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1 13:04:41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说」,内容主要是细说三乘菩提的内涵与三乘菩提之差异,以提供初机学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见。
在前面几集中,我们谈过了十信、十住、十行,以及十回向位中的前五位修道内涵,希望菩萨们能够藉由闻熏「佛菩提道之阶段差别」单元,种下未来圆满三贤位修证之因缘。今天我们将继续上一集,继续来说明三贤位中第六回向位的修道内涵,欢迎您继续收看。
《楞严经》卷八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在前面第四回向位时,我们说过「地如佛地」,而圆满第五回向位要转入第六回向位时,则是「于同佛地」。意思是说,菩萨在这时会发现自己所悟的如来藏,与诸佛所悟的如来藏心并没有差别;自己所住的如来藏境界就是诸佛所住的境界,因为同样都是第八识心的境界。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可以安住在自己所证的如来藏境界当中,并且各自出生各自的清净因;然后再依于个人的清净因加以发挥,同样都可以断除烦恼障,可以取证涅槃道。
而各人所证的涅槃道,却也都是平等而无有差别。菩萨依于这样的现观就会发现,其实有情都同样平等的具有这种善根,你可以取证涅槃,他也可以取证涅槃,所以说真的是很平等呢!菩萨在破参明心以后,如果不肯精进用功,就只能七次的人天往返才能取证涅槃;但是如果明心之后能够努力的精进,就能在一生之中取证无余涅槃。然而,不会因为你很用功,他不用功,结果他跟你一样可以获得你所证得的无余涅槃。所以说真的是很平等呢!
菩萨接着再从这个现观出发,于行三种布施时,将一切善根普皆回向:愿一切有情都能和自己一样,可以断除思惑,可以出离三界生死;又回向一切众生能够不退转于佛菩提,回向一切众生能够获得诸佛的平等智慧,回向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诸佛的无量平等功德,这就是「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因为诸佛所有无量的平等功德,也是每一个众生本来都具足的;只因无明及恶业习气所熏,而被遮障住了,使光明无法显发出来。然而诸佛所有各类的平等功德,却是众生从本以来就具足;而众生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是本来具足、本来清净、本来涅槃的,所以,一切众生都具足这些平等法。菩萨此时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能获得诸佛的平等功德,获得诸佛的大般涅槃,也能获得诸佛的一切智智,这就是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以上所介绍的是第六回向位菩萨的修道,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第七回向位。
《楞严经》卷八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菩萨在完成前面六种回向以后,真实平等善根已经成就了。这时再观察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都同样具足善根,具足真如本性,然而却被无明与业种所遮障,而不能发起与证得。菩萨如此现观之后,证实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和自己一样,具足了妙真如性,就能够不失于众生的蕴处界,世世保有众生的身心,而处于人间自度度他,回向继续随顺众生,而永远在人间利乐有情。这就是「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的第七回向位菩萨。
菩萨在这样回向以后,当然世世舍报时都不许取涅槃;这是因为在前面的初回向位中,菩萨已经回向要救护一切众生离开众生相,所以这个本愿与初衷永远都不能舍离。也就是说,当菩萨在第六回向位能够取证无余涅槃时,「不应该」也「不可以」取证!要故意保留最后一分思惑,以这一分微小的思惑,来滋润未来世重新受生,继续上求下化,这样才能够次第成就佛道。所以,到第七回向位时,菩萨愿意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不舍离任何一个众生;也愿意将所有功德回向,随顺平等观待一切众生。
以上所介绍的是第七回向位的修道。各位菩萨,我们继续说明第八回向位。
《楞严经》卷八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如相回向。」
