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8 13:50:27 |
|
|
[简体文稿]
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阿弥陀佛!
首先先问候大家: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游步轻利否?道业精进否?众生易度否?
现在各位所收看的节目是「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佛敎正觉同修会将一些平时学佛人会感到有疑惑的问题收集起来,统一的为大家来解说。今天所说的题目就是:个人自修与集体共修有什么不同?
个人自己一个人修行,与参加道场的集体的共修,有什么差异呢?相信大家过去在学校的时候,一定都读过《礼记》的〈学记篇〉,里面有说到,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作正确而有效率的学习。学习学不好有六个原因,我们来看看: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意思是说:如果错误的想法已经发生了,然后再想要来改变,那这个错误的观念呢,就已经非常的坚固,很难改变;正确的学习时间如果已经过了,才想到要去学,那就算是很努力的苦学,也难有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学什么,所以乱学一气,没有节制,那只会使得自己的头脑混乱,得不到成就;一个人自己躲起来自修,没有老师跟同学在旁边切磋琢磨,那就会因为见闻不足,然后自以为是,而走入了错误;如果结交了坏朋友,还自认为正确,那就一定会违背师长的敎导;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我们学习敎育失败的原因。
虽然这是儒家的道理,可是它却与我们在菩提道上的情况,两者是相通的。我们学佛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总是得到的少、失去的多?为什么总是退步多、进步少?也可以用这六个原因,来探讨,来诊断。学佛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善知识和同修时时的帮助我们检讨,比方说,我们如果有了错误的见解、想法,立刻能有老师与同学来纠正我们:什么时间该学习什么法?因应我的程度,现在该学习的是什么东西?纠正自己个人一厢情愿的见解。所以,在正法的敎团中,能够亲近善友,就远离了恶友,一旦我们有了不良的习惯,师长、同修可以提醒我们更正。以上所说的,都是在敎团当中集体的共修,比起自己独自的自修,因为在同修、在师长的帮忙之下,我们能够互相的增上,这样子修行的进展就会迅速。
更重要的是,大众一同共修菩萨道的时候,功德是整个团体一起合作去建立的,那么未来生的果报呢,就会是团体当中每一个组成的分子,都会有一分的功德;所有的功德我们都能够参与一分,使得菩萨之间未来的缘会结得更深。这一生已经和合在一起行菩萨道了,那我们都晓得,团体的力量一定会比个人的力量大得多;所以,未来生果报应现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享到一分,这会使得未来生善友们还会共同的相聚在一起;而到了未来生可以用未来更大的福报,继续来造作更为增上的福德功德。在这个之间已经不是相加的效果,而是会变成相乘的大果报了。也就是,和善知识、善友彼此的缘如果结得深的话,到了未来生我们还是一样会彼此互相提携;仰仗正法团体里面和合的运作,这会使得每一个人的修行速度,都会要比自己一个人独修的时候,来的快得多啊!
