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6-03 12:26:53 |
|
|
[简体文稿]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宗通与说通》成佛之道这个系列,仍然是要讨论「第八章、宗教二门不可相离」。我们要继续上一回所谈的「第一节、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
上一回我们花了一些时间,从理证以及教证来说明为什么宗门的证悟不得离开教门。也因为这样,所以当我们如果想要开悟的话,首先就一定要请阅经典,并且也要请阅善知识解说佛法的书籍,来了解佛法的基本知见;譬如说因缘果报、四依四不依、五阴十八界、三法印、四圣谛、四念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如果我们想要参禅见道,就应该先要了解这些基础佛法的道理。在了解之后呢,我们还要再研读大乘了义经典;譬如说《大般若经》,或者其中的《金刚经》、《心经》,以及《妙法莲华经》、《首楞严经》、《大般涅槃经》,乃至于《楞伽经》、《菩萨处胎经》、《央掘魔罗经》、《不退转法轮经》等等。如果当我们有所悟入的时候,我们就要拿出上述的经典来相互对照,看是否能够完全相符;如果有一点不相符的地方,就要很谨慎的作自我检视。如果发现是悟错了,那就应该要重新参究;并且在又有所悟入的时候,就要再一次的检验,一定是要做到所悟和了义经典能够完全相符才行。这是为了避免犯下未悟言悟的大妄语业,毕竟长劫的地狱果报是很难消受得了的。
今天,我们要举出从前某位自以为悟的法师,他曾经评论某位禅师的一段开示。我们会引据教门当中的分别以及无分别的正理来作解释,以证明这位法师其实并没有证悟宗门;并且希望大家都能够因此引以为戒,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我们现在就来说明。这位法师说:「某禅师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这两句话有点含糊。识与智,一是脑筋,一是佛性。没有转识成智之时,分别固然是识,不分别亦是识。已经转识成智,则不分别是智,分别亦是智。分别与不分别,不能以之来判断(别)凡圣也。」
现在我们就来作一下辨正。首先,这位禅师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这两句话其实一点也不含糊,含糊的是这位提出评论的法师。所谓的分别是识,指的是了别识——前六识;而不分别是智,则是指真心阿赖耶识,说祂向来没有六尘境界的分别,只是随缘而应。在转识成智之前,妄心有分别,真心无分别;而在转识成智之后呢,依旧是妄心有分别,真心无分别。也就是说,真心以及妄心的体性并不会在转识成智之后就有所改变,只是由原来的无明状态出生了智慧。当一切众生明心见性,也就是找到自己本有的真心以及佛性之后,这个从来无分别的真心就会常现在前;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观察到,自己的真心与妄心都同时间在运作。但是在明心见性之前,我们因为被邪见、烦恼以及错误的参禅知见所遮障住了,所以才没有办法看到自己无分别的真心,而只能看到自己有分别的妄心。这位法师因为还没有破初参,他没有找到阿赖耶识这个无分别心,不知道这个无分别心祂一向都不曾分辨种种的世间境界,就批评这位禅师「讲这两句话含糊」;但其实这位禅师他是依据经教当中的正理而说的,并不是随便讲讲的。
我们在这里摘录了五段有关于分别以及无分别的教门经典,希望用来护持一切证悟的人,不要再遭受到错误的评论;也敬请想要得到正知正见的佛子仔细的听闻,并且审慎的思惟看看,何者才是正确的。
世尊在《大宝积经》卷三十七中,有曾经这样开示:【从境界生,是名为识。从作意生,是名为识。从分别生,是名为识。无取无执,无有所缘,无所了别,无有分别,是名为智。 】(《大宝积经》卷三十七)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依于六尘境界所出生的,依于作意分别才出生的,就是识阴、识心;而如果找到真心并且观察祂,从来没有执取、没有所缘、没有六尘境界的了别与分别,那这个才是智心。
我们再来看看《深密解脱经》当中是如何说的:【我说第一义者,是过一切诸相境界;觉观是名诸相境界。如是我说第一义者,是无言境界;觉观是名言说境界。昙无竭!我说离诸言语是第一义相;觉观名字是世谛相。如是我说离诸诤论是第一义相;觉观名字是诤论相。昙无竭!依此义相,汝今应知:过诸世间觉观境界,是第一义相。 】(《深密解脱经》卷一)由此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觉观它是诸相境界,是言说境界,是世谛相,是诤论相;而万法根本的真心第一义谛,则是超出一切诸相境界,超出言说境界,祂是离诸诤论的,并且是超出世间觉观境界的。