所谓「即」意思是说,如来藏在一切法中,不离一切法;但是如来藏却又离一切法的行相,不落入一切法的行相之中。菩萨在开悟之后,就依如来藏的这种自性而安住不动,名为「即一切法,离一切相」。菩萨在尚未破参明心时,一定无法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即使能出离三界生死的大阿罗汉也弄不清楚,连最上品的辟支佛也是无法了知的。从表面上看来,菩萨处于一切法中,本来都有一切相,怎么可能是离一切相呢?但是证悟菩萨的现观并不一样,在一切法中可以现前观察到,在一切法当中总是有无相法存在;所以,即一切法当中,就已经同时是离一切相了。
然而,二乘法则是在「离」一切法中「离一切相」的;因为二乘圣人是要断除对一切法的执着,所以「离一切相」时,是不即一切法,远离一切法的。也就是说,二乘圣人虽然能够断除对一切法的执着,其实是方便说断,而不是真正的断。因为他们还住在人间时,一切法的行相始终存在着,要入了无余涅槃才能够灭掉一切相,远离一切相;那是因为二乘圣人都是以蕴处界作为观行的对象,以蕴处界来与一切法的行相互相对待。
但是,菩萨却不是将蕴处界来与一切法互相对待,而是现观自心如来藏在一切法运作中运作自如;虽然在一切法中运行着,却离一切法的行相,而没有一切相,所以说菩萨才是真正能「离一切相」的人呢!意思是说:菩萨的觉知心,在一切法的行相中,对「即」和「离」二法都无所著,「即」也无所著,「离」也无所著。菩萨悟后如果能够「即一切法中却离一切相」,并且对于「即」和「离」两边都无所著时,这样才可以说是「如相回向」的菩萨,也就是依于真如相而回向佛道。但是这样的如相回向,却得要证悟了如来藏以后,现观真如法性时才会了解,这不是没有明心的人所能理解的。
以上所介绍的是第八回向位的修道。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第九回向位了,我们来看看经中是如何说的。
《楞严经》卷八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这段经文意思是说:菩萨修行到了这个阶段,对所证的一切法皆已如如的境界,就可以往生到十方世界而无所障碍了。当菩萨舍报时,世尊或者观世音菩萨来了,吩咐说:「某某菩萨,你本来想去极乐世界,但现在你就别去了,因为还有别的世界需要你,你就牺牲一下吧!」于是你马上答应,不会有第二句话。如果你说:「不行,我先要去极乐世界,我得要有八地证量以后再去。」那你就是有缚的菩萨,无法获得解脱。真正无缚解脱回向位的菩萨,一旦世尊或者观世音菩萨来吩咐你应该怎么作的时候,会马上照办,没有第二句话。也就是说,除了以上所说的条件以外,还必须在一切法中,能够现观真如而永远如如。于一切法中全都是如的时候,才能处于十方世界都离系缚,都得解脱;这样才能称为第九回向位的菩萨摩诃萨。
菩萨从十住、十行而次第进修到第九回向位完成时,才能进入第十回向位中。我们来看看世尊是如何开示的。
《楞严经》卷八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菩萨在第九回向位满心时,进入圣位菩萨所应有的「菩萨圣性」以及「种种功德」,全都已经圆满修证完成了;对见道位所应现观的真如法性,已经全部完成,法界量就灭除了。所谓「法界量灭」的意思是说:诸法功能差别的境界相已经不存在了,这时已经圆满佛菩提道「通达位」中所应该具足的智慧,不会再被诸法功能差别的见解所限制,所以名为法界量灭。
当菩萨能够完全依止「一真法界」,而不再着眼于诸法的功能差别时,对于世间诸法的法界现量已经灭除以后,就能在回向诸法功能差别之中,开始对众生作无量的回向。譬如,回向众生都能够得到清净法,回向众生都能够出离生死,回向众生都能证得佛菩提,回向众生都能圆满一切智。这个阶位的菩萨,能对众生作无量回向,也能回向自己可以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永无穷尽。而这种无量回向的功德,全都来自于法界量灭;能够完全依止「一真法界」,才能确实产生无量回向的实质与功德。
所谓「法界量灭」,就是法界的境界相灭除了,也就是诸法功能差别的境界相不再存在,全部都转依真如法性。所谓「法界」就是指众生界,也就是指所有众生的不同功能差别,诸法的功能差别。因为有众生,所以就有四圣与六凡。然而对菩萨来说,并没有所谓的四圣与六凡可说,事实上就只有一真法界;全都以真如为定量,也就没有法界的现量可说了。对二乘圣人来说,各种法界是真实存在的,所以都有各自的法界量,也就是四圣六凡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必然是法界量在。所谓「量」就是事实,量就是现前的境界,是现前存在的事实,所以叫作现量。如果法界量在,那就表示说,不是二乘圣人就是凡夫的境界,只有这两种。
然而对于悟后久经修行的菩萨来说,法界量早就灭除了,他所见的就只有一真法界,只有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境界,除此而外别无其他法界存在,这就叫作法界量灭。当菩萨次第进修到达这个阶段,能够现前观察法界量灭尽,只剩下一真法界时,才能成为「法界无量回向」的第十回向位菩萨。
在禅门当中对于法界量灭,真净克文禅师有一首偈说得好,这首偈是这样说的:
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