比方说,在正觉讲堂里面,我们不像外面的道场设立了各种科目,什么印经、放生、建设道场、敎育、奖学金等等,把它分成不同的项目。平实导师常常说:「正觉讲堂里面就只有一个科目,把大家的护持集中起来,那么讲堂所作的所有的功德,每一位护持的人统统都可以得到一分的功德果报,未来都会在一起来接受这一些善报。」也就是把彼此的缘绑在一起的话,未来生还会在一起继续的增上修行。这样子每个人的护持就会变大变广,能够变成无数倍。这也是集体共修、大家一起共修福德的好处,它要比个人的独修更为殊胜的多。
可能有人听到这一边,心中会有一点怀疑,我们就用佛陀的开示来说明。有一次,佛陀托钵去化缘,正好有一家的主妇,她就很欢喜的把饭装在佛陀的钵里面,然后非常恭敬的供养世尊。世尊在接受了这一钵饭之后,然后为这一位女主人祝愿:「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祈愿善士您精进学佛!」这个时候,这一位妇人的丈夫在旁边听到了,生起了怀疑,然后就笑着说:「唉呀!我只是布施了你仅仅一碗饭,怎么可能未来会这样子一直长大变这么多福报?」世尊就说:「不,不,不要笑。你见过尼拘陀树的种子吗?虽然那个种子又小又轻,但是落到土壤里面去,长成了大树,树荫可以茂盛到四五里路这么远,每年可以落下数万斛的果实,这不都是由一颗种子开始的吗?」结果,听到这个地方,这一对夫妇就证得了声闻初果——须陀洹果。
也就是说,在正法当中的福德功德,它就会像一粒种子一样,不断的辗转增上,一粒变成万亿倍,而万亿粒的种子又继续变成万亿倍。它不但是一分一分的加起来,而且,如果是藉由大众和合共修的力量,那彼此的福德功德就是一分乘一分的累积,不管是在广度或者是在深度上,都会有这种相乘的功效。这也是大众共修比起个人独自自修更为殊胜的地方。
有人又有疑问:「那这样子讲起来,这个好像共修要比自修好一点啰!那所以以后我们就不要自修了,对不对?」也不是如此啊!
我看到北投某位大法师的著作,里面讲到共修的这个功德,他里面提到说:「自修与大众的共修,都建立在修行佛法为出发点,目的都是在于明心见性,了悟生死大业;为了证成菩提,为了出三界为正宗。修道者如果背离了这个意义,那不管他是自修还是与大众的共修,就变成多此一举,虚度光阴,徒劳浪费自己的生命了。」以上大法师所说的,倒也还算正确,值得我们赞叹。只不过后来,他自己所率领的教团的发展,就恰巧的落入了他自己说的「背离了明心见性的意义……多此一举,虚度光阴,徒劳浪费青春与生命了。」这也是非常令人感慨的事!
那他也提到,共修比自修殊胜的地方有十点,虽然他落在表相与二乘的心态当中来说这十项,倒也值得我们参考。他说到共修的好处:一、共修可以抖擞懈怠的心,培养我们的恒心与耐心;二、共修可以遏止我们的昏沉、掉举的通病;三、共修的这一股共业的力量,可以修改我们习气的染着,净化无明三毒;四、共修可以将有功用行转入无功用行;五、共修可以互相勉励,互相鞭策;六、共修可以培养修行的喜悦与正法的风范;七、共修可以趋向无上菩提,正法熏习;八、共修可以去除傲慢贡高心,可以让我们把过去的这一些习气,日益的给消弭掉;九、共修它是集合大家共业庄严,共同趋向于修证之境,并且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十、在共修的时候,环境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人、事、物种种的频繁,可以帮助我们转烦恼为菩提。以上所说的是就共修的表相上来看。
可是,如果我们看的更深,就内在的实质来看,事实上在佛教中,自修与共修并不是相对待的两件事,而是同一件事,是同一件事的两个面向:共修就是自修,而自修则在共修的环境里面。不信的话,我们来看看佛世的时候,在佛陀所指导的这一些圣弟子们是如何修行的呢?
