有办法。我们的心识到了夜晚的时候,就随着睡眠、熟睡而灭了,有些事情甚至有人还无法记忆。
所以,今天我们来说:确实是有一个不在内、不在外,不是内法、不是外法的一个独特的一个心识,可以了别众生的心行;而且,祂是完全将所有法的内涵以及业报轮转都记录;而且,祂是共一切众生的,每一位有情都有这个;所以,祂又叫「如」,又叫「识」,祂会随着我们的生死不断地出现,随着我们的灭尽也是一样常住。所以,不管是小乘人他怎么舍弃了这个真实法,这真实法永远常住不变;所以,不论佛出世、佛没有出世,这个法一样常住在法界。这就是阿含圣教所要启发我们的道理。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41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1-20 00:28:10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阿含聖教的真實義。 對我們來說,阿含聖教屬於小乘法,它是屬於聲聞道以及緣覺道,又稱為二乘菩提。在這個裏面,有留傳下阿含部的經典以及《四阿含》。不論南傳、北傳的經典都是一樣,都指出 佛陀說有常住不滅之法,而且這常住不滅之法是超越小乘者所能領略和想像的。
所以,在經典有說到,像焰摩迦他是一個比丘,他有一天產生一個想法,他認為阿羅漢本身應該是滅盡以後入涅槃,入涅槃就滅掉三界一切諸法;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應該所有的法都不存在了。可是,他後來受到眾比丘們的斥責,而且眾比丘們要他放棄這個想法,但是說不贏他,這位比丘也不願意接受大家勸解。所以,最後舍利弗尊者只好出面,說這個見解是不對的。也就是說,涅槃本身是二乘者所不能領略、所不能瞭解的,而且涅槃裏面有真實、清涼、不變異,就是永遠不動,在涅槃法住裏面。
因此,我們就要談到:到底四聖諦以及緣起法裏面,所要談的究竟道理是什麼?其中四聖諦在經典裏面有說到,所謂四聖諦就是不離如。也就是說,從古印度開始就有個法,他們認為就是如;如的意思就是說,這個就是像這樣,所以阿羅漢所證的時候叫作「知如真」。所以,以中文來看的話就會覺得,你知道這個法就好,為什麼一切都要回到如?就是因為,佛法在還沒有開啟聖教之前,佛陀之前,就已經有許多人在說緣起法,說如、說佛、說阿羅漢、說涅槃、說解脫;然而到了 佛陀這時候,佛陀就把所有的定義、名字、義理都給它說清楚。所以,佛陀之前並不是沒有佛法,只是說這種佛法都可能是相似的解脫法;因為大家並不清楚什麼叫作佛法,所以就各自在自己的解脫道裏面各自來追尋。而經典裏面也提到,提到會有一尊佛會出現,所以,古代的古印度的經典,實際上就已經提到如來;只是大家在追尋永恆、追尋涅槃,以這樣來說到底是不是佛法,大家並不清楚。
所以,我們今天再來看到緣起的真實義。緣起的真實義一樣在這個常住法裏面,那何以證明呢?我們除了剛才焰摩迦的這個例子以外,我們可以看到緣起支裏面,緣起支裏面有名色。所謂的名色就是眾生的五陰,眾生的五陰就是眾生所以為的我。而 佛說,名色它本身沒有辦法靠名色自身來作,也沒有辦法靠一切諸法、其他的外界的力量,以及名色本身的內法來產生。這就是諸法所說的:彼一切法不會是自作、自生,一切的法也不會由他法來自作、來生,所以不自作、不他作。然而,這中間緣起法所要說的意思是,不會離開這世間的一切法而突然自己而能夠產生,所以,世間的諸法是作為緣。然而,佛陀又說了重要的一句話,就是「非無因生」。這一部分的義理在南傳的阿含也是同樣的來說,也就是說,所有的法都指向有一個因、有一個本際、有一個真實因。
這個真實因雖然不為二乘人所瞭解,所以二乘人在證取涅槃的時候,他是把他身心的狀況,趣近於涅槃,趣向於涅槃,能夠符合涅槃的狀況,然後他並沒有真正入涅槃。即使是入無餘涅槃來說好了,阿羅漢實際上是滅一切世間的諸法,就是把世間的法這些關聯性全部去除,然後說這樣叫作入滅。所以,他並沒有存在一個任何一個東西,可以稱什麼叫作阿羅漢、何者名為阿羅漢。因為沒有阿羅漢的存在,然後說這樣是入涅槃。因此,我們就可以曉得,二乘人在大乘法中叫作愚人。所謂愚人就是說,已滅盡一切法,而不只是於一切法中有真正寂滅常住不變之法來作為趣向。然而,阿羅漢這樣的方式是屬於最快、最簡單的解脫法,但卻不是究竟的解脫法;因為他沒有找到「因」這個法,他所作的所為就是把「我」相關的虛妄「我」的一切法,然後全部給予滅盡。所以,我們透過這個教法來說,這不是真實的義理。