趁出淫坊来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这就是完全依止真如法性的一真法界,也就是不管面对任何境界,绝对经得起检验而不动于心。这样于一切时一切事中,全都依止真如法性,无一事无一法而不是真如法性时;就能不再着眼于诸法的功能差别之中,远离意识所知的染净贵贱分别,所以法界的现量就灭除了,这就称为法界量灭。菩萨修证到达这个境界时,才能出现法界无量回向的功德,也才是真正圆满十回向位的菩萨。
当菩萨完成第十回向位时,道种性就完成了;只要具足入初地所应有的道种智,再勇发十无尽愿,就可以进入初地心了。
各位菩萨,在前面几集中,我们为各位详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的修证内涵。如是三贤位修证圆满将入初地,这就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也就是所谓的「远波罗蜜多」。意思是说:在这第一大阿僧祇劫当中,菩萨六度的势力仍然很薄弱,常为烦恼所转,无法伏诸烦恼;虽然在七住位中因为真见道而有波罗蜜多的功德,但是距离成佛仍然十分遥远,所以称为远波罗蜜多。
「近波罗蜜多」则是指次无数劫,菩萨在此第二大阿僧祇劫中,修习十度波罗蜜中的前七度,也就是:
初地、初心,生起增上意乐,修无生法忍;
二地生起清净心,修持增上戒学;
三地于一切境生忍,而修增上心学;
四地起大誓愿,方便进趣勤化众生;
五地依增上心学,起无厌倦任持心,起六通成满任持心,起成办利乐有情心;
六地圆成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
七地起修「以诸善根回向菩提方便善巧」,也修「演说六度拔济众生方便善巧」。
以上所说七地的修道,各地都有所应修应学的无生法忍。然而,从初地至七地修道的第二大阿僧祇劫中,六度势力渐增,可以伏诸烦恼令永不现行,唯除为摧灭邪说救护众生之外。在这七地当中,已经次第迈向佛地的究竟觉,所以称为近波罗蜜多。
而大波罗蜜多则是指第三大阿僧祇劫,在这第三无数劫中,修习十度波罗蜜中的后三度,也就是:
八地修习求菩萨愿求佛菩提,故发受生愿及修法愿,不入无余涅槃,修习利乐有情愿,故发正愿大愿,由此二愿故名愿波罗蜜多;
九地专修思择力及修习总持力,成就四无碍智,得善慧而起大力用,是名力波罗蜜多;
十地修受用法乐智及成熟有情智,成就大法智云及法云功德,是名智波罗蜜多。
在这三地中修习无生法忍,始由初度乃至十度波罗蜜,此等波罗蜜之势力增盛广大,毕竟伏断一切烦恼永不现行,即将成就佛道,所以称之为大波罗蜜多。
各位菩萨,以上所介绍的是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所应修法道之约略内涵。总合来说,整个成佛之道都是以如来藏八识心王为根本,也就是必须修得般若实相智慧以及一切种智具足圆满,才能次第圆成佛菩提果之修证,此时就名之为圆满波罗蜜多。
各位菩萨,「佛菩提道之阶段差别」总共六个单元,已经全部讲述完毕。相信菩萨们经过我们的说明之后,在深心之中也升起了对佛菩提道有欣羡向往之心,愿意和我们一样一起迈向无比庄严殊胜的成佛之道。
非常谢谢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56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1-20 08:42:50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說」,內容主要是細說三乘菩提的內涵與三乘菩提之差異,以提供初機學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見。 在前面幾集中,我們談過了十信、十住、十行,以及十迴向位中的前五位修道內涵,希望菩薩們能夠藉由聞熏「佛菩提道之階段差別」單元,種下未來圓滿三賢位修證之因緣。今天我們將繼續上一集,繼續來說明三賢位中第六迴向位的修道內涵,歡迎您繼續收看。
《楞嚴經》卷八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在前面第四迴向位時,我們說過「地如佛地」,而圓滿第五迴向位要轉入第六迴向位時,則是「於同佛地」。意思是說,菩薩在這時會發現自己所悟的如來藏,與諸佛所悟的如來藏心並沒有差別;自己所住的如來藏境界就是諸佛所住的境界,因為同樣都是第八識心的境界。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可以安住在自己所證的如來藏境界當中,並且各自出生各自的清淨因;然後再依於個人的清淨因加以發揮,同樣都可以斷除煩惱障,可以取證涅槃道。
而各人所證的涅槃道,卻也都是平等而無有差別。菩薩依於這樣的現觀就會發現,其實有情都同樣平等的具有這種善根,你可以取證涅槃,他也可以取證涅槃,所以說真的是很平等呢!菩薩在破參明心以後,如果不肯精進用功,就只能七次的人天往返才能取證涅槃;但是如果明心之後能夠努力的精進,就能在一生之中取證無餘涅槃。然而,不會因為你很用功,他不用功,結果他跟你一樣可以獲得你所證得的無餘涅槃。所以說真的是很平等呢!