我们再来看看《维摩诘经》当中的说法:【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维摩诘经》卷二)由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真如实相之法是没有办法见闻觉知诸法的;如果是能在六尘境界当中见闻觉知的,那就是落于见闻觉知的妄心中,这就不是求取真实法的人。
下面我们再来举《金刚三昧经》〈无生行品〉中的开示:【如无生行,性相空寂: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 】(《金刚三昧经》卷一)在这段经文当中,心王菩萨在佛前说明:真如之法在诸行当中,祂仍然是一向无生无灭,祂是性相空寂的,祂从来没有见闻觉知、形相、得失、言说、取舍种种差别。
我们再来看看《大乘同性经》当中的开示:【楞伽王!若正观时不得众生,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畜养、无人、无众生数、无知者、无见者、无觉者、无受者、无听者,乃至无色、受、想、行、识等。楞伽王!若正观时,无有分别而可得者。 】(《大乘同性经》卷一)这段经文也同样是在说,大乘菩萨正观现前而明心见道的时候,观察到阿赖耶识真心从来不去了别自他的五蕴身以及众生相,所以说「不得众生」;我自身以及一切有情的本体都同样是无形无色的真心阿赖耶识而无有差别,所以才说「无我、无众生」;这个本体是永恒常住的,所以说祂从来不曾出生,祂也永不坏灭,所以说「无寿命、无畜养」;因为祂不是五阴,也没有妄心的见闻觉知,所以说「无知者、无见者、无觉者、无受者、无听者,乃至无色、受、想、行、识等」;如果我们能够找到祂而正观现前的时候,就会发现真心祂从来没有分别,是没有任何一法可得的。
以上我们所摘录佛陀与诸菩萨有关于识与智、分别与不分别的开示,都可以说是佛门中的照妖镜;所有一切的佛子在自认为已经证悟了以后,应该都要用这些了义经典当中的经文,来作自我检查以及印证。如果我们所悟的这真心、真如,还有任何的六尘境界的了知的话,那就是有分别心,而不是本心;本心从来都是对六尘境界无觉无观、无知无分别的。虽然我们在努力修定之后,或许有的时候能够稍稍离开语言文字而作觉观,乃至于在定中能够常寂常照;但是在这个时候仍然是有定境法尘的了知,仍然是意识心,仍然是有分别的,仍然不是本心。比如说,当有师长来了,我们的心中不需透过语言文字,便可以直接明白这是哪一位师长;当父母兄弟姊妹子女来了,我们也能够直接的了别。这时候心中虽然没有语言文字的运作,仍然可以很清楚的分别出来是哪一位,而不会将太太当作是母亲,或者是将父亲当作是儿子。所以,虽然意识心能够作到在有的时候没有语言文字、没有妄想,但是在这个时候仍然是能够分别明暗、冷热、干湿、去来、长短等等境界,所以这个仍然是意识妄心。如果当我们能够作到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时候,这个意识灵知心仍然没有办法离开了知。也就是说,不论是悟前还是悟后,意识心的体性就是能够了别六尘境界的,祂也永远都不会改变祂是要由意根、法尘为缘才能够出生的妄心本质;而且祂的存在也就只有一生而已,祂无法由过去生来到今生,也无法由今生去到未来生,也永远都不可能变成不生不灭的真实心。
另外,当我们睡着或者昏迷的时候,妄心这个时候看来是不动也不知,但是这个仍然不是经论当中所说的无分别心;因为当我们醒来之后,这个意识心祂又变回能知能觉能观了,所以这个能知能觉能观的妄心,祂是永远不能够成为从来一直都没有生灭、没有分别的真心的。无分别心祂是悟前就一向无分别,悟后依旧是无分别;醒的时候无分别,睡着了也无分别,是从来没有分别的心。而能知能觉能观能分别的妄心,和无知无觉无观一向都不分别的本心,祂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向是并行运作着的,一直要到死亡或者入涅槃的时候才会分开。
所以正确的知见是这样:我们必须要用这个永远都会分别六尘的意识心,来去寻觅另外一个永远都不会分别六尘境界的第八识真心;如果我们找到真心——明心开悟了,我们就可以从妄心的第六意识以及第七识意根这两个识,来产生下品的妙观察智以及下品的平等性智。所以我们说,一向都能够分别六尘境界的心是意识心,而一向对六尘境界不分别的心才是真心、智心。这位评论他人的法师不曾开悟明心,他不明白本心的体性,就随意以自己错误的凡夫知见,去否定别人所悟得的本心;因此他才认为这位禅师说得含糊,但其实是这位法师他自己含糊。