圣弟子们跟随着佛陀,结合为一个教团,依佛而住。每天清晨的时候,由长老分配,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去托钵;托钵化缘拿回来的东西,就是属于整个教团常住所共有的东西,然后再一起来分配;回来用餐以后,大家共同听闻佛陀说法。当佛说法完之后,大众各自离开,或者到树下,或者到水边,或者到山洞里面,各自修行,度过那一晚。即使后来有了这个安居的精舍,还是一样各自离开用功,互不干扰,因为修行本来就是非常个人的事情。
那大家说看看:佛世时候的这样的一个教团,到底算是个人自修,还是集体共修呢?若说「大家聚在一起是共修啊」,但实质上却又是各自修行;如果说「大家是各自修行啊」,但是他过的明明又是团体的教团生活。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讲:过着团体的生活,而有自修与共修的安排,两种生活相辅相成。
然而,大家也都很清楚,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人多嘴就杂!这实际上也是每一个道场会发生的问题,这是众生被自己的无明所遮障的缘故,不能说是共修的坏处。那在这样的一个共修共住的生活当中,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做才对呢?我们可以举这一段经文。
在《中阿含经》里面记载着:尔时,有一片树林叫牛角娑罗林,里面有三位佛弟子居住(尊者,叫尊者代表他们已经证果了,实际上都是证得四果的阿罗汉),尊者阿那律、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这一些尊者他们虽然住在一起,可是他们每天的生活是怎么样呢?早上一早出去托钵乞食,托钵先回来的人,就负责去整理床座,负责去打水,负责把装着洗脚用的水的器皿,把它处理好;然后负责把洗脚用的工具,以及擦拭脚的布巾准备好,水瓶、澡罐都把它处理好,谁先回来谁先处理。然后托钵回来的食物,如果自己刚好吃完,那就吃完;如果还有剩余的,就把它放在器皿里面。然后自己吃完了,把东西收好,把手脚洗干净,然后把袈裟披着,然后进入精舍,进入房子里面,去宴坐,去观行,去禅坐。那托钵比较晚回来的人,能够把自己东西吃掉的就吃掉了;如果不够的话,可以把前面一个人剩下来的食物拿来吃。最后,吃完以后还有多余的食物,就把它放在干净的地上,或者是没有虫的水中,布施给各种众生。然后把这些钵拿去洗干净,也是一样,把一些身边的东西收好,手脚洗干净;然后清理干净之后,接下来一样,披着袈裟,开始入室宴坐,或观行或禅坐。
这些尊者们就这样子,到了大概下午三五点的时候,如果有人先从修行禅坐当中起来,看到大家共用的这个水罐、共用的水缸如果没有水了,就负责去打水。如果自己能够去扛水,能够去把水拿过来的话,就自己去做,捧着水缸到河边去取水;然后取完之后,放着,自己再继续的修行。如果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扛得动水缸,这时候就用手跟另外一位比丘打招呼——请注意喔!不是讲话聊天喔!比丘之间在修行的时候,彼此沟通就只有手势,用手招另外一个比丘——于是两个人就默默的共同抬着这个水缸到河边打水,然后接下来再把水缸抬回来。各不相语,彼此不说话,不聊天,不攀缘;各不相问,彼此不会问「你刚才禅坐的好不好啊?你的境界如何啊?」因为这一些事情都已经是攀缘,伤害自己的道业。
各位可以看一看,这样子到底他们算共修,还是个人独自修行呢?这一些尊者们每五日一次集会,在五日集会的时候,才开始互相共说法,大家开始互相说法,互相纠正。或者如果没有事情的话,集会的时候叫作「圣默然」,也就是说即使是集会,无事的时候,大家也是默然而坐,行自己的道业。那到底这算共修,还算个人独自修行呢?是共修,也是个人自修!
也就是说,佛弟子的修行,他是在一个共修的环境的情况下,在教团的情况下,但实际上各自修各自的;甚至彼此不相聊天,也不相问候,除非是在规定的五日一集,这个时候是共同说法,共同布萨、羯磨等等,也还是不聊个人的事情。这才是正确的修行方式。共修与自修是一体的两面,是一件事的两个层面,所以共修与自修并没有互相违背的地方,它是互相和合运作的,从佛世的时候佛的规定,圣弟子们的实行就已经是如此了。
好,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50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1-21 18:16:33 |
|
|
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 阿彌陀佛!
首先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遊步輕利否?道業精進否?眾生易度否? 現在各位所收看的節目是「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佛敎正覺同修會將一些平時學佛人會感到有疑惑的問題收集起來,統一的為大家來解說。今天所說的題目就是:個人自修與集體共修有什麼不同?