菩薩接著再從這個現觀出發,於行三種布施時,將一切善根普皆迴向:願一切有情都能和自己一樣,可以斷除思惑,可以出離三界生死;又迴向一切眾生能夠不退轉於佛菩提,迴向一切眾生能夠獲得諸佛的平等智慧,迴向一切眾生都能夠獲得諸佛的無量平等功德,這就是「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因為諸佛所有無量的平等功德,也是每一個眾生本來都具足的;只因無明及惡業習氣所熏,而被遮障住了,使光明無法顯發出來。然而諸佛所有各類的平等功德,卻是眾生從本以來就具足;而眾生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是本來具足、本來清淨、本來涅槃的,所以,一切眾生都具足這些平等法。菩薩此時迴向一切眾生,願所有的眾生都能獲得諸佛的平等功德,獲得諸佛的大般涅槃,也能獲得諸佛的一切智智,這就是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以上所介紹的是第六迴向位菩薩的修道,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說明第七迴向位。 《楞嚴經》卷八云:「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菩薩在完成前面六種迴向以後,真實平等善根已經成就了。這時再觀察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同樣具足善根,具足真如本性,然而卻被無明與業種所遮障,而不能發起與證得。菩薩如此現觀之後,證實十方法界一切眾生都和自己一樣,具足了妙真如性,就能夠不失於眾生的蘊處界,世世保有眾生的身心,而處於人間自度度他,迴向繼續隨順眾生,而永遠在人間利樂有情。這就是「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的第七迴向位菩薩。
菩薩在這樣迴向以後,當然世世捨報時都不許取涅槃;這是因為在前面的初迴向位中,菩薩已經迴向要救護一切眾生離開眾生相,所以這個本願與初衷永遠都不能捨離。也就是說,當菩薩在第六迴向位能夠取證無餘涅槃時,「不應該」也「不可以」取證!要故意保留最後一分思惑,以這一分微小的思惑,來滋潤未來世重新受生,繼續上求下化,這樣才能夠次第成就佛道。所以,到第七迴向位時,菩薩願意普遍的攝受一切眾生,不捨離任何一個眾生;也願意將所有功德迴向,隨順平等觀待一切眾生。
以上所介紹的是第七迴向位的修道。各位菩薩,我們繼續說明第八迴向位。
《楞嚴經》卷八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如相迴向。」 所謂「即」意思是說,如來藏在一切法中,不離一切法;但是如來藏卻又離一切法的行相,不落入一切法的行相之中。菩薩在開悟之後,就依如來藏的這種自性而安住不動,名為「即一切法,離一切相」。菩薩在尚未破參明心時,一定無法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即使能出離三界生死的大阿羅漢也弄不清楚,連最上品的辟支佛也是無法了知的。從表面上看來,菩薩處於一切法中,本來都有一切相,怎麼可能是離一切相呢?但是證悟菩薩的現觀並不一樣,在一切法中可以現前觀察到,在一切法當中總是有無相法存在;所以,即一切法當中,就已經同時是離一切相了。
然而,二乘法則是在「離」一切法中「離一切相」的;因為二乘聖人是要斷除對一切法的執著,所以「離一切相」時,是不即一切法,遠離一切法的。也就是說,二乘聖人雖然能夠斷除對一切法的執著,其實是方便說斷,而不是真正的斷。因為他們還住在人間時,一切法的行相始終存在著,要入了無餘涅槃才能夠滅掉一切相,遠離一切相;那是因為二乘聖人都是以蘊處界作為觀行的對象,以蘊處界來與一切法的行相互相對待。