另外,我们要提醒诸位,这个无分别心是证悟者对众生方便而说的,是为了那些还没有明心的众生而说的;这是因为怕众生不明白,错把能知能觉能照的分别心当作是真心,所以才把这个本心说祂是无分别的。但是对于已经证悟的人言,其实是有不同的说法的。例如在《金刚三昧经》〈如来藏品〉当中,有如下的开示:【如是如义即佛菩提。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无穷之相,唯分别灭。如是义相不可思议,不思议中乃无分别。 】(《金刚三昧经》卷一)这段经文的意思和《金刚经》当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完全相同的。另外《成唯识论》当中说:【如契经说:「阿赖耶识,业风所飘,遍依诸根,恒相续转。」】(《成唯识论》卷四)也是同样的意思。
这个意思是说,悟后的无分别心,虽然仍然和悟前的无分别心一样,但是这个无分别心的分别作用,在一念之间有八万一千次的生灭分别;当我们能够证知这个无分别心的无穷分别的话,我们说这个就是智。但是这一种智慧并不是悟得浅的人所能够了知的,更别说是一般都还没有悟得真如的众生所能够了知;所以,这也绝对不是这位法师所能够了解的。因为这个是证悟者的圣智所缘的法义,它是极为什深的,实在难以在短时间来说明清楚,所以我们就只能等待以后有机会的话再来说明。
我们回过头来说,经由以上经文的比对说明,这位法师既然违 背经典而说「转识成智后,不分别是智,分别亦是智」,可以见得他确实是还没有开悟的人;所以从教门来说,这位法师没有开悟明心是非常明确的。因此,佛子们都应该快快舍弃像这位法师所说的邪知邪见,回归到世尊还有诸大菩萨所说的正知正见来修持,以免误入岐途。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集我们将继续说明宗门证悟不得离开教门。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道业增进!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116 (视频下有繁体文稿)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1-16 00:51:02 |
|
|
开悟阅的经典 基础佛法: 因缘果报、四依、四不依、三法印、四圣谛、四念处、 五根、五力、十觉支、八正道、十二因缘等。 了义经典: 大般箬经,其中的金刚经、心经以及妙法莲花经、 首楞严经、大般涅槃经、楞伽经、菩萨处胎经、央掘 魔罗经、不退转法轮经。用这些经典对照自己的悟入 是否相符?做到所悟完全相符了义经典。
分别是识--前6识 不分别是智—阿赖耶识、真心。 明心见性找到真心佛性,这个无分别的真心会常现 在前。可观察到真妄心是同时间在运做。
识与智、分别与无分别的教门经典(五个): 一、 从境界生,是名为识。从作意生,是名为识。从 分别生是名为识。无取无执,无有所远非、无所了别, 是名为智。〈大宝积经〉卷37
二、我说第一义者,是过一切诸相境界,觉观是名诸相境 界。如是我说第一义者,是无言境界;觉观是名言说境界。 昙无竭!我说离诸言语是第一义相;觉观名字是世谛相。 如是我说离诸争论是第一义相;觉观名字是争论相。昙无竭! 依此义者,汝今应知:过诸世间觉观境界,是第一义相。 《深密解脱经》卷1
三、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 法也。《维摩诘经》卷2
四、如无生行,性如空寂;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 无知无相,无取无舍。《金刚三昧经》
五、楞伽王!若正观时不得众生,无我、无众生、无寿命、 无蓄养、无人、无众生相,无知者、无见者、无觉者,无听 者、无见者、无觉者、无受者、无听者、乃至无色、受、想、 行、识等。楞伽王!若正观时,无有分别而可得者! 《大乘同性经》卷1
解:我自身以及一切有情的本体都同样是无形无色的真心阿赖 耶识而无有差别。所以才说无我、无众生这个本体是永恒常住的, 所以说它从来不曾出生,也永不坏灭。所以说无寿命、无蓄养。 因为它不是五阴,也没有妄心的见闻觉知,所以说无知者、无见 者、无觉者、无受者、无听者乃至无色受想行识等。能找到它正 现前的,可以发现真心它从来没有分别,没有任何一法可得。
本心从来对六尘境界无觉无观无分别,无知无分别的。 意识心:了别、分别:明暗、冷热、干湿、长短、去来境界。
如一念不生常寂常照,这个意识灵知心仍不能离开了知。悟前 悟后此心体性就是能了知六尘境界的。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