個人自己一個人修行,與參加道場的集體的共修,有什麼差異呢?相信大家過去在學校的時候,一定都讀過《禮記》的〈學記篇〉,裡面有說到,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作正確而有效率的學習。學習學不好有六個原因,我們來看看: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意思是說:如果錯誤的想法已經發生了,然後再想要來改變,那這個錯誤的觀念呢,就已經非常的堅固,很難改變;正確的學習時間如果已經過了,才想到要 去學,那就算是很努力的苦學,也難有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學什麼,所以亂學一氣,沒有節制,那只會使得自己的頭腦混亂,得不到成就;一個人自己躲起來自 修,沒有老師跟同學在旁邊切磋琢磨,那就會因為見聞不足,然後自以為是,而走入了錯誤;如果結交了壞朋友,還自認為正確,那就一定會違背師長的敎導;養成 了不良的習慣,就會荒廢自己的學業。這六項是導致我們學習敎育失敗的原因。
雖然這是儒家的道理,可是它卻與我們在菩提道 上的情況,兩者是相通的。我們學佛可以想一想:為什麼總是得到的少、失去的多?為什麼總是退步多、進步少?也可以用這六個原因,來探討,來詳唷W佛的過 程中,如果能夠有善知識和同修時時的幫助我們檢討,比方說,我們如果有了錯誤的見解、想法,立刻能有老師與同學來糾正我們:什麼時間該學習什麼法?因應我 的程度,現在該學習的是什麼東西?糾正自己個人一廂情願的見解。所以,在正法的敎團中,能夠親近善友,就遠離了惡友,一旦我們有了不良的習慣,師長、同修可以提醒我們更正。以上所說的,都是在敎團當中集體的共修,比起自己獨自的自修,因為在同修、在師長的幫忙之下,我們能夠互相的增上,這樣子修行的進展就會迅速。
更重要的是,大眾一同共修菩薩道的時候,功德是整個團體一起合作去建立的,那麼未來生的果報呢,就會是團體當中每一個組成的分子,都會有一分的功德;所有的功德我們都能夠參與一分,使得菩薩之間未來的緣會結得更深。這一生已經和合在一起行菩薩道 了,那我們都曉得,團體的力量一定會比個人的力量大得多;所以,未來生果報應現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享到一分,這會使得未來生善友們還會共同的相聚在一 起;而到了未來生可以用未來更大的福報,繼續來造作更為增上的福德功德。在這個之間已經不是相加的效果,而是會變成相乘的大果報了。也就是,和善知識、善 友彼此的緣如果結得深的話,到了未來生我們還是一樣會彼此互相提攜;仰仗正法團體裡面和合的咦鳎@會使得每一個人的修行速度,都會要比自己一個人獨修的時候,來的快得多啊!