但是,菩薩卻不是將蘊處界來與一切法互相對待,而是現觀自心如來藏在一切法咦髦羞作自如;雖然在一切法中咝兄瑓s離一切法的行相,而沒有一切相,所以說菩薩才是真正能「離一切相」的人呢!意思是說:菩薩的覺知心,在一切法的行相中,對「即」和「離」二法都無所著,「即」也無所著,「離」也無所著。菩薩悟後如果能夠「即一切法中卻離一切相」,並且對於「即」和「離」兩邊都無所著時,這樣才可以說是「如相迴向」的菩薩,也就是依於真如相而迴向佛道。但是這樣的如相迴向,卻得要證悟了如來藏以後,現觀真如法性時才會瞭解,這不是沒有明心的人所能理解的。
以上所介紹的是第八迴向位的修道。接下來我們要進入第九迴向位了,我們來看看經中是如何說的。
《楞嚴經》卷八云:「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這段經文意思是說:菩薩修行到了這個階段,對所證的一切法皆已如如的境界,就可以往生到十方世界而無所障礙了。當菩薩捨報時,世尊或者 觀世音菩薩來了,吩咐說:「某某菩薩,你本來想去極樂世界,但現在你就別去了,因為還有別的世界需要你,你就犧牲一下吧!」於是你馬上答應,不會有第二句話。如果你說:「不行,我先要去極樂世界,我得要有八地證量以後再去。」那你就是有縛的菩薩,無法獲得解脫。真正無縛解脫迴向位的菩薩,一旦 世尊或者 觀世音菩薩來吩咐你應該怎麼作的時候,會馬上照辦,沒有第二句話。也就是說,除了以上所說的條件以外,還必須在一切法中,能夠現觀真如而永遠如如。於一切法中全都是如的時候,才能處於十方世界都離繫縛,都得解脫;這樣才能稱為第九迴向位的菩薩摩訶薩。
菩薩從十住、十行而次第進修到第九迴向位完成時,才能進入第十迴向位中。我們來看看 世尊是如何開示的。
《楞嚴經》卷八云:「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菩薩在第九迴向位滿心時,進入聖位菩薩所應有的「菩薩聖性」以及「種種功德」,全都已經圓滿修證完成了;對見道位所應現觀的真如法性,已經全部完成,法界量就滅除了。所謂「法界量滅」的意思是說:諸法功能差別的境界相已經不存在了,這時已經圓滿佛菩提道「通達位」中所應該具足的智慧,不會再被諸法功能差別的見解所限制,所以名為法界量滅。
當菩薩能夠完全依止「一真法界」,而不再著眼於諸法的功能差別時,對於世間諸法的法界現量已經滅除以後,就能在迴向諸法功能差別之中,開始對眾生作無量的迴向。譬如,迴向眾生都能夠得到清淨法,迴向眾生都能夠出離生死,迴向眾生都能證得佛菩提,迴向眾生都能圓滿一切智。這個階位的菩薩,能對眾生作無量迴向,也能迴向自己可以盡未來際利樂有情永無窮盡。而這種無量迴向的功德,全都來自於法界量滅;能夠完全依止「一真法界」,才能確實產生無量迴向的實質與功德。
所謂「法界量滅」,就是法界的境界相滅除了,也就是諸法功能差別的境界相不再存在,全部都轉依真如法性。所謂「法界」就是指眾生界,也就是指所有眾生的不同功能差別,諸法的功能差別。因為有眾生,所以就有四聖與六凡。然而對菩薩來說,並沒有所謂的四聖與六凡可說,事實上就只有一真法界;全都以真如為定量,也就沒有法界的現量可說了。對二乘聖人來說,各種法界是真實存在的,所以都有各自的法界量,也就是四聖六凡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必然是法界量在。所謂「量」就是事實,量就是現前的境界,是現前存在的事實,所以叫作現量。如果法界量在,那就表示說,不是二乘聖人就是凡夫的境界,只有這兩種。
然而對於悟後久經修行的菩薩來說,法界量早就滅除了,他所見的就只有一真法界,只有如來藏的真如法性境界,除此而外別無其他法界存在,這就叫作法界量滅。當菩薩次第進修到達這個階段,能夠現前觀察法界量滅盡,只剩下一真法界時,才能成為「法界無量迴向」的第十迴向位菩薩。