因此,佛陀在許多法裏面,不斷地把這個法把它加進來,加入到二乘人之中。所以,當有一天,阿難尊者他很高興跑過來跟 佛說,他說:「世尊!我所瞭解緣起法非常非常簡單,我現在經過思惟以後,然後我已經完全理解這個法。」結果 佛陀就喝斥他,叫他不要再說了,「止啊!止啊!你不要再說了,阿難!因為緣起法的光明性,這十二緣起支的法,它是難知難見,也就是說,不是二乘聖者,乃至於說俱解脫的阿羅漢、三明六通的阿羅漢所能了知的。你們只能夠趣向於涅槃,但是你們卻不知道真正緣起法的真實義,你們並沒有真正證得涅槃。」而 佛繼續在演說這緣起法,就對阿難來解釋:因為有一個識,可是這個識會入胎。
我們談到這個識會入胎以後,就要回過頭來,有一位比丘,他叫作荼帝比丘。這位比丘他認為,我們今天這個識就是包括五識,你面對五塵境界所產生的識,眼識,譬如說眼睛能夠看到色塵,耳朵能夠聽到聲塵,如此之類,到了身識,能夠接觸到這些觸塵;還有意識能夠統合前五識,然後將法塵、所有一切諸塵,能夠現觀成就。這個對於所有的人來說,包含一切的有情來說,都是真實不虛妄的。然而荼帝比丘這樣的主張,他主張什麼?這個識可以繼續輪迴流轉,而且祂會保持祂存在的一個自性。然而,佛陀就請他過來,叫其他的比丘把他叫喚過來,然後來問他:「你是不是如此說?」可是 佛陀在接下來的下一個問句就有玄機,為什麼呢?因為 佛陀並不是直接斥責他,而是問清楚:「你說的識是哪一個識?」因為荼帝比丘所說的識,他所說這個識就是能夠說話、能夠覺知的、能夠作、能夠處理事情的、能夠生起還有隨伴諸法生起的這個識,就是這個識。因為他認為這個識就是輪迴的主體,而且會繼續輪迴,可以去到後世。結果他馬上就接受到 如來的斥責,如來說:「你真是一個愚癡人!」而且 如來在回覆裏面、回答裏面說了兩次。也就是說,這個法不是像你所說的,因為這個識不會到後世去。
那現在就來了,如果不會到後世去,那是不是斷滅?那到底是哪一個識可以到後世去?難道這中間沒有一個識來連貫嗎?我們眾生所以為的就是身、心兩個法。身、心兩個法之中,這個身體,你色身死後一定會留在原地,你不會再動,所以世間人知道身體不是我。然而心是我嗎?所以就以為意識可以常住永恆,繼續到後世去。然而,如來說不是如此啊!因此,如果緣起法裏面,佛陀又點出可以有個入胎的識,那到底是什麼呢?而且 佛陀不只說這樣,祂說:這個識如果不入胎的話,名色不會生長,也就是說,眾生所以為的我根本不會存在;然後,這個識如果是只有入胎,可是祂不願意出胎,這樣一樣不會看到眾生所以為的嬰兒這樣的名色的存在;然後再來呢,如果在小孩子的時候,這個識一下子就斷滅、一下子就離開,那一樣,這小孩一樣不會長大。
所以,這樣的教理,包括南傳的阿含也是如是說,這個說法就代表一件事情,就是說有一個本住法,你二乘人沒有找到,但並不代表說大乘法沒有,並不代表 如來沒有說。因為 如來已經點出來了,這個識可以入胎、可以出胎,可以隨伴一個人從小到大,乃至死後繼續在中陰現起的時候。所以,這個識不只是入胎識,祂也是出胎識,祂也是少年識,也是兒童識,一直到年老,一直到中陰、死後,一直到繼續的輪迴。而這個識祂就是緣起法的核心,不然我們就沒有辦法解釋,解釋 佛陀許多的法——為什麼這個人可以繼續修學?然後從菩薩無始以來繼續修學,最後在三大阿僧祇劫以後成佛?因此,這個法就是緣起法的核心。
不然我們來看緣起法,它每一支法所代表的體性是什麼呢?它所代表的體性就是屬於一切法,一切法之中,然後把它作種種切割,把它作種種的分別來作為表示。可是這種表示它並不是代表說它是一個實際,因為它是永遠在生滅法之中,它是刹刹那那不斷在生滅,不斷地在生滅,因此不能說它有自己的體性。所以 佛說,你稱為哪一個人是我?你稱什麼是我?如果是我,應該有常住不變,應該不會生病、痛苦、死亡,應該如我的意思,能夠隨心隨意、能夠作主;可是,不論我們行住坐臥所遇到的一切諸法,往往都是不能作主的。你沒有辦法預估,下一刻間這世界發生什麼、你會發生什麼;你突然的病痛,你也無法知道。所以,如來說:這中間沒有我的義理。
所以,如來一直說眾生把非我當成是我,這個是問題;但並不代表說,一切諸法裏面沒有真實的法性的存在。所以 佛陀有說,這一個名色,這個五陰我,到底要以什麼來作根本?就是這個識,不是六識的識,就是你二乘人找不到的識。所以,你會覺得祂太簡單,是因為你沒有接觸這個法。所以這個識,是放諸南傳、北傳的義理都是一樣的,大家都有提到,在南傳的《大緣經》裏面也是有提到。