比方說,在正覺講堂裡面,我們不像外面的道場設立了各種科目,什麼印經、放生、建設道場、敎育、妼W金等等,把它分成不同的項目。平實導師常常說:「正覺講 堂裡面就只有一個科目,把大家的護持集中起來,那麼講堂所作的所有的功德,每一位護持的人統統都可以得到一分的功德果報,未來都會在一起來接受這一些善 報。」也就是把彼此的緣綁在一起的話,未來生還會在一起繼續的增上修行。這樣子每個人的護持就會變大變廣,能夠變成無數倍。這也是集體共修、大家一起共修 福德的好處,它要比個人的獨修更為殊勝的多。
可能有人聽到這一邊,心中會有一點懷疑,我們就用 佛陀的開示來說明。有一次,佛陀托缽去化緣,正好有一家的主婦,她就很歡喜的把飯裝在 佛陀的缽裡面,然後非常恭敬的供養 世尊。世尊在接受了這一缽飯之後,然後為這一位女主人祝願:「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祈願善士您精進學佛!」這個時候,這一 位婦人的丈夫在旁邊聽到了,生起了懷疑,然後就笑著說:「唉呀!我只是布施了你僅僅一碗飯,怎麼可能未來會這樣子一直長大變這麼多福報?」世尊就說: 「不,不,不要笑。你見過尼拘陀樹的種子嗎?雖然那個種子又小又輕,但是落到土壤裡面去,長成了大樹,樹蔭可以茂盛到四五里路這麼遠,每年可以落下數萬斛 的果實,這不都是由一顆種子開始的嗎?」結果,聽到這個地方,這一對夫婦就證得了聲聞初果——須陀洹果。
也就是說,在正法當 中的福德功德,它就會像一粒種子一樣,不斷的輾轉增上,一粒變成萬億倍,而萬億粒的種子又繼續變成萬億倍。它不但是一分一分的加起來,而且,如果是藉由大 眾和合共修的力量,那彼此的福德功德就是一分乘一分的累積,不管是在廣度或者是在深度上,都會有這種相乘的功效。這也是大眾共修比起個人獨自自修更為殊勝 的地方。
有人又有疑問:「那這樣子講起來,這個好像共修要比自修好一點囉!那所以以後我們就不要自修了,對不對?」也不是如此啊!
我看到北投某位大法師的著作,裡面講到共修的這個功德,他裡面提到說:「自修與大眾的共修,都建立在修行佛法為出發點,目的都是在於明心見性,了悟生死大業;為了證成菩提, 為了出三界為正宗。修道者如果背離了這個意義,那不管他是自修還是與大眾的共修,就變成多此一舉,虛度光陰,徒勞浪費自己的生命了。」以上大法師所說的, 倒也還算正確,值得我們讚歎。只不過後來,他自己所率領的教團的發展,就恰巧的落入了他自己說的「背離了明心見性的意義……多此一舉,虛度光陰,徒勞浪費 青春與生命了。」這也是非常令人感慨的事!
那他也提到,共修比自修殊勝的地方有十點,雖然他落在表相與二乘的心態當中來說這十項,倒也值得我們參考。他說到共修的好處:一、共修可以抖斝傅 的心,培養我們的恆心與耐心;二、共修可以遏止我們的昏沉、掉舉的通病;三、共修的這一股共業的力量,可以修改我們習氣的染著,淨化無明三毒;四、共修可 以將有功用行轉入無功用行;五、共修可以互相勉勵,互相鞭策;六、共修可以培養修行的喜悅與正法的風範;七、共修可以趨向無上菩提,正法熏習;八、共修可以去除傲慢貢高心,可以讓我們把過去的這一些習氣,日益的給消弭掉;九、共修它是集合大家共業莊嚴,共同趨向於修證之境,並且可以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十、在共修的時候,環境就好像一面鏡子一樣,人、事、物種種的頻繁,可以幫助我們轉煩惱為菩提。以上所說的是就共修的表相上來看。
可是,如果我們看的更深,就內在的實質來看,事實上在佛教中,自修與共修並不是相對待的兩件事,而是同一件事,是同一件事的兩個面向:共修就是自修,而自修則在共修的環境裡面。不信的話,我們來看看佛世的時候,在 佛陀所指導的這一些聖弟子們是如何修行的呢?