在禪門當中對於法界量滅,真淨克文禪師有一首偈說得好,這首偈是這樣說的:
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口誦淨戒, 趁出婬坊來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
這就是完全依止真如法性的一真法界,也就是不管面對任何境界,絕對經得起檢驗而不動於心。這樣於一切時一切事中,全都依止真如法性,無一事無一法而不是真如法性時;就能不再著眼於諸法的功能差別之中,遠離意識所知的染淨貴賤分別,所以法界的現量就滅除了,這就稱為法界量滅。菩薩修證到達這個境界時,才能出現法界無量迴向的功德,也才是真正圓滿十迴向位的菩薩。
當菩薩完成第十迴向位時,道種性就完成了;只要具足入初地所應有的道種智,再勇發十無盡願,就可以進入初地心了。
各位菩薩,在前面幾集中,我們為各位詳述了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三賢位的修證內涵。如是三賢位修證圓滿將入初地,這就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也就是所謂的「遠波羅蜜多」。意思是說:在這第一大阿僧祇劫當中,菩薩六度的勢力仍然很薄弱,常為煩惱所轉,無法伏諸煩惱;雖然在七住位中因為真見道而有波羅蜜多的功德,但是距離成佛仍然十分遙遠,所以稱為遠波羅蜜多。
「近波羅蜜多」則是指次無數劫,菩薩在此第二大阿僧祇劫中,修習十度波羅蜜中的前七度,也就是:
初地、初心,生起增上意樂,修無生法忍; 二地生起清淨心,修持增上戒學; 三地於一切境生忍,而修增上心學; 四地起大誓願,方便進趣勤化眾生;
五地依增上心學,起無厭倦任持心,起六通成滿任持心,起成辦利樂有情心; 六地圓成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
七地起修「以諸善根迴向菩提方便善巧」,也修「演說六度拔濟眾生方便善巧」。 以上所說七地的修道,各地都有所應修應學的無生法忍。然而,從初地至七地修道的第二大阿僧祇劫中,六度勢力漸增,可以伏諸煩惱令永不現行,唯除為摧滅邪說救護眾生之外。在這七地當中,已經次第邁向佛地的究竟覺,所以稱為近波羅蜜多。 而大波羅蜜多則是指第三大阿僧祇劫,在這第三無數劫中,修習十度波羅蜜中的後三度,也就是:
八地修習求菩薩願求佛菩提,故發受生願及修法願,不入無餘涅槃,修習利樂有情願,故發正願大願,由此二願故名願波羅蜜多;
九地專修思擇力及修習總持力,成就四無礙智,得善慧而起大力用,是名力波羅蜜多;
十地修受用法樂智及成熟有情智,成就大法智雲及法雲功德,是名智波羅蜜多。 在這三地中修習無生法忍,始由初度乃至十度波羅蜜,此等波羅蜜之勢力增盛廣大,畢竟伏斷一切煩惱永不現行,即將成就佛道,所以稱之為大波羅蜜多。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菩薩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所應修法道之約略內涵。總合來說,整個成佛之道都是以如來藏八識心王為根本,也就是必須修得般若實相智慧以及一切種智具足圓滿,才能次第圓成佛菩提果之修證,此時就名之為圓滿波羅蜜多。
各位菩薩,「佛菩提道之階段差別」總共六個單元,已經全部講述完畢。相信菩薩們經過我們的說明之後,在深心之中也升起了對佛菩提道有欣羨嚮往之心,願意和我們一樣一起邁向無比莊嚴殊勝的成佛之道。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