所以,我們今天要看到,這個識是和名色是共俱的,祂永遠陪伴著你。因此,當你找不到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說你是真正瞭解佛法,真正瞭解何謂是我。然而眾生只能看到名色,只能看到五陰。所以 佛有說:名色是不異我的,名色並不能夠說完全和我脫節;可是名色是非我,也就是說名色並不能代表我真正的義理。因為我必須要是永恆、無病、無苦,而且是自在,沒有自在性、沒有自主性不能稱為我。因此,從這點來看,《阿含經》裏面就導出一個結論,而且這個結論還是一樣,不論南傳、北傳的義理都是一樣。它說:名色的因、名色的習、名色的本、名色的緣,都是這個識。也就是說,所有的因緣法是繞著這一個名色我在說,因為名色是假我,所以不能夠解脫;因為眾生覺得有我,所以在我中享受以及在痛苦中,所以在苦樂一切不能自主的過程中,說名色是我。然而 佛說:名色不是我,然而卻有一個法叫作識,所有的因和緣全部都不離開這個識,而且要以祂為作根本。
接下來就是名色的習。名色的習就是名色的習氣,就是你過去生是什麼,現在生就會趣近是什麼,相同的習氣它會串聯。為什麼呢?這就回到古印度以前就有在談到因緣果報,就有談到業報流轉。那到底緣起法可以忽略這因緣果報嗎?當然不成。佛說一切法不離世間法、不離世間教、不離世間覺,佛所出世、不出世,這個法也一樣常住;所以,這個法就能夠配合法界中的因緣果報。
那我們要問:十二緣起支哪有一個法可以來配合這個呢?因緣果報在過去生所發生的事情,誰有記錄呢?而且,就算能記錄好了,每個人記錄的都不一定真正如實。譬如說,你欠人家一百元,可是搞不好你記憶出了差錯,你認為「我好像只有欠他四五十元」。請問:這件事情兩方所記錄不同,可是每一方都振振有辭,那到底是五十還是一百?這個有形的都難且論斷,何況是無形的?譬如說,今天有一個人,他在五十萬年的光年那邊;假設他看到你,然後他罵你一句;將來這因緣果報還是要記錄,等到兩者再見面的時候,在同一個時空見面,這個罵的那一句,就會使得被罵的人就討厭他面前這個人,其實他也說不上來為什麼。其實就是因為法界它是如實緣起,不會你作的身口意行都是孤单,然後獨立,然後跟一切諸法,跟未來,跟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有情沒有關係。
所以,業緣果報怎麼建立呢?顯然必須要有一個法,這個法才能夠決定這些因緣果報得以相續完成,得以在不同的時空裏面,可以繼續流轉來成就。因此,要有一個法,祂完全是公平、公正、公開。而且,這個法到底祂是在心識之外,還是心識之內?佛陀已經點明了,常住法就是如來所證的緣起法,也就說是如來不是證生滅法。今天把無明緣行這樣一字拆開,你所知道的,我所知道的,如果從阿含聖教這樣忽略這真實義,那全部都在一切法之中。可是,一切法佛陀說了,一切法不能夠出生一切法;即使你把一些牽制撤走了法,讓阻止它出生的全部拿掉,它還是不會生這個法。因此,真正的真實因這個法,是二乘人所不清楚,但是卻在《阿含經》已經有集結,這代表 佛陀有一直在說這個常住法;但是眾生因為沒有興趣,二乘人對解脫法的實際有興趣,可是卻不知道解脫法的實際,實際上他是還沒有摸著邊。
所以,要完成世間法一切的輪轉,要有一個真正的法;可是祂也不是外法,不是有大梵天、大自在天這種法,也不是在虛空之中。如果虛空的話,它如何了別眾生的心行?它如何記錄一個眾生今天他作了什麼,他所說的是什麼?如果今天再換成外法不成立,只有內法。可是內法來說,有真正的心識可以做這個事情嗎?沒有辦法。我們的心識到了夜晚的時候,就隨著睡眠、熟睡而滅了,有些事情甚至有人還無法記憶。
所以,今天我們來說:確實是有一個不在內、不在外,不是內法、不是外法的一個獨特的一個心識,可以了別眾生的心行;而且,祂是完全將所有法的內涵以及業報輪轉都記錄;而且,祂是共一切眾生的,每一位有情都有這個;所以,祂又叫「如」,又叫「識」,祂會隨著我們的生死不斷地出現,隨著我們的滅盡也是一樣常住。所以,不管是小乘人他怎麼捨棄了這個真實法,這真實法永遠常住不變;所以,不論佛出世、佛沒有出世,這個法一樣常住在法界。這就是阿含聖教所要啟發我們的道理。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