聖弟子們跟隨著 佛陀,結合為一個教團,依 佛而住。每天清晨的時候,由長老分配,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去托缽;托缽化緣拿回來的東西,就是屬於整個教團常住所共有的東西,然後再一起來分配;回來用餐 以後,大家共同聽聞 佛陀說法。當 佛說法完之後,大眾各自離開,或者到樹下,或者到水邊,或者到山洞裡面,各自修行,度過那一晚。即使後來有了這個安居的精舍,還是一樣各自離開用功,互不 干擾,因為修行本來就是非常個人的事情。
那大家說看看:佛世時候的這樣的一個教團,到底算是個人自修,還是集體共修呢?若說「大家聚在一起是共修啊」,但實質上卻又是各自修行;如果說「大 家是各自修行啊」,但是他過的明明又是團體的教團生活。所以,我們應該這樣講:過著團體的生活,而有自修與共修的安排,兩種生活相輔相成。
然而,大家也都很清楚,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人多嘴就雜!這實際上也是每一個道場會發生的問題,這是眾生被自己的無明所遮障的緣故,不能說是共修的壞處。那在這樣的一個共修共住的生活當中,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做才對呢?我們可以舉這一段經文。
在《中阿含經》裡面記載著:爾時,有一片樹林叫牛角娑羅林,裡面有三位佛弟子居住(尊者,叫尊者代表他們已經證果了,實際上都是證得四果的阿羅 漢),尊者阿那律、尊者難提、尊者金毘羅。這一些尊者他們雖然住在一起,可是他們每天的生活是怎麼樣呢?早上一早出去托缽乞食,托缽先回來的人,就負責去 整理床座,負責去打水,負責把裝著洗腳用的水的器皿,把它處理好;然後負責把洗腳用的工具,以及擦拭腳的布巾準備好,水瓶、澡罐都把它處理好,誰先回來誰 先處理。然後托缽回來的食物,如果自己剛好吃完,那就吃完;如果還有剩餘的,就把它放在器皿裡面。然後自己吃完了,把東西收好,把手腳洗乾淨,然後把袈裟 披著,然後進入精舍,進入房子裡面,去宴坐,去觀行,去禪坐。那托缽比較晚回來的人,能夠把自己東西吃掉的就吃掉了;如果不夠的話,可以把前面一個人剩下 來的食物拿來吃。最後,吃完以後還有多餘的食物,就把它放在乾淨的地上,或者是沒有蟲的水中,布施給各種眾生。然後把這些缽拿去洗乾淨,也是一樣,把一些 身邊的東西收好,手腳洗乾淨;然後清理乾淨之後,接下來一樣,披著袈裟,開始入室宴坐,或觀行或禪坐。
這些尊者們就這樣子,到了大概下午三五點的時候,如果有人先從修行禪坐當中起來,看到大家共用的這個水罐、共用的水缸如果沒有水了,就負責去打水。 如果自己能夠去扛水,能夠去把水拿過來的話,就自己去做,捧著水缸到河邊去取水;然後取完之後,放著,自己再繼續的修行。如果發現自己沒有辦法扛得動水 缸,這時候就用手跟另外一位比丘打招呼——請注意喔!不是講話聊天喔!比丘之間在修行的時候,彼此溝通就只有手勢,用手招另外一個比丘——於是兩個人就默 默的共同抬著這個水缸到河邊打水,然後接下來再把水缸抬回來。各不相語,彼此不說話,不聊天,不攀緣;各不相問,彼此不會問「你剛才禪坐的好不好啊?你的 境界如何啊?」因為這一些事情都已經是攀緣,傷害自己的道業。
各位可以看一看,這樣子到底他們算共修,還是個人獨自修行呢?這一些尊者們每五日一次集會,在五日集會的時候,才開始互相共說法,大家開始互相說 法,互相糾正。或者如果沒有事情的話,集會的時候叫作「聖默然」,也就是說即使是集會,無事的時候,大家也是默然而坐,行自己的道業。那到底這算共修,還 算個人獨自修行呢?是共修,也是個人自修!
也就是說,佛弟子的修行,他是在一個共修的環境的情況下,在教團的情況下,但實際上各自修各自的;甚至彼此不相聊天,也不相問候,除非是在規定的五 日一集,這個時候是共同說法,共同布薩、羯磨等等,也還是不聊個人的事情。這才是正確的修行方式。共修與自修是一體的兩面,是一件事的兩個層面,所以共修 與自修並沒有互相違背的地方,它是互相和合咦鞯模瑥姆鹗赖臅r候 佛的規定,聖弟子們的實行就已經是如此了。
